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 |
注:9月3日回承住在奶奶家,9月4日大清早搀着奶奶去小学看了看,以下是昨晚今天整理的心中印象。
承德很小,自西北向东南,窄窄的一条,火柴盒样的民居挤排在一起,从山脚向山顶蔓延。如果从空中看下去,承德就是一座趴伏在山脊背上的城市。我的小学---碧峰门小学,就藏在山腰一堆火柴盒中间。这些火柴盒三十年来变化不大,只是把原来的土坯换成了砖头、水泥,但它们至今仍是拥挤而破败的。这种破败相近年来特别打眼,因为山底下的“新式火柴盒”越靠越近,已经直逼到墙根了。但老房子有老房子的好处,只是人们不觉得。比如老房子间有枣树、杨树、槐树散在其中,绿意盎然的,这次回去甚至看到一棵大山楂树,树冠高过房顶,枝头已缀满红通通的果实。
言归正传,我在这个小学上了六年,每次去奶奶家总免不了到母校看看。五六年前这个小学与另外几个小学合在一起,所有的师生已搬到了山下。前二年我再去看时,看到土坡上的二间教室已被拆了一间,那是当初的五年一班,我曾在教室前的空地练过鲤鱼打挺、翻跟头、骑马打仗。现在只留下当初的黑板,很残破,绘有顽童的涂鸦和“XXX是个大笨蛋”的童言童语。
这次回承住在奶奶家,早晨刚起来,就听到远远传来的圣歌声。我很奇怪就问奶奶,奶奶说是学校那边的基督徒在唱歌。基督徒?我十分惊异学校怎么成了基督教的地方。奶奶说:“碧峰门小学这块地方以前本就是教堂。当时承德有二个教堂,一个东堂,一个西堂。这是西堂,又叫福印堂。邻居家的某某以前就是那里的牧师。”
去吃早饭时,路过学校。我扶着奶奶顺便到学校看看。学校大门锈迹斑斑,比以前更破败了。教室的门窗订上了木条,玻璃碎了就糊上纸,纸破了就迎着风吹。操场已经完全荒芜了,一块一块的野草,滋意疯长。就在草丛之间,三三二二的人坐在小板凳上。他们的脸,很普通。他们的衣服,很一般。有的显然是家庭主妇,孩子还在一边打打闹闹。他们静静地坐在那里,粗手翻着崭新的书页,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只是嘴巴在动,一句一句跟着唱和着。鬓角已白发,迎着风在抖。顺着歌声寻去,一间旧教室里,坐满了人,讲台前,一个人,穿着长袍子,一手捧书,一手拿着麦克风,歌声就是从悬挂在门外屋角的扩音器传来的。实际上,我只听到声调却听不出唱得是什么意思,但看着这挤满破屋的一堆人,看着搬着板凳坐到野草旁的人,我忽然能感到一种慈悲,一种音乐之上而又广济于世的慈悲,温暖的细流在心间缓缓流淌,我相信有人此时会流泪。慈悲是一种感应,是在经历无数是是非非,坎坎坷坷后的默然宣泄,心灵也忽地灵润起来。陆续还有人进来,有的挎着篮子走着来,有的打车从山下来,好象都是奔着歌声而来。
奶奶说:前一阵,七个外国人过来看了。还有头沟的、滦平的,甚至北京的也有人过来看,可能要重修教堂。我想这是个好事情,为所有人,所有离乱的,伤情的,破碎的,失意的,无为的我们,唱一首歌,去宣泄人生九分的苦难,换取那一分的快乐。
后记:
教堂--小学--教堂--宛若轮回。轮回是佛教的用语,基督教怎么说?我不知,所以用轮回来替代。我们没有人会在意湮灭于历史尘埃中星星点点,而当陈迹突然要以新的面目重生时,我们会惊叹它再生的力量。
承德很小,自西北向东南,窄窄的一条,火柴盒样的民居挤排在一起,从山脚向山顶蔓延。如果从空中看下去,承德就是一座趴伏在山脊背上的城市。我的小学---碧峰门小学,就藏在山腰一堆火柴盒中间。这些火柴盒三十年来变化不大,只是把原来的土坯换成了砖头、水泥,但它们至今仍是拥挤而破败的。这种破败相近年来特别打眼,因为山底下的“新式火柴盒”越靠越近,已经直逼到墙根了。但老房子有老房子的好处,只是人们不觉得。比如老房子间有枣树、杨树、槐树散在其中,绿意盎然的,这次回去甚至看到一棵大山楂树,树冠高过房顶,枝头已缀满红通通的果实。
言归正传,我在这个小学上了六年,每次去奶奶家总免不了到母校看看。五六年前这个小学与另外几个小学合在一起,所有的师生已搬到了山下。前二年我再去看时,看到土坡上的二间教室已被拆了一间,那是当初的五年一班,我曾在教室前的空地练过鲤鱼打挺、翻跟头、骑马打仗。现在只留下当初的黑板,很残破,绘有顽童的涂鸦和“XXX是个大笨蛋”的童言童语。
这次回承住在奶奶家,早晨刚起来,就听到远远传来的圣歌声。我很奇怪就问奶奶,奶奶说是学校那边的基督徒在唱歌。基督徒?我十分惊异学校怎么成了基督教的地方。奶奶说:“碧峰门小学这块地方以前本就是教堂。当时承德有二个教堂,一个东堂,一个西堂。这是西堂,又叫福印堂。邻居家的某某以前就是那里的牧师。”
去吃早饭时,路过学校。我扶着奶奶顺便到学校看看。学校大门锈迹斑斑,比以前更破败了。教室的门窗订上了木条,玻璃碎了就糊上纸,纸破了就迎着风吹。操场已经完全荒芜了,一块一块的野草,滋意疯长。就在草丛之间,三三二二的人坐在小板凳上。他们的脸,很普通。他们的衣服,很一般。有的显然是家庭主妇,孩子还在一边打打闹闹。他们静静地坐在那里,粗手翻着崭新的书页,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只是嘴巴在动,一句一句跟着唱和着。鬓角已白发,迎着风在抖。顺着歌声寻去,一间旧教室里,坐满了人,讲台前,一个人,穿着长袍子,一手捧书,一手拿着麦克风,歌声就是从悬挂在门外屋角的扩音器传来的。实际上,我只听到声调却听不出唱得是什么意思,但看着这挤满破屋的一堆人,看着搬着板凳坐到野草旁的人,我忽然能感到一种慈悲,一种音乐之上而又广济于世的慈悲,温暖的细流在心间缓缓流淌,我相信有人此时会流泪。慈悲是一种感应,是在经历无数是是非非,坎坎坷坷后的默然宣泄,心灵也忽地灵润起来。陆续还有人进来,有的挎着篮子走着来,有的打车从山下来,好象都是奔着歌声而来。
奶奶说:前一阵,七个外国人过来看了。还有头沟的、滦平的,甚至北京的也有人过来看,可能要重修教堂。我想这是个好事情,为所有人,所有离乱的,伤情的,破碎的,失意的,无为的我们,唱一首歌,去宣泄人生九分的苦难,换取那一分的快乐。
后记:
教堂--小学--教堂--宛若轮回。轮回是佛教的用语,基督教怎么说?我不知,所以用轮回来替代。我们没有人会在意湮灭于历史尘埃中星星点点,而当陈迹突然要以新的面目重生时,我们会惊叹它再生的力量。
后一篇:故事:我们那里有个火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