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有完整体系。那么,反映这一思想体系的《论语》也应该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纵然因为编著者和年代、版本等影响,导致《论语》篇章结构的编排标准或不唯一,不容易厘清来龙去脉。但《论语》是儒家经典,经得起千年推敲,篇章结构有可玩味的深意也属自然,至少不会完全无序、太过杂乱。
因此,试作一浅析。
简要内容
学而篇第一:成为治国理政人才
为政篇第二:为政须知
八佾篇第三:为政规则——礼
里仁篇第四:弟子规范——君子
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议人之篇(一、二)
1、《公冶长篇第五》以评议当时名人为主。
2、《雍也篇第六》以记录弟子学习事迹为主。
述而篇第七:孔子仪态篇
泰伯篇第八:君子之任——天下
子罕篇第九:孔子言行篇
乡党篇第十:孔子礼节篇
先进篇第十一:弟子品行篇
颜渊篇第十二:天下之道——仁
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先师讲义篇
1、子路篇第十三:先师讲义篇(为政为主)
2、宪问篇第十四:先师讲义篇(议人为主)
3、卫灵公篇第十五:先师讲义篇(道德为主)
4、季氏篇第十六:先师讲义篇(政事为主)
阳货篇第十七:先师风采篇
微子篇第十八:周游列国怎么看?
子张篇第十九:儒家发展怎么办?
尧曰篇第二十:儒家大略篇
学而篇第一:成为治国理政人才
《学而篇第一》,共16章,其中孔子的言论有9条,其中1.15章是对话体。核心话题是如何通过学习和实践(以下简称:学习)成为治国理政的人才。
一、孔子的言论
1.学习的氛围:有悦乐,无怨恨(1.1章),能够无谄且无骄,乐道而好礼(1.15章)。
2.学生的基本素质:能亲仁,有余力,懂孝道(1.3章、1.6章、1.11章)。
3.学习的大致途径:在“学而时习之”的基础上,学要固,过要改,做到重且威、忠而信(1.8章)。
或可以说“无友不如己者”本自“有朋自远方来”之义,是不要跟异见殊途者做朋友的意思。
4.学习的基本目标是“道”。一方面,学要恪守1.14章的要求,另一方面,习要以1.5章为目标。还有就是如己(志同道合)、知人(1.16章)。
或可以说1.14章的“道”与1.5章的“道”同义,即治国理政。
二、弟子的言论
1.2章对应1.6章。弟子亲仁,且不犯上作乱。有可能是针对当时各国政权要么落入卿大夫之手,要么“陪臣执国命”这一现象讲的。也是对将来成为治国理政的“君子”也即“有位者”(从政的儒家弟子)的要求。
1.4章对应1.1章,可以看作是儒家理论在发展中对“习”的扩展,“为人谋”应当包括1.7章子夏所说的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更具有实践意义。同时,“传不习乎”突出了发扬继承儒家理论的要求。
1.7章对应1.14章,从“就有道而正焉”到“贤贤易色”,是对学习治国理政这一课题的深化,也是从求学于人到与人互学的拓展,更注重习对于学的作用。
1.9章反映了儒家对当时形势动荡变革的思考。慎终追远的范畴应该更大,关系如何谨慎地避免国家衰亡、努力地保持政权长久这一问题。答案在于使“民德归厚”,只有这样,儒家的理论才更具有可行性。这一点还可以由“告诸往而知来者”(1.15章)佐证,治国理政的人才惟其如此,才算是“慎终追远”。
1.10章有关在治国理政中如何掌握情况,怎样做到“必闻其政”?1.12章有关在治国理政中如何解决问题,“有所不行”怎么办?这两章都可以看做是对君子具体治理能力的探讨,在本篇中或是分别对1.14章和1.5章的延伸。
联系1.8章“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问题,“有位者”的“位”如何长期巩固、保持权威,1.13章作了探讨。或可见有子具有相当治国理政经验。
为政篇第二:为政须知
《为政篇第二》,共24章,核心话题是从政之德,也就是对“有位者”(从政的儒家弟子)提出的一系列要求。
一、总体认识。无论是否有位,儒家弟子都要遵从的总体要求,见于2.1章、2.21章。
二、“为政者”的基本道德要求,“思无邪”,见于2.2章。
三、“为政”的内容:
1.符合儒家主张的,应当做到“无违”。包括:以礼(2.5章)、以医(2.6章)、以敬(2.7章)、以色(2.8章)。
以上“无违”也称之为“孝”。《论语》中的“孝”,不仅限于事父母,更有事君、事师方面的要求,大致是顺从而行的意思。
2.儒家主张中未明确的,应当做到“慎其余”(2.18章)。
3.对于政治和礼制的变革趋势,应当做到“知损益”(2.23章)。
四、“为政者”的目标,主要见于2.3章,属于论政的范畴,可参考20.1章、1.5章。2.19章、2.20章也有反映,一是选拔“直”、“善”之人,这也是贵族阶层被打破后,知识精英替而代之的内在要求;二是使百姓“服”、“忠”、“敬”、“劝”。
论“从政”,更侧重在居上者、有位者的道德修养、行为准则层面。如,18.10章、13.25章、8.2章、19.10章、1.13章等。再如,12.14章、12.17-19章以及13.1章、13.6章、13.13-17章,特别是20.2章等“为政”、“从政”以及“问政”(部分)等章节。
五、“为政者”的标准。本篇相关内容比较驳杂,如2.4章可看作是时间阶段方面的参照,2.9章、2.11-13章、2.15-17章可能是一些总体性的要求。此外,2.10章说明了考察同仁,即“友”的办法,2.14章提出了相处原则,等等。
八佾篇第三:为政规则——礼
《八佾篇第三》,共26章,核心话题是礼。当时处在动荡变革之中,儒家正在建立一套具有现实意义和普遍操作性的政治秩序规则,即礼,主要体现在协调“有位者”和“居上者”(诸侯、卿大夫、掌权的陪臣)的关系上。
一、当时无“礼”的一些表现:
不能容忍的,如3.1章、3.2章、3.6章。6.25章体现了孔子的态度。成事不说的,如3.10章、3.11章、3.21章。7.31章也算相关。驳斥批评的,如3.17章、3.22章。总的态度则见于3.26章。
二、施行“礼”的一些观点:
1.总体上有施行“礼”的可能性:3.5章。
2.“居上者”对“礼”应有的态度,3.4章、3.26章;
3.“有位者”和“居上者”的关系即“使臣”与“事君”,见于3.19章。特别是18.10章和8.2章,也值得关注。“有位者”的注意事项,除了3.18章,还散见于4.26章、14.22章、15.38章以及13.25章、19.10章。
4.对百姓即“劳民”的态度,有8.9章、14.14章。
三、对“礼”的基本认识
构建礼的秩序,核心是仁,关键在政,可见于3.3章及4.13章。除了处理具体政事之外,在很多方面礼和政的关联密切。
3.8章阐述了礼和仁的关系,礼自于仁;同时3.13章指出如果违背了仁,礼也无济于事。
四、建立“礼”的一些举措
1.考证旧礼,见于3.15章(10.21章同)、3.9章。2.23章也相关。
2.继承旧礼,如3.14章。8.20章、15.11章也可参考。
3.变革旧礼,如3.7章、3.16章。9.3章、16.14章也有关系。
4.设定新礼,如3.12章。2.24章、6.22章也有关联。
5.订正诗乐,如3.20章、3.23章、3.25章。9.15章是其代表。
本篇还记录了时人的正面评价,见于3.24章,即“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里仁篇第四:弟子规范——君子
《里仁篇第四》,共26章,可看作是对弟子的日常行为规范。《论语》中“君子”或是有位者,或是有德者。有德者不一定有位,但有位者必须有德。因此,儒家赞成德与位兼而有之,这方面的要求比比皆是。
同时,本篇也很像学生毕业时孔子的临别赠言:
今天,大家要毕业了。临行之前,我再嘱托几句话:
你们这些弟子、一个个,我都是了解的(4.7章),也悉心教导了(4.8章)。我教给你们的是仁、是忠恕之道,一以贯之。
大家回去之后,一是要孝敬父母(4.18章、4.19章、4.20章、4.21章),二是要约束自己(4.2章、4.9章、4.22章、4.23章),三是要坚持学习(4.17章),四是要认真做事(4.22章、4.24章)。
也希望你们各自都有一个好前程。有些同学想去求官,要记得4.10章、4.12章、4.13章。如果不顺利,要记得4.14章。
大家不要太执着于追求富贵(4.5章),要学会和别人相处,记得4.3章、4.11章、4.16章,择业、择友、择邻也要慎重(4.1章)。
希望大家记得老师平日的教诲,要立志所学(4.4章)、身体力行(4.6章),我相信和我们志同道合的人(4.25章)一定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理想抱负一定能大行其道。
同学们再见,后会有期!
另外,4.15章言仁之道、忠恕之道一以贯之,至为关键。4.26章言事君交友,但与本篇其他章节关系似乎不甚紧密。
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议人之篇(一、二)
老子曾对孔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两篇正是以评议人物为主,包括孔子评价弟子、弟子评价老师,以及对历史人物等的评价,还列入一些孔子和弟子的事迹。可视为议人之篇(一、二)。
1.《公冶长篇第五》以评议当时名人为主:
评价他人:5.15-21章、5.23章、5.24章。5.25章、5.27章也是议人之辞。
孔子评价弟子:5.1-12章,5.14章也算,集中在能力、品格、行为和志向方面。
弟子评价老师:5.13章。
孔子自评:5.26章。
之外,5.22章,有关周游列国事迹,是孔子在陈时的思归之言。
2.《雍也篇第六》以记录弟子学习事迹为主:
有关学习的有:问仁(知),6.22章、6.26章、6.29章、6.30章;问政6.24章;问礼6.25章。
孔子事迹:6.28章。
弟子事迹:6.4章、6.5章、6.9章、6.10章。6.14章算弟子事迹(时澹台灭明还不是孔子学生)。
孔子评价弟子:6.1章、6.3章、6.6-8章、6.11-13章。
评价他人:6.2章、6.15章,6.16章也算。此外评价非历史人物的有6.18-21章、6.23章、6.27章。
述而篇第七:孔子仪态篇
《述而篇第七》,共38章,汇集了孔子的自评、日常行为习惯及一些事迹,以孔子仪态为主。
孔子自评:7.1-3章、7.5-8章、7.12章、7.16章、7.17章、7.19章、7.20章、7.22-24章、7.26章、7.28章、7.30章、7.33章、7.34章。7.36章、7.37章也算。
孔子礼仪:7.4章、7.9章、7.10章、7.13章、7.18章、7.21章、7.25章、7.27章、7.32章、7.38章。
孔子事迹:7.14章、7.15章、7.31章、7.29章、7.35章。
泰伯篇第八:君子之任——天下
《泰伯篇第八》,共21章。8.1章、8.18-8.21章评议历史人物,所言皆关乎天下。可见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本章大致是,君子当以尧、舜、禹和泰伯为模范,在其位谋其政(8.14章),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8.4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8章),笃亲、不遗故旧(8.2章),使民由道(8.9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8.3章),避免乱、骄、吝(8.6章、8.10章、8.11章),大节不待(8.6章),死而后己(8.7章)。
纵然不仕(8.12章),也要以颜回为榜样(8.5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8.13章),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8.17章),有洋洋之水、洋洋之乐的气度(8.15章)。
子罕篇第九:孔子言行篇
《子罕篇第九》,共31章,也包括了孔子的自评、习惯及一些事迹等,以孔子言行为主。
孔子自评:9.1章、9.5-9章、9.13-19章、9.28章。
孔子礼仪:9.3章、9.4章、9.10章。
孔子事迹:9.12章、9.18。
还有他人评论孔子的9.2章。9.2章、9.6章、9.7章可合看。
另有三分之一章节,是评教弟子:9.20-27章、9.29-9.31章,与《述而篇第七》不同。
乡党篇第十:孔子礼节篇
《乡党篇第十》,今分为27节(如同章),本篇以“孔子”起首,汇集了孔子行止起居所持的礼节,是为谦谦一君子也。
10.16节、10.17节、10.22节略有不同,既具体纪事,又纪言(10.3节也纪言,但似不应在此列)。唯10.27节很见个人情操,倒可以与7.16章、9.17节、7.32节同读。
另外,《述而篇第七》之7.4章、7.9章、7.10章、7.13章、7.14章、7.18章、7.21章、7.25章、7.27章、7.38章和9.1章、9.4章,分别以“子”开头,又有9.10章,也算相关。
先进篇第十一:弟子品行篇
《先进篇第十一》,共25章,汇集了弟子得到的一些评价及事迹,主要以弟子品行性情为主。
评价:11.3-7章、11.12-19章、11.21章-26章。
事迹:11.1章、11.2章、11.8-11章、11.23章。
其中,11.21章“论笃者”应当也是针对弟子而言。
此外,11.20章,愚以为“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应当是不拘泥陈法、不另有私交的意思。可参看6.14章述澹台灭明事迹,“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但不太确定是孔子评价澹台灭明。
11.1章言“先进于礼乐”者,孔门弟子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颜渊篇第十二:天下之道——仁
《颜渊篇第十二》,共24章,集中了有关仁的言论,可谓一以仁贯之。无论习礼学政,总在于“天下归仁焉”。
一、礼的方面:问仁:12.1-3章、12.22章。问君子:12.4章、12.8章、12.16章。问明:12.5章。问崇德辨惑:12.10章、12.21章。问达。12.20章。说道:12.15章。论友:12.23章、12.24章。
二、政的方面:问政:12.7章、12.11章、12.14章、12.17-19章。说讼:12.12章、12.13章。
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先师讲义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7.25章),又有“六言”即仁、知、信、直、勇、刚(17.8章)。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多数章节,可依此分类:
文:文献、文学、历史评论、人物评议。
行:修己(仁、义、道、德),讲“君子”;
益能(能、智、人不知)讲“士”;
改过。
忠:事君(政事、礼仪),也讲“君子”;
事父母(孝)。
信:交友、待人。
结合1.1章、1.4章,或可推测习礼学政、知人改过、议人交友等内容是孔子每次向学生授课的常规内容,《论语》多篇都是类似编排。故此,或可说这四篇如是孔子的四篇讲义。当然每篇各有侧重。
1、子路篇第十三:先师讲义篇(为政为主)
为政之德:13.1章、13.6章、13.8章、13.13章、13.15章、13.18章、13.19章、13.20章、13.22章、13.24章、13.26章、13.27章、13.28章;
为政之能:13.5章、13.10章、13.11章、13.12章、13.14章、13.17章、13.21章、13.23章、13.25章、13.29;
为政之法:13.2章、13.3章、13.4章、13.7章、13.9章、13.16章、13.30章。
2、宪问篇第十四:先师讲义篇(议人为主)
议人:14.8章、14.9章、14.11章、14.13-19章、14.25章、14.43章、14.44章。
孔子事迹:14.21章、14.32章、14.36章。还有隐者故事(14.37-39章)也算相关。
此外,做人方面,有一些答教弟子的章节:14.1章、14.3-7章、14.10章、14.20章、14.22章、14.27章。
3、卫灵公篇第十五:先师讲义篇(道德为主)
论道德:15.4章、15.6章、15.15章、15.27章、15.29章、15.32章、15.35章、15.42章。
问仁:15.10章、15.12章、15.36章。问君子:15.18-23章、15.37章。问友:15.28章、15.40章。论过:15.30章、15.31章。论政:15.5章、15.11章、15.33章、15.34章、15.38章。
议论人:15.7章、15.14章、15.26章,以及15.8章、15.9章、15.16章、15.17章。
有关教育:15.39章、15.41章。
4、季氏篇第十六:先师讲义篇(政事为主)
论政:16.1-3章。
论交友:16.4章。论修己:16.5章、16.7章、16.8章、16.11章。论益能:16.6章、16.9章、16.10章。
论文:16.12-14章。
16.1章、16.13章也可看作事迹。
此外,《季氏篇第十六》还有以下特点:
1.语言风格上,为严整谨细的书面文字,不同于其他章节简洁凝练的口头语言,尤其16.1章的长论,推测本篇可能转录了已有记录。
2.记录体例上,本篇14章中11章用“孔子曰”,与其他篇很不同。除16.13章记孔鲤过庭故事外,16.12章、16.13章或遗落了“孔子曰”三字。
类似体例有两种,一是答他人之问或告事之后主动补充的,有7.31章与陈司败、13.18章与叶公、14.19
章与康子、14.21章告鲁哀公、14.32章与微生亩、17.1与阳货。二是8.20章、17.6章、18.1章、20.3章,推测辑录者的身份并非孔子的弟子。
3.行文结构上,多用数字概括式,有七组“三”、一组“九”,似有后期概括痕迹。其他章节则少见,有1.4章、8.4章、14.28章、17.16章、19.9章等。类似的还有17.8章、20.2章,但又不用“三”。
阳货篇第十七:先师风采篇
《阳货篇第十七》,共26章。孔子早期从政鲁国的事迹,如为季氏史、司职吏、中都宰、司空、司寇,夹谷之会后由大司寇行摄相事等,不见于《论语》,后期一些与从政有关的事迹稍可见之,如17.1章、17.5章、17.7章。
本篇主要是弟子记录老师的教育风范,让人觉得孔子的形象真是“千载之下如闻声口也”。试分类如下:
语重心长地讲(17.6章、17.9章、17.19章、17.22章),心平气和地教(17.2章、17.3章)。除了这些常规印象,还有一些更为鲜明:痛彻地批(17.17章、17.18章、17.23章),强烈地骂(17.13章、17.14章、17.15章、17.21章),激烈地争(17.5章、17.7章),诙谐地说(17.4章、17.12章)以及严肃地训(17.8章),风趣地说(17.10章),轻快地问(17.11章),巧妙地析(17.16章),认真地评(17.25章),鲜明地责(17.26章),机智地对(17.24章)。阅读这些章节以及17.1章、17.20章,益见孔子的一些性格特点,也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此外,还可以这样分类:志向(17.5章),气节(17.7章),性情方面则更多一些,比如,喜(17.5章)、怒(17.7章)、哀(17.21章)、惧(17.1章,怕见阳货)、爱(17.9章)、恶(17.13章)、欲(17.19章)。
本篇还涉及了一些孔子对人性的言论,如:17.2章、17.3章、17.6章、17.8章、17.16章。
微子篇第十八:周游列国怎么看?
《微子篇第十八》,共11章,集中了弟子对孔子周游列国的总体评价。大致是:
生逢乱世,孔子和古代仁人(18.1章)一样,不逃避现实,率弟子(18.11章)离开鲁国(18.2章)奔走天下,努力寻找能有作为的“居上者”(18.3章、18.4章,18.10章),以求施行儒家治国理政的学说,使“天下有道”。孔子及弟子不虑他人意见,不从隐者(18.5章、18.6章、18.7章),不做逸民(18.8章),不学乐师(18.9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君子“行其义也”。
从18.2章到18.8章,连同18.10章辑录了周公以及一些“居上者”、隐士的言语,反衬出孔子及弟子行动的不同之处。其中,孔子和子路的话更是直接了当作了说明。相关史实,在5.22章、9.15章、11.23章、15.1章、15.2章也有所反映。
对于隐者,14.37章与16.11章均有述及,可参看。另,18.10章与8.2章、19.18章可互参。
子张篇第十九:儒家发展怎么办?
《子张篇第十九》,共25章,均为弟子言论,所评辨褒贬的重点在于如何传习儒家理论以致远弘大,如是弟子传习或儒家发展的现状总结。
本篇可见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发展遭遇到的新问题及其应对。如本自“无友不如已者”的“于人何所不容”、“如之何其拒人也”的态度(19.3章)。如孔子虽自述“少也贱,故多能鄙事”(9.6章),但孔子认为“君子忧道不忧贫”,与樊迟问稼、圃时的答对,和子夏对百工之道(19.4、19.7章)的态度还有所区别。
19.22-25章可视为弟子就他人询诘而论述辩护。19.20章更是发出“君子无居下流”之叹。
也可见弟子分别形成学派的异同,如19.3章、19.12章、19.15章、19.16章。更有部分弟子“执德不弘,信道不笃”(19.2章),是以19.1章虽有训诫,19.11章无形中又有宽容。19.11章又可看做是对15.37章“君子贞而不谅”的承继阐发。19.5章、19.6章、19.9章、19.10章也是如此。
还可见正心诚意之处,19.8章与19.21章,19.14章与19.17章,以及19.19章“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等。
另外,19.18言孟庄子之孝的“难能”,主要用意还是在掌权者更迭时的政策连续性和政局稳定性上,不独是说孝道。
尧曰篇第二十:儒家大略篇
《尧曰篇第二十》,共3章,是儒家思想中治国之策、从政之德、为人之道的大略,如同圭臬。
20.1章引据经典,有“天禄”、“万方”、“一人”等辞,不啻于儒家已秉天时地利人和的自信,比及1.5章、2.3章,所叙方略更为宏阔,如“谨权量、审法度”一件,知道秦统一六国才实现。《论语》其他论政、论从政、论为政各章,都应附属而其次之。
又有20.2章“尊五美、屏四恶”、20.3章“命、礼、言”两章,皆言君子,分别为有位者、有德者,仁在其中,忠恕在其中,也是方针,故总为结束之篇。
如上浅析,只是一己妄见。
不同的读者,角度立场各不相同,肯定会有不同的具体理解和划分,也肯定会有益于我们学习《论语》。
——2020年2月7—17日,如兰之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