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雁门关(二)——雁门关景点
明月楼和雁门关
明月楼算是雁门关围城的北门,我们来的地方在古代算起来是“漠北”了。
雁门关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建“关”,经历秦、汉、唐、宋,一直是万里中原的北方门户,是中原汉民族政权防御塞外诸民族的军事要塞。唐朝初期在雁门山的制高点建铁裹门,设立“关城”,才形成“雁门关”。《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
到了元朝,成吉思汗入主中原,统治者本就是漠北的民族,所以雁门关就成了元帝国腹地,失去关隘军事作用,雁门关遭到毁弃。
到明朝建立,与漠北的蒙古族又成了敌对关系,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重筑雁门关关城,此关城周长1公里,这就是现在所说雁门关的“关”。
到明嘉靖年间,对雁门关大规模增修,并在关城外修筑长达五公里的石头围城,在围城北口修建城楼,该城楼称“明月楼”。
现在的明月楼是雁门关风景区北入口。
雁门寨(雁门关村)
过了明月楼,就是雁门寨。
在雁门关围城与关城之间,有一个村寨,这就是雁门寨,现在叫作雁门关村,实际上是一个濒近消失的村落。寨子中间一条南北走向的石子路,明月楼是路北端。
该村位于雁门关范围内,所以是典型有“边关村落”。据一份调查报告称,该村在2005年时,就只有十户人家,居民总数30人,政府也在规划整体移民,现在据说还有6户人家。
该村落的形成应该是在明朝后期,因为雁门关是作为战争要塞存在,不可能有无关民众,只有到明后期,雁门关战火渐息,而关隘成为南北通商要道,也成为关内政权和关外民族进行“关市”贸易的枢纽,这里发展为村落。清朝时称“明月楼村”,到民国时期改变为“雁门关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古时的雁门关村民则是“靠关吃关”,明清时期,战事平息,关隘不再是军事重地,反而成为南北通商要道。穿过村子的古关道是连接中原和塞外的交通要道,
在古村民眼里这是一条铺满钱财的“金马玉路”,他们创造了一种叫做“护关”的职业:因为关道的关口在山顶的关城,海拔1700米,而与山脚的关道落差有1000多米,且山路盘旋崎岖,而“护关”人的工作就是帮助商人车辆货物上下山。1922年,阎锡山在雁门关北开山修筑可以通汽车的公路连接太原和大同,则护关职业逐渐消失直至灭绝。
断了生计的村人只好迁离雁门关,少数留下的改行种植农业和养羊,然而这里气候恶劣,有民谣唱:“雁门关外野人家 ,不养桑蚕不种麻。 百里并无梨枣树 ,三春那得桃杏花。 六月雨过山头雪
,狂风遍地起黄沙。 说与江南人不信 ,早穿皮袄午穿纱。”可想而知生活之艰辛。
现在这里早已没有原来的村民,路两边开出数十家农家乐客栈。
在雁门寨道路的南端,有一座小亭,就是豹突泉。
雁门关趵突泉早在明代就有记载。明万历版《代州志》载:”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泉水北出塞口,流入桑干河。旱不涸而涝不溢,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守关将士。
边贸街
边贸街位于雁门寨与瓮城门之间。明清两代这里是边关贸易最繁华的地方。大街用青石板铺路,街道两边均为砖木结构的六檩鞍架瓦房,青砖砌墙,再现了明清边贸街的风采。成为展示边塞贸易和销售销售纪念品的商贸街。
在边贸街在两端都有一个木坊,上写“边贸街”,在北端的坊的另一面写“达北漠”;南端的坊上写“通南江”。
雁门关长城
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