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栖灵遗址牌楼”前的石狮 。大明寺牌楼前两侧面南雄踞石狮两只,为清代乾隆时重宁寺遗物。石狮按皇家园林规格而镌正头,造形雄健,蹲身、直腰、口微张、牙咬合、前爪平伏、傲视远方。
大明寺香火旺,游客多。
碑亭中矗立着一方仿唐朝风格的汉白玉横碑,碑的正面横刻郭沫若手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
平山堂是北宋大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静,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恰与视线相平,“远山来与此堂平”,故称“平山堂”。堂前有联曰:“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欧阳修当年潇洒流运的生动写照。后来苏东坡任扬州太守时,常来此凭吊,并在后面为欧阳建造了“谷林堂”和“欧阳河”。谷林堂取自苏东坡“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诗句。欧阳祠内有欧阳修石刻画像,供人凭吊。
鉴真东渡日本前,曾为大明寺住持。从唐天宝元年(742年)起,先后十余年,历尽艰险,至第六次东渡成功,将我国佛学、医学、语言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介绍到日本,为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印心石屋,是坐落于平远楼院落的西南隅的一座碑石,该碑石摆到植有杜鹃花、金丝桃等花的正方形的花圃之中,面西设五级楼梯。碑石面西嵌有“印心石屋”四个红色大字,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宣宗旻宁赐予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陶澍的御笔。
扬州大明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寺前立有“栖灵遗址”牌坊。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大明年间,唐时因出了东渡日本取经的著名高僧鉴真而名扬天下。隋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下诏全国30个州建立30座供奉佛舍利的宝塔,建在大明寺的塔叫“栖灵塔”。该塔唐会昌三年(843年)毁于火灾,后来,人们在寺门前建了这座“栖灵遗址”牌坊,以志纪念。现在,“栖灵遗址”牌坊已成为大明寺悠久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