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老拿小沈阳、李玉刚说事儿,艺术没啥DNA!!

标签:
小沈阳李玉刚文化 |
分类: 我的工作空间 |
今天拜读了《***晚报》资深媒体人的文章:小沈阳VS李玉刚。字里行间透露着国家级报纸的大家风范,但很不幸,我在这种大气中读到了二个字——偏见!
就像我所说的,*老师是***晚报的资深记者,他的文字水平我绝对俯首称臣,但*老师文章中谈到的“艺术正宗”论、“艺术DNA论”以及“学院论”等等,不难看出*老师对艺术的领悟还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或者可以说是得益于一些所谓国家级“大师”们的“口传心授”!
在*老师的文章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国家级的艺术单位或艺术院校对“艺术要求之严、门槛之高令人高仰”。一句话内用了二个高,但我请问,这些艺术级单位凭什么高?凭什么让人仰视?难道仅仅就是因为他是国家单位,他们是吃着皇粮的艺术家吗?答案肯定不是,我想,作为国家级的艺术团体或艺术院校,他们曾经造就了新中国的艺术辉煌,这些团体或院校中的一些大师,他们所达到的艺术水准让我们这些后辈感到仰视(比如王昆老师,李双江老师,陈爱莲老师等等),因为我们要向大师们学习,要向大师们取经。
但血淋淋地现实告诉我们,这些曾经让我们仰望的国家级艺术学校和艺术院团们,现在你们都做了什么?在那些曾经一手缔造了你们辉煌的老一辈艺术家退休后,你们除了靠文化部给的几场海外交流演出撑面子,靠纳税人的钱拍一些“应景”的“大戏”,仅仅靠这些去维护那些所谓的“高”和“仰”吗?现在这些国家级团体的青年演员们,你们的艺术水准还能维持着那块“国家级”的金字招牌吗?你们现在还会为了一支曲目而争得面红耳赤吗?或者为了一套住房,为了评个国家级演员而闹得不亦乐乎更多一些呢?
我再谈谈*老师强调地“艺术基因”问题,我绝得提出这个论调的人是无比的不懂艺术。首先我们要知道,艺术最早来源于人民的劳作,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时用来交流的一种手段,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我们才有今天所谓的艺术门类:音乐,戏剧,歌舞等(也包括现在的极其正统的所谓西洋艺术歌曲,我觉得把西方歌曲的演唱方法定义为“美声唱法”的人本身就TMD有问题,西方的歌曲就是艺术,那我们中国人戏剧就是垃圾吗?)。很抱歉的是,这些艺术门类在“发源”的时候,无一不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什么,就是吃喝拉撒,就是柴米油盐,就是一天天的过日子,所以这些艺术就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这些细枝末节,也就是艺术的基因不是高高在上,不是云里雾里,它不是钻石,它不是黄金,它就是一小块泥土,经过一代代人的锻造,经过一代代人的抚育,才有了艺术“登堂入室”这一说!
可能我的话里有失偏颇或者很激进,因为艺术工作不是谁都能干得来,比如戏曲,不一定你有明亮的嗓音你就能唱戏,戏曲讲究吐字归韵,讲究五功四法,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当年梅兰芳从一个被大家讥笑为“祖师爷不赏饭又长着一对死鱼眼”的小学徒,成长为一代宗师,并把京剧这个地方戏提升到“国剧”的高度,使之走出国门,直至走到美国的百老汇,凭的是什么,凭是的一个“艺术水准”,就等于说,当年有一百个唱京剧的,但没有梅大师的“艺术水准”高,这个艺术水准包括梅先生的唱、演、包装、推销等等一系列手段,用今天的眼光看,梅兰芳大师当年的一些创举,那是震动整个京剧界的,尤其梅兰芳先生大量演出现代时装贴片戏,更是为京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懂京剧的朋友可以参看电影“梅兰芳”前半段)!
所以我说,梅兰芳之所以称之为“大师”,就是因为他干了大师该干的事儿:在继承中勇于改革,勇于创新,但在创新中,梅大师没丢了京剧的灵魂!京剧还是京剧!它没变成歌剧!这就是梅兰芳大师的“艺术水准”!另外我还想问*老师一句,梅兰芳上过什么大学,他没念过任何戏剧学院,但他的艺术成为世界级的表演体系,后来还成为很多大学的教授!除了梅大师,四大名旦谁都没上过什么戏曲学院,但每一位的建树难道不够让您“高”,让您“仰”吗?
所以转回头来,我们再看*老师的这篇文章,他说到中国歌剧舞剧院不像北京电影学院那么“严格”,好像中国歌剧舞剧院引进了李玉刚,就成了“低俗”的了,本质就变了,我则认为不是,李玉刚就像一股新鲜的血液,直接进入到了中国歌剧舞剧院,我佩服林文增院长的胆量,以及整个歌剧舞剧院领导班子的“慧眼识珠”,在以前我就说过,李玉刚的是有“艺术水准”的,他的艺术不逊于任何一个学院派的艺术家,无论他的男声,女声,可以说在声乐领域内,都是要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才能达到的水平,尤其李玉刚在唱女声的时候,他是经过著名声乐大师迪丽拜尔亲自指导过的,所以他的音色是很统一的,而且发声位置和共鸣腔体都非常科学,李玉刚把中国的戏曲发音的口腔共鸣结合了西洋歌剧胸腔共鸣,他的声乐艺术绝对是独树一帜。另外李玉刚的表演也是,他的水袖,他的彩绸,包括他在演唱京剧歌曲“贵妃醉酒”时的动作,都是京剧界的名家指点过的。而且在私底下,我们还一起研究过梅兰芳大师的梅派发音,李玉刚的“贵妃醉酒”京剧原版是照着梅兰芳的老唱片一字一字抠下来的!还有他参加星光大道时跳的芭蕾足尖舞,这个如果没有苦练,是根本用足尖立不起来的,这一点中芭的艺术家们最清楚,李玉刚的舞蹈也是著名舞蹈艺术家沈培艺的指点!
综上所述,李玉刚是有一定艺术水准的,而且从李玉刚以后,还有那么多反串艺人,包括各剧种的男旦,也包括梅葆玖先生亲自调教的胡文阁,还没有一个能够有这么高的艺术修为!
我转头再说说小沈阳,因为他火了,谈论他的人多了,但小沈阳的火探其根源是来自一门三百年的艺术——二人转,这个三百多年的发源于吉林省梨树县的地方戏,就像一朵生命力顽强地车轱辘菜,扎根东北黑土地,是踏不烂也踩不没的,这门艺术不但成了赵本山,小沈阳这样的人的“糊口工具”,也同样孕育出了“吉剧”“龙江剧”“辽剧”“评剧”这样的大剧种,所以小沈阳在全国人面前只拿出二人转中的一小部分“说口”以及“小帽”就已经火成这样,假以时日,小沈阳能够像赵本山一样,把二人转的“拉场戏”去掉唱的部分,成为“小品”,那小沈阳再火五十年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可以说,小沈阳不用去考北电,北电的学生学了四年,演戏的水准我也不敢恭维!所以,艺术来源于民间,真正的艺术大师也不应该脱离生活,脱离人民,要像树一样,牢牢扎在深厚地艺术土壤——生活中吮吸乳汁,寻找灵感和源泉!
说了李玉刚,又表小沈阳,其实我最想说的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前人创造了好的艺术,那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加以创新,赋于艺术更多的时代内涵,但这内涵是艺术,而不是人们强加到艺术身上所谓的那些“正统”“学院”!切记切记,艺术没有“血统”,艺术只有“水准”,不管你是不是国家级,不管你是不是学院派,咱们台上见!!!
图释:李玉刚在马来西亚云星剧场演出后台照,当晚李玉刚轰动马来西亚,马亚西亚艺人在看完李玉刚演出后,都说李玉刚“惊为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