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路人
赵路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296
  • 关注人气: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旅行社拥抱互联网的YY

(2016-09-27 12:49:08)
标签:

杂谈

赵路人 行吟游说(公众号Taabbcc)

当互联网声势浩大地搅局传统行业时,旅游行业也不例外地受到影响。在经历互联网威胁论、取代论、工具论等各种论调之后,多数从业者开始“拥抱”互联网。

“拥抱”互联网的转变,源于大家对互联网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意识到互联网并不完全是洪水猛兽,互联网本身并不能完全取代线下内容,利用好互联网还能改善管理模式、促进传统业务。当然,业内也有不少人依然敌视互联网,抵触互联网。

无论是拥抱还是抵触,首要问题还是要认清互联网的本质,不要急于定论。互联网是什么?在我看来,其本质是一种信息渠道。这种渠道连同一系列衍生工具,改变了传统信息传递的模式和轨迹。其本质跟古代的烽火台、更鼓,近现代的报纸、无线广播、电视、电话等并无二致,仅仅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和方式。

不过这个新的信息渠道很强大,引发传播模式颠覆性变革,通过一系列衍生工具实现人与物、人与人甚至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相较传统的信息渠道,进一步打破了信息多向互通的壁垒,使真正实现信息对称成为可能。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取代的是传统的信息中介,而不是线下服务,传统旅行社适应新的变化,需要改变自己的盈利模式:从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转向以专业的服务盈利。

那是不是做好了服务的旅行社就一定无忧呢?不然!互联网这种新的信息中介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也带来一系列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以新闻为例,以往我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就是报纸、广播、电视、门户网站等媒体,他们采写、发布什么新闻,我们就看什么新闻。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到今天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发布者和传播者,构建自媒体,我们也不单纯是被动获得新闻信息,还可以与发布者互动、交流,获得更好的体验,了解更多所需的信息。新闻这个行业的生产组织形式被解构了,除了专业机构以外,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个性化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将会被满足。

在旅游行业也是一样,以往必须由旅行社提供的服务,如产品设计、行程规划、地陪导游等,现在也完全可以由个人提供了,所以出现一些“当地人”或“工作室”的服务,一个人或一些人协同,部分取代了旅行社的服务功能。

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的旅行社既要面临同行竞争,也会面临与个人竞争,还会面对市场需求的挑战,需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找准市场定位,需要重视服务水平的提升,需要注重企业品牌形象,需要提升企业美誉度和权威度,打造核心竞争力。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大浪淘沙,安稳的日子一去不返,激烈的竞争不进则退;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既有的格局被打破,新的规则正在形成,不管你以前是行业巨头还是一个从业个体,大家都站到了同一起跑线,重新洗牌。我们遇到了个体崛起的新时代、新机遇。

未来的旅行社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妨作一番猜测。

从整个行业来看,我想供销链条的缩减将是大势所趋,现在这种地接社到批发商,再分销到组团社和门店的链条太长,某些环节势必被淘汰。作为供应端,产品设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将成为立足之本。收客渠道将进一步互联网化,门店的销售功能将被削弱,主要承载线下体验、互动功能。

我个人判断,未来如下几种旅行社将会成为常态:

一种是区域性的在线组团社,也就是区域性的OTA。面临几大OTA的激烈竞争,区域OTA还有生存空间吗?有,而且很大。现有这些大型OTA实际上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其中最根本的是获客成本高、用户粘性差、使用频次低。他们花大价钱广告轰炸获取的用户,一年出游不了几次,一旦有更优惠的选择,很可能会流失,投入产出比严重不匹配。从几大OTA公布的财报来看,他们基本上都是亏损的。

未来组团社如能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线上的本土收客和运营平台,配以线下俱乐部式的活动经营,用心运营本地客源,发展忠实会员和粉丝,匹配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将能雄踞一方。但关键还是要花心思经营市场、琢磨用户,主动走出去了解市场,满足市场需求。

在对本地客源的运营中,可以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城市客源,可以在传统的长线、短线、出国产品之外,提供一些俱乐部式的主题活动产品,如周边自驾、骑行产品,或者亲子体验活动,健康养生讲座,甚至组织一起看电影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互动频次,培养品牌忠诚度,形成社交兴趣圈层。这样的OTA实际上扮演了区域性的旅游团购网和旅游活动发起人的角色,让当地人就跟着你去玩,服务好、又便宜,最终依赖你。一旦社交圈层形成,大型OTA的获客成本高、粘性差、频次低的魔咒就将被打破。

另外,要主动下乡,开拓农村市场。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市场处于起步阶段,需求将逐步旺盛,不可小看。

另一种是产供销一体化的在线旅行社。这类旅行社在国内已经出现,很多兴趣俱乐部就类似这种类型。他们通过互联网手段面向全国收客,突破客源地限制,提供落地成团的地接产品,客人自己解决大交通,到集合地后跟团出游。这种旅行社跳出传统供应链条,所有产品自己采购,并根据客群需求进行设计。

虽然他们产品采购、设计成本高,但是产品品质会高于常态,体验性、差异性更强,带有一定的定制性。这类产品售价一般采取透明的成本价 服务费的形式,售价回归市场理性价格水平,纯玩无坑,其消费群体自然也是一些对品质有一定要求的中高端人群。

客观来说,国内很多中高端人群,特别是中段人群的旅游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市场空缺比较大。对于那些有一定消费能力,需要旅游服务,追求差异和品质的人来说,找到适合的旅游产品还是比较难的。他们中很多人选择了自驾游或自助游。如果有合适的跟团游产品,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行中服务,更多人还是会选择跟团的,毕竟自驾、自助付出的精力和钱更多。

再一种就是资源整合好、产品设计能力强的大型供应商。这类旅行社会成为片区的地接巨头。与现有的地接社不同,他们借助互联网手段把握市场信息,主动分析和了解市场需求,在产品设计上跳出传统的窠臼,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不同人群推出新玩法、新产品,并通过多渠道进行分销,摆脱现有模式下对单一渠道依赖过度,被渠道倒逼的局面。

此外,还有一种纯平台化的旅游企业,或许不能称之为旅行社。其一端是供应端用户,一端是需求端用户,供需两端在平台自主交易,平台不参与具体的经营行为,只是制定平台规范,约束各方。与现有的去哪儿、去啊区别在于,这类平台除交易功能外,还将向供应端用户共享平台的技术、资金、资质、营销、大数据甚至供应链管理,扶持更多有技能、有资源、有兴趣的个人进行旅游创业或参与旅游服务,在B2C之外发展C2C众创、共享经济,让更多长尾需求得到满足。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欢迎交流。

阅读 4赞 投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