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在盛夏时忽然听到“秋”字,不由心里紧了又紧。虽然立秋还不是入秋,石竹、五月菊和牵牛花还开得好,但望到几片金黄色的槐叶在清且徐的晨风里飘飘而落,酷暑的印象就淡了又淡。
这清徐竟有一种新意,在秋的氛围里能说是新的,要数它为先。古人词里“试新凉”,大多处在江河中下流,且难得雨后。然而西北高旷,纵然河谷地里的金城,空气也少那一种潮湿,缠绵与朦胧都减却,风是以凉得早。
癸卯年的夏天算是炎热的,不如壬寅年的轻松清灵。去年这时节雨水更多,也没有热风烦吹而大喇喇扬尘的情形。今年入伏前三天骤然而热,户外高温38度,室内29.5度。第三个傍晚略下些雨,随即蒸腾起来,全然不见清凉,是溽暑的感觉。此后一天天气温虽也不低,但渐而渐之,到中伏将尽了,室温30度也受得住。
如今好风来拂,眼前这一番夏像水中荡漾开去的倒影,一时要模糊了。
要说确是这一夏心中少了几分闲情。《红楼梦》里结海棠社时,薛宝钗说贾宝玉:“这世上难得的是富贵,再难得的是闲散,可是你却都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吧。”有了闲心才得做一做闲事,若总在忙碌的话,往往身心俱疲,累叠起一些五劳七伤来,积重则难返。常见“久视伤血”的说法,而“劳于心则久视而伤血”更准确,问题在于“久视”这样损耗,更在于“劳于心”这个木已成舟的前提。
或许于秋情里能窥见一番新意,就是略得了些清闲的缘故。然而深知这一种闲不可多得,稍不留心,便从清闲转而寂寞。新和凉不同,凉以及冷、寒会逐渐地侵蚀气色、气象里的新。寂寞也是如此,往往发觉时,清闲已似是而非了。但寂寞与新凉的相似,当是都来得忽然。
好几个夏日的黄昏独自从槐阴里走过,仰望那绿叶与赭乌的枝、那白云和蔚蓝的天,就有许多话在心头生起,要直上林樾一般。寂寞就那样涌出来,淹没了哽在喉头的其他话,像流水经过一些石头,略起伏着几圈涟漪。没有多少对谈或者隔千里的闲聊足以畅叙这样的幽情,真要与纸笔谈又有几分踌躇。虽然满纸云烟何曾真的模糊、飘渺、虚幻,它们的确是分明的。如同那样层层叠叠的叶间弥散、漫射的绿,那样舒舒卷卷的云上松脱、开阖的白,一眼即知。不过是没谁去读,也不知谁读得通透罢了。
然而,这样隐入一面平湖尚未水落石出的话,或只得沉吟不语,甚或付之于浅叹。想一想李白《花间独酌》里“对影成三人”,也只是他自己。沉吟和浅叹都是一息时光,有谁能再一次如那影子一般走近诗中的李白呢?
再一种闲不可多得,大概是适宜的情境倏忽即逝,多半已然不在。
今年夏至那天,突然惋惜起大好晴光来,专门去看。松林里正好是一片片花太阳,微微的风吹拂着煦暖,漾开松枝上跌落的无数光芒。大约有一些璀璨且晶莹,又积累在珍珠梅丛上,像白锦裁作了繁花样,浮动在光影碧色之中,是一种美好的微妙。雪松和银杏遮掩着,草坪显得纤疏了,空隙中或覆着落松针和旧年的银杏叶,或敷着薄薄的青苔。车前、苦荬、灰条、蒲公英和紫花地丁点缀其间,更多的是牛膝菊和繁缕密密地挤在一起。五只乌鸫在草坪里啄食掉落的桑葚,或许有两只不是,缩着脖子圆乎乎地站在那里。
此后再去看,总觉得所见不及那一天,风中的花气,鸟鸣和这时节的温湿度,怎么说呢?也可能是所思不似那一天,但再想寻到当时感觉,可不容易,只得用可遇而不可求搪塞以后的时光了。
感慨太多事,当时并未格外珍视,直以为来日方长,并不算它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独一无二。等到回首长顾,赫然发现竟是那一类事最高光、最精彩的时刻。还可以说有太多事,以前不晓得自己不知道,而今晓得自己不知道,总归做得不好,不免太息。
不可多得大约像诗的美,写的情境已经流逝,读的心绪自然不同,但读与写何曾停止了?总有什么是可以悠然心会的,真有共通于古今中外你我之处。
今天抄黄庭坚《杂诗七首(其一)》一遍,再一遍:“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有些笔画总是不好看,但写的时候手上没功力、心里没主意,是潦乱而敷衍的,不知注意力随着什么念头在那里茫然四顾。
可能是心有戚戚焉。如今觉得,有时闲得无病呻吟总比大痛呻唤要好,有人闲得无事生非岂不是正在享受福报?世事果真太消磨,但愿你我皆有闲,如沐新凉。
也可能是想到骆宾王《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里的“返照下层岑”一句,这是层峦叠嶂的大景致。再往山间的小处说,要推“返景入深林”了。正是如此,曛暮的阳光每逢西下,又会慢慢地深深地照在那青苔和落叶之上。
——2023年8月8日,如兰之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