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第1集 杜甫
江湖),一时触动心意,找了杜甫从秦州往成都一路上的24首纪行诗来读,7日和9日两天抄完一遍。写诵之间,略有些读诗、写诗和了解作者方面的感触。
一是字同但景异,要结合天、地、人的情况去理解。
如《发秦州》有句“况闻山水幽”,天下山水称得上“幽”字的何其多也。有些字是常见于不同的诗歌的,比如山、水、日、月、春、秋、松、竹等,但各有细微的区别。一地的地理、气候与风物,必先有所了解,才不至于泛泛臆测,等闲一读了之。除却名山不谈,单单说沿秦岭—祁连山一路向西北,土山、土石山、石山、沙山,有林的、有树的、有草的、没草的、有雪的,或青绿柔和、或苍黄丰润、或灰黑沧桑、或青黛寂寥、或洁白高峻,都是山。
此外,作者当时的心情、境遇与目的,都会体现、折射在诗歌之中。比如《铁堂峡》“山风吹游子”,时乃农历十月当是天气已寒,地为陇中入陇南山道当有西北风。这是“哀”“惨”的“飘蓬”行旅,必定有凄冷无依、苍茫无定的感觉。
二是初见能稳写,要结合见识、经验和道理去把握。
许多人写见闻特别是初次经历不免会浮夸甚或无措,再者诗歌容易显出气韵气势,如何把握好分寸,写得精准传神而不至于大而无当、空泛虚假很重要。杜甫之前已有博览群书、游历天下的积累和经历,因而当理性认识和主观经验一并照进现实的时候,对蜀道的感性认识就把握得更好。
比如《龙门阁》,先是说“目眩陨杂花,头风吹过雨”,落花的速度竟然那么迅疾,让人目眩,却不敢做出反应,而且山风裹着雨滴当头劈面打过来,只能忍受着,都不能去防躲,可见在危崖悬栈之上是何等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此等等,可见铺垫、过渡和提升都是充分、自然而恰当的。再写“饱闻经瞿唐,足见度大庾”,以为栈道更加恐惧,这是和未曾亲历的极艰险处作比较。
比如《青阳峡》,以为陇阪“东笑莲花卑,北知崆峒薄”,已经很壮观了。但“溪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作者逃过这落石之劫,心有余悸,神魂颇为摇动,因此用一番铺排描绘,更说此处甚于陇阪吴岳,这就是和自身经验比较。
再比如《木皮岭》写到“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西秦岭诸山峰高于五岳者何其多,纵然山间平川、溪谷或也高出许多。如,杜甫经过的青泥山脉最高峰铁山海拔1746米,只比华山和恒山低。而且此行不是游赏实是逃难,一路上经常提心吊胆,觉得山势高险难以攀行是有道理的。
三是纪行显风神,要结合选材、述志和理想去体会。
一般来说,纪行诗多会用当地史实、名胜、传说作为渲染。虽然杜甫一路艰险,但《法境寺》等诗无关行路,却也不见述及。纵然有怀古遣怀之处,取象也特高远,如《凤凰台》“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木皮岭》“忆观昆仑图,目击玄圃存”。但费解的是,杜甫所经道路有蜀汉北伐遗迹颇多,为什么不见于诗写?仅《鹿头山》说到蜀地时有“殊方昔三分,霸气曾间发”一处,还是为了引出下一句“天下今一家,云端失双阙”。
推测这可能和当时局势有关。南行路上,作者很关心民间疾苦,如《盐井》写煮盐之事,《石龛》写采箭之事。更关心天下局势,尤其是安史之乱的消息,如《铁堂峡》“盗贼殊未灭”、《龙门镇》“胡马屯成皋”、《石龛》“奈何渔阳骑”、《五盘》“巨猾何时除”,尤其《凤凰台》末四句“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更见杜甫的志向与抱负。
同时他深忧于此,在《剑门》中有论,“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因此,杜甫没有在诗作中多提三国故事,或许和不愿天下动荡分裂有关。
据说年纪越大,越喜欢杜甫的诗,之前看到潘向黎写她的父亲这样说,后来又听到西川这样说。我还不好意思说我喜欢,目前还很读不出杜诗的深意,更多是感兴趣于杜甫自秦州到成都的途径之地。尤其是如今在甘肃的这一段,心向往之。特别是青泥岭,蜀道之难就在这里,盼着有机会了见识一番。
论我游历,有天水市南郭寺杜少陵祠和成都市杜甫草堂。而这24首纪行诗所及之处,除了起止两地之外,仅是与宝成铁路并行的一点儿路程,如《龙门阁》、《石柜阁》涉及到的地段,算是我曾经较近距离擦肩而过的。但火车往往穿隧而行,并不能看到多少。倒是快到广元时,长车徐行中远眺对岸的千佛崖,有杜甫当年从崖下行过所不同的视界。
遗憾之余,勉强写了首《读杜甫入蜀纪行诗感而作》,贻笑大方。
纪行篇廿四,天水至成都。
栈险寒山道,心悲忧国躯。
时难常写浅,语重始言殊。
旧地更多变,今车可直驱。
焉知行路苦,只叹古人癯。
汝作为吾好,君望亦我图。
流离悲有慨,丧辱祸无辜。
莫爱三分史,人人在炭涂。
——2022年5月10日,如兰之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