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一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一座向往已久的城市,一座我这个南方人目前到过的最高纬度的城市。
她以独特的方式迎接我这个心情忐忑的初来者:一下机场大巴,手机就被窃。在鱼龙混杂的广州混那么久,我的手机都没丢过。看来,在北京生活太久,我的防范意识已经很差了。
这让我的心情多少受到一些影响,对这个城市的印象也大打折扣。
不过接下来,健谈的的哥,实诚的饭店老板,美丽的夜景却让我对这个城市的好感增加不少,之前的不愉快,也渐渐释怀。
因为前一晚加班到凌晨,又加上早起赶飞机太累,到宾馆后我们一行赶紧补觉。这一睡,就到了下午2点多。不成想哈尔滨因纬度高,天黑得特别早,五点半左右,基本上就灯火辉煌了。
主题十分明确,去中央大街。从红专街逶迤向东,不过十多分钟就到了。这是一条商业步行街,也是一座西式风格建筑艺术博物馆。因为国庆临近,满大街都悬挂着国旗。如果不是这些国旗和往来不息的国人,很容易让人感觉置身异域。
满大街国际品牌林立,当然也不乏当年留下的知名本土老字号,如马迭尔饭店、华梅西餐厅、老鼎丰点心、秋林食品等等,中西合璧的程度之高,在国内恐属罕见。
沿着中央大街往北,是斯大林公园和抗洪纪念碑,这座50年代的纪念碑亦颇具俄式风格,似乎要刻意与中央大街保持一致风格。
逛完中央大街后,我们一行朝圣索菲亚教堂进发。
整座城市似乎都在刻意打造异域特色,许多新盖的大楼,也装上一个西式的圆形屋顶。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周边,西洋风格更是突出。这些早期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底色,加上现在国际化发展的思路,似乎使这座城市的建筑从一开始就保持着与国际的同步。
国内有许多城市遗留有类似的,带着殖民印记的建筑群,武汉的江汉路、青岛的八大关、上海的外滩……对这些建筑存在意义的争论似乎也从未停止过。如何面对这些建筑,似乎使很多国人内心挣扎:一方面毕竟是殖民遗迹,带着民族的伤痛,对于有辉煌历史的泱泱大国来说,似乎并不光彩;一方面建筑实在精致,异域风情浓厚,无论从爱国主义教育还是从现实的旅游经济发展来看,都应该保护起来。
我倒是觉得,保留和保护是应该的,适当发展新的西洋风格建筑也是可以的。建筑无政治,这么好的建筑艺术品,更应该是无国界的。爱国归爱国,伤痛归伤痛,拆了并不能表示更爱国,也并不能弥合伤口,倒是房地产开发商、建筑设计者们应当好好研究和学习这些建筑,从设计、从工艺、从装饰,特别是从责任心上学习。中式传统建筑和各种东西式风情建筑在我国很多地方并存,这应该是很好的教材和样本,应当是培养建筑设计大师的良好基础。如果觉得殖民历史是伤痛,何不师夷长技以图超越?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还有新的伤疤:新中央台,这些又能带给当局和国人什么样的思考?
还是别白活这些没用的了,肉食者谋之的事儿,看图吧(为保持图片美感,就不加那大红水印了):
索菲亚广场一侧,是类似中央火车站的铁艺框架建筑,应当是配合整体风格后建的
从“中央火车站”的门洞里看大教堂,也有一番风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