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IT观察 |
中午吃饭时看到未完成的“用户为什么贡献内容”,未完成提出用户能够贡献内容是基于三点:
- 出于自利的心理
- 出于社会性的需求
- 出于利他的原因
我非常认同,并想以自己的亲身实感来剖析这三个方面:
1、出于自利的心理:当用户主动贡献内容对他自身是能够产生利益的,用户容易自然产生使用服务,贡献内容的意愿。网摘站就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用户使用网摘首先是能够满足其自身对信息记录与未来检索的需要,而这种行为同时帮助网摘站形成了内容。
我在新浪建博客完成是出于自利的心理,我以前的文章散落各处一直想收拾下,曾有一段放在广州的一文学网站,他们网站调整时把我的文章弄得乱作一团。后来新浪博客开通了,试用了一下,觉得还不错,就把以前的文章收集整理过来,当作存档备份,偶尔更新一下。从这件事讲,我的利益在于相对稳妥的存档备份,而主观上不是为新浪带来内容;至于网摘,我一直用的不多,主要是没有信息纪录的习惯。
2、出于社会性的需求:如果用户贡献的内容能够给他带来参与到社会性交往与交流中,也比较容易促发用户的动力。Livid之前在“用户为什么自愿免费贡献内容给一个网站?”这篇文章里也提到过“ 期望被周围亲近的朋友们关注、 期望被更有 power 的人关注、炫耀自己拥有的或者自己知道的,或者说共享”,这些都是由用户的社会性需求驱动的内容贡献。
我现在的新浪博客已经和我最初的诉求不一样了,最初没有任何的功利思想。后来认识新浪的建华,他在召集一些IT人写博客,他曾对我说:你不在新浪写,有点浪费了。他这么一说,我就有些触动,就陆续发一些IT方面的文章上去,建华帮我推荐到IT博客页面,至此我的新浪博客的访问量节节上升,有了这样的“社会性需求”!另一方面,我在donews建blog完全是出于社会性需求,原因是做数字英才网,需要和同行有更充分的沟通,以前做技术时是完全不需要的,那时我只写些随笔。
3、出于利他的原因:尽管这种情况非常的少,但的确存在,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维基百科。大部分在维基百科上贡献内容的维基人并不是因为自利的目的,也一般不会满足他的社会性需求,而是出于他希望分享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知识与专长而参与编辑和撰写。
我建立web2.0讨论QQ群(1691494)类似于利他的考虑。只有通过充分的沟通与探讨,想法才更接近于正确。当时我猜想会这样一帮人热衷web2.0的探讨,而不仅是作壁上观。现在这个群在知识交流上已有了一定的深度,也常能相互帮助。另外,在群主“不知道”的带动下,逐步养成晨读的习惯,大家把IT界的一些新变化,以摘要网址的形式发给出来,大家共享,交流,讨论,很公益性的做法。下一步,我打算做个草根网,使讨论、晨读的内容能够沉淀下来,更利于大家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