千灯古镇拥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千灯镇位于吴淞江边,吴淞江连通太湖与上海吴淞口,曾是古苏州到上海的交通主水道,千灯近乎处于中点位置。吴淞江的支流千灯浦南北纵穿古镇,形成水陆并行、枕河而居、河街相邻的江南水乡风貌。
千灯古镇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在吴越争霸时期(约公元前500年)就有了“千墩”之名,并有了管辖归属。传说古时沿吴淞江岸,有一系列土墩,数到昆山南三十里处的高墩为第一千个土墩,所以称“千墩”。据说这里是古战场,土墩即阵亡将士埋骨之处。清末(1910年),因墩上满是茜草(古代主要红色染料),更名为
“茜墩”。如今土墩已平,化学染料兴起后茜草也失去用途。而光明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在1966年改名为“千灯”迄今。
但凡称得上“古镇”的,必有百千年的历史,皆具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且常与历史名人相关。这方面千灯古镇独具特色,镇名或许外地人鲜少听闻,可其历史文化却闻名遐迩、传遍世界。
说到名人和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脍炙人口的名句和“昆曲”这远播海内外的古老剧
种,皆源自千灯。而秦始皇派徐福东渡的故事也在这里流传千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提出者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1613.7.15—1682.2.15)先生就是昆山市千灯镇人。在顾炎武的著述《日知录》中有一段话:“……;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而梁启超将其意概括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成语。千灯镇现有顾炎武故居。
“昆曲”于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诞生在苏州昆山一带,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成为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声腔剧种,众多剧种皆在其基础上发展,有“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及
“中国戏曲之母”的美誉。元代末年的戏曲家顾坚(约1368年前后)为昆曲创始人。其亦是千灯镇人,千灯堪称为昆曲的发源地。
“徐福东渡”纪念馆,纪念徐福在古时吴地起锚成功东渡而设立的。公元前 210
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乘船泛海东渡,曾在千灯中转、集结、驻泊、休整、补给物资人员并换乘船只。馆内安有徐福雕像、东渡路线图、古航船模型,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徐福东渡的研究著作、学术论文等。
顾炎武故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