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
如今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
这是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曾先后任过皖南石埭(今石台)、东流(今东至)、繁昌三县知县的江西乐平人何元炳,在他的《焦桐别墅诗稿》(清同治刊本)中,留下的一首名为《下河调(黄梅腔)》的茶与茶戏的重要诗篇。茶诗风吟清逸,语言质朴,格调清新,内容丰富,描写了黄梅戏当年流行皖南、赣东北的历史盛况,对研究黄梅戏的历史渊源颇有价值。
提到这首诗,我不得不想到诗的发现者、我的祖父桂遇秋先生。他从建国初开始,就身许黄梅,含辛砥砺,自强不息,倾情民间,50年如一日执著追求黄梅戏艺术,曾沿着黄梅戏流播发展的漫长曲折的轨迹,开始了他的科学考证。几十年间,他先后踏遍了鄂、赣、皖、浙、闽、湘、豫7省56个县市的部分城镇和乡村,以及黄梅县所有的乡镇的大部分村湾,走访了与黄梅戏有亲缘关系的采茶、花鼓等28个剧种的480多位老艺人、老文化、老戏迷,查阅了所到的各省地市县的通志、府志、县志及文献资料2500余册,选读了宋元以来的野史、文人笔记、诗词、民间文学及解放后的戏曲期刊2000余册,研读了传奇杂剧、黄梅戏与花鼓诸腔的传统剧目700余个,选录了唱腔磁带29盒,他考证、搜集、整理了不少有关黄梅戏的艺术资料。何元炳的这首《下河调》,就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三次赴乐平县调查黄梅戏源流时,在一本古典诗集里发现的,后被引用在他撰写的多篇黄梅戏源流的文章之中,从此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引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据我祖父考证:清同治九年(1870)版江西《乐平县志》载:“何元炳,字朝选,六都聚源村人。道光乙酉年(1825)拔贡,辛亥(1851)壬戌副贡中试,以军功保安徽知县。加运同衔监监翎,任石埭(笔者注:今石台县)、东流(笔者注:今东至县),现任繁昌县知县。”何元炳的家乡和他为官的三个地方,从明末到现在都是黄梅戏的流行区域,这首诗为后人研究黄梅戏的发展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茶诗生动地描述了“清明”到“芒种”江南采制春茶季节,茶山上相互竞唱采茶戏,庆贺茶叶丰收的景象和茶农们勤劳、愉快的生活;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田园生活和乡土戏曲的情感,同时,也充分证明了黄梅戏早在清道光之前就发展到皖南、赣东北,深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