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小镇·拈花湾”是灵山大佛风景区新构建的一个“禅意”小镇。初看到“沾花湾”这个名字时,脑中出现的是“沾花惹草”成语,还以为是一个花海湿地。其实它是取意于佛教典故“沾花一笑”之意而建造的体验“禅意”的休闲修心的旅游小镇。这次匆匆一游,仅仅在小镇只待了上午2小时,感受不深,据说拈花湾小镇的下午有禅意活动,而晚上更有灯光美景,这次没有看到,下次再来。
在佛经中记载有“沾花一笑”的故事,以前知道有这一成语,但不知其所以然,这次为了旅游,狠狠地百度了一下。该典故出自佛经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和卍新纂续藏经第01册
No.0027《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于是,百度了问佛决疑经的全文,反复阅读了几遍,佛经的文字“奥”“绕”“玄”“涩”,看得头晕脑眩。然而关于“拈花微笑”这一段倒也较通俗易懂,摘录如下,并解释一番。
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华品第二中记载:
原文:【“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广”,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华,捧之上佛。退以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觉。五十年来,种种说法,种种教示,化度一切机类众生。若有未说最上大法,为我及末世行菩萨人,欲行佛道凡夫众生,布演宣说”。作是言已,舍身成座,庄严天衣,令坐如来。
尔时如来,坐此宝座,受此莲华,无说无言,但拈莲华。入大会中,八万四千人天,时大众皆止默然。于时,长老摩诃迦叶,见佛拈华示众佛事,即今廓然,破颜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言已默然。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这段经文说得是:
【在一次八万四千人的灵山大会上,大梵天王(印度教的创教主神之一,后成为佛教的护法神之一,在华人地区称为“四面佛”,有保佑人间富贵吉祥的功能)向佛祖献上一朵金色的莲花,请佛祖开课宣讲佛法:“五十年来佛祖已经传布了许多教化普渡众生的法门,现在再讲讲还没有说过的最上乘的大法。”之后自身化作庄严宝座,供如来佛祖上坐。
如来佛祖坐在宝座上,用手指举着一朵莲花,意态安祥,一语不发。灵山会上众人不明其意,整个会场沉靜無聲。在这空旷寂静的环境中,这时有一长老摩诃迦叶(“摩诃”即广大的意思,“摩诃迦叶”也可称“大迦叶”)露出笑容。
佛祖看到了,即告诉大迦叶说你理解的对,并说:“
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全体佛法;有达到指熄灭一切貪、瞋、痴的最高理想境界、永不再轮迴生死的奥妙心法;有能透过事物的表象形态,看清现象的本质,达到对一切事物感悟真知的境界;以及非常深奥玄妙的修道入门途径。”
注:
① 正法眼藏: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② 涅盘妙心: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圓寂。指熄灭一切貪、瞋、痴的境界。
是佛教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可以永不再轮迴生死的终极境界。
妙心:奥妙的心法。心法:指经书典籍以外传授的佛法。
③ 实相无相:“相”是事物的外形和状态。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空”是事物的本质。
实相:佛教上指現象的本質、真實性。
无相:佛教上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
佛祖继续说:“我不立文字,心传意会;于佛教外另传承一宗,是凡人成佛的第一要义道理。现在托付给摩诃迦叶。”】
于是就有了以后有佛教的禅宗,摩诃迦叶就是禅宗的始祖。传至第二十八祖,即是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弘法,成为中土禅宗初祖。
“拈花一笑”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组合。
佛祖拈花表达了一种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的至高境界,该境界靠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
迦叶一笑表示迦叶感悟到这个境界,也领悟到佛祖所要表达的意思。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修持心性,再洞察万物,最后超越自然。
“拈花湾”是一个精心打造的禅意小镇,禅意即禅心,指清静寂定的心境。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除修心养性外,环境也很重要。许多有名的寺庙都建造在深山或山巅,就是求一个清静,不让红尘乱心。而小镇的目的就在喧嚣的闹市中,打造出一个静穆清幽、超尘雅洁的环境。
体现唐代诗人刘长卿在《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中描述的环境: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进入拈花湾,这里的小路、竹蓠;青苔、草丛;砂砾、巨石;溪流、落水;佛像、石幢;花木、竹林,都是精致打造,精心布局,漫步其中,让人澄心静气,心旷神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