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镇江西津古渡 保存完好的百米小街

(2012-06-21 07:34:33)
标签:

镇江

古渡

西津渡

旅游

分类: 走走看看

   游镇江西津渡——保存完好的百米小街

    在我的认识里,镇江旅游和神话、典故、传说相链接:

    《水漫金山》——880年前白娘子PK法海和尚(故事发生背景是南宋时期);

    《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之间发生在金山寺的趣事留给人们佛理和哲理的思考;

    《甘露寺刘备招亲》——1800多年前,诸葛亮VS周瑜,留下“陪了夫人又折兵”之成语典故,就发生在北固山甘露寺;

    《中流砥柱、镇江之石之焦山》——万里长江中独一无二的江中岛;古刹梵音,古碑荟萃,古刻纷呈,古树葱茏的历史沉积和美丽景色;更有抗击外寇的壮烈诗篇;

     这就是我认识的镇江久负盛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即沿江的“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

 

     这次要去的镇江西津渡景点却是第一次知道,原来西津渡是一个延续了千年的渡口,而从镇江城里到渡口的这一条街,就是西津渡古街,实际上西津渡古街是镇江尚存的“最古老的一条街”。地处闹市区的西津渡古街,能保存住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是很幸运的,这是由于这条街很短,仅仅四五百米,是在云台山山壁开出的栈道,地形高低变化、街区范围也很小,所以能躲过房地产开发的魔爪。随着考古发现和街区的保护性建设,它像一颗钟灵毓秀、厚载铅华的明珠终于展示出其璀璨的光华。

    在古代,长江就是一道天堑,而镇江就是连通南北的重要渡口,历史记载,这里在三国时期就形成了港口,就是现在的西津渡。那时,长江就在云台山的山脚下,因而渡口上船处就在云台山北麓,现在那里的景点“待渡亭”大概就是当年在江边的候船室了。随着千年地形的变迁,这一处的长江向北偏移了几百米,现在的西津渡古小码头离江边约300多米,站在待渡亭里只能隐隐约约地遥望长江。

     从“待渡亭”起,有一条宽仅仅二三米、两旁是青砖高墙的青石小路,从云台山东北麓蜿蜒百米到山的西南麓,这就是古老的西津古街。这条百米长古街上有四个砖砌券门,从西到东依次刻有“层峦耸翠”,“飞阁流丹”,“共渡慈航”,“同登觉路”的横额。

第一道券门:“层峦耸翠”,门的右边就是“待渡亭”。里面一道门就是“飞阁流丹”:

游镇江西津古渡 <wbr>保存完好的百米小街

第二道门“飞阁流丹”,里面是“共渡慈航”:

游镇江西津古渡 <wbr>保存完好的百米小街
第三道券门“共渡慈航”,里面的这道门没有横额,连这道门一起算的话,应该是五道券门:
游镇江西津古渡 <wbr>保存完好的百米小街

白塔后面就是第四道门“同登觉路”:

游镇江西津古渡 <wbr>保存完好的百米小街

若是要从江南上船到江北,则“同登觉路”是西津古街的第一道券门:

游镇江西津古渡 <wbr>保存完好的百米小街

    实际上从镇江城里到码头第一道券门不是“同登觉路”,而是这里经过“五十三参”(即53级阶,在佛教中有特定含义)来到的门楼,上面的横额是“西津渡街”,不过这个门楼不像是古迹:
游镇江西津古渡 <wbr>保存完好的百米小街
“西津渡街”牌楼的背面横额是“吴楚?津”:
游镇江西津古渡 <wbr>保存完好的百米小街
进入“西津渡街”牌楼后就是一条幽深小巷,有一个石牌上有“观音洞一条街”字样。图中石牌对面露出的台阶,上面就是清代时期英国领事馆旧址。这条小路的围墙就是围绕着领事馆而建。
游镇江西津古渡 <wbr>保存完好的百米小街
沿小巷向前走就看到“同登觉路”的券门了。从“西津渡街”牌楼到“同登觉路”券门,约有40米路。
游镇江西津古渡 <wbr>保存完好的百米小街

游镇江西津古渡 <wbr>保存完好的百米小街
    这就是在“层峦耸翠”边的“待渡亭”,台阶下面的小路就是从待渡亭到码头的路,这段小路长约80米,在路两边是民国时期建筑群:

游镇江西津古渡 <wbr>保存完好的百米小街
    这是西津古街的入口处,我们的游览就是从这里开始,再后面就是长江路了,过了长江路就到长江边了。
游镇江西津古渡 <wbr>保存完好的百米小街
    从这里的入口,到小街那一个的牌楼,虽然只有近200米路,但其中内容的丰富、文化的传承,不亚于我以前参观过的那些古镇。而且这里保存完好,在这些历史古迹中,也没有像其它古镇那样整条街面充斥着低劣的商品。让人们完全沉浸于历史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