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向“大人们”转型和推出开放平台(F8),Facebook一下子火了。按照尼尔森的数字,尽管跟Myspace独立用户量还有两倍的差距,但Facebook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无疑已经走在了Myspace的前面。刚刚宣布入股Facebook的微软花了2.4亿美元,拿到了1.6%的股份,这使得Facebook的估值达到了15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Myspace和Youtube。

 

Facebook真的值这么多钱吗?这个问题实际上很多blogger们已经讨论过N次了。其实,说他值就值,说他不值也不值,关键看对谁来说。对微软的话,我觉得值了,至少不亏。

 

首先,150亿只是一个比例上的估值,微软现在会真的花150亿美元买下Facebook吗?肯定不会,微软不傻,Facebook的盈利能力还很弱,甚至连根基都没打好。另外,在跟Google的对抗上,微软这几年一直处于绝对下风,Facebook是个翻身的机会,起码在精神上起到了这种作用,在这点上,Facebook比被Google拿走的Youtube更具潜质。

 

最后,比较实际的问题是,Facebook的“精准广告投放”已经炒的挺火了,特别是刚刚宣布升级的“Flyers Pro”,号称能精准投放到具体的“人头”上,一个比较搞笑但很形象的例子是:他能够投放到“中国用户中,年龄在20到25岁之间的已婚男性,有360人”。而微软获得了Facebook在全球的独家网络广告代理权。

 

按照第三方公布的数据,Facebook的用户量已经接近4000万,并且还在以5倍于Myspace的用户量在增长。目前Facebook的影响力还仅仅表现在美国市场,在欧洲市场的Bebo,在亚太市场活跃的Friendter,而Google的Orkut也仅仅是在巴西印度发展较好。显然,微软看中的还包括Facebook在全球市场上的高成长潜力。

 

不过,Facebook的风险恰恰在于被称之为“Adwords杀手”的精准广告投放系统。事实上,我丝毫不怀疑Facebook在全球市场有高增长的潜力,特别是在跟美国互联网消费倾向类似的欧洲和亚太日韩市场,我也不怀疑,人们之后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社交网站。

 

但是,我觉得,这种精准投放到“人头”上的广告有那么灵光吗?在Facebook上,大家是用来社交的,他们对信息足够感冒吗?跟用户提供的信息匹配的再好,只能说用户与这个信息有关,用户可能并不需要它。倒是前不久,美国blogger们对Facebook的性服务广告传唱得颇为流行。相反,Google基于用户搜索需求的广告信息匹配更有价值。

 

这么看的话,Facebook倒象是有点曲解了广告精准投放的意思,不管有意无意。显然,在社交网站中,还应该有一种基于不同人群受众“行为活动”的精准投放思路。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