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2018-09-06 17:02:02)
标签:

晋东南

平城

荫城

古建

南河村

分类: 访古
《大太行》仝总相邀,趁周末一起去太行山南河村转转,欣然答应。《大太行》公众号聚集了一批由豫晋冀三省为主的爱太行、行太行、写太行、拍太行的人,他们的足迹几乎走遍了南太行的山山水水,然后又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去研究太行,通过图片文字,让更多的了解太行、认知太行。与这样的人一起行太行,交流太行,自然会对太行增加新的认识。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周六早上,天阴有小雨,倒也并不怎么在意,根据经验,这样的天上山,往往会有意外的惊喜。走郑云高速,一路雨时下时停,在七贤镇大转盘处与仝总等人汇合后,四车组成一个小车队,开始向南河村进发。经云台山景区,过云台山挂壁公路时,大雾弥漫,山路坡陡弯急,必须集中精力认真开车。过茱萸峰后,大雾渐渐开始消散,在一处拐弯处,突然看到前面峡谷里云海翻腾,随着云雾的时聚时散,不时会看到峡谷两侧山头在浓雾中时隐时现,真是一巨幅的天然山水画。

赏罢美景,继续向南河村行驶。这两年来,夏天去太行避暑游玩,多到西沟、武家湾、大双、双底一线,但现在人们都知道了这些地方,每到夏天的周末,乌殃乌殃的都是去那里的人。公路上常常堵车严重,山路上则大呼小叫,夜里村子里吆五喝六,即使如此,常常还一床难求,山村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原始与宁静。前段时间,有几个朋友在云台山后山找到一个村子,那里相对比较僻静,也一样凉爽宜人,于是自己就也想到云台山后山去转转,看看能不能也找一个仍还保持原始安静的地方。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原想南河村离云台山景区不远,没想路还不近。有段路行驶在山脊之上,视野开阔,两边是层层梯田,田里的庄稼把山野打扮得五颜六色,远远看起来像是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一般。仝总前段时间走过这段路后,回来专门写了篇文章,把从夺火乡到柳树口镇的这条公路,称为“太行天路”,在圈内影响很大,之后不断有人前往。一路随着山势拐来拐去,或在山脊或下谷底,好在仝总路熟,有他在前面带路,倒也没花心思去问路。这一带的村子,都保持了较好的传统建筑样式,几乎都是砖墙瓦房顶,有一种天然的原始与纯朴。过丈河村后,渐进入一个宽阔的峡谷里,两边庄稼茂盛,田野一片宁静,路上几乎没有行人车辆,好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风光!现在大家喜欢旅游,多喜欢凑热闹找热门,其实真正静下心来,找一些这样原始淳朴的田园乡村,倒真能让你凝神静气,享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过仙泉村,村子依山傍河,瓦房高低错落,村头几棵大树,显得古意盎然,这样的画面再次让我停车拍照。再往前行,一直在谷底行驶。终于到了南河村,南河村座落在白玉河谷里,白玉河是丹河的一条支流,以前应该常年流水淙淙,但现在已经干涸无水。南河村的房子分散在河道两边,也是依山傍河,特别是河道南边的房屋,按自然山势分层而建。南河村是一个有八九十户人家、200多口人的小村,主要有靳姓与武姓两大家。古时太行白陉的一条支道从这里经过,村里人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或养大牲口驮运货物,或为过往客商提供各种便利。村东是大片的河谷地带,土地肥沃,是村里的大粮仓。正由于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加上村人诚实肯干,又有商业头脑,虽然地处偏僻,历史上的大多数年份里,村里人倒也把日子过得十分富足。生活好了,村里人建起了玉皇庙、都会府、二仙庙、三官庙等,精神信仰丰富而虔诚。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如今,商道早已经被新修的公路所代替,并且改道走了其它地方,土地也不再是优势,偏僻的地理条件也成了制约因素,南河村如何发展,摆在了村里所有人特别是领头人的面前。于是,他们外出学习取经,同时又请对太行山比较了解的有经验的人到村里考察指导,希望能够重新为村里再寻找一条走上富裕的道路。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一行人到村里后,受到了村靳书记与村主任贾满红等人的热情接待。他们带着大家看村貌,讲村史,谈想法,可以感觉到他们对村里发展的渴望与急迫。一行人不乏见多识广又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倒也都谈了自己中肯的想法,期望能对村里的发展起到帮助吧。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离开了南河村,又先后去了平城和荫城,这两个镇,以前曾经是晋东南重要的商埠。平城以酿酒享誉,畅销千里方圆;荫城以铁货驰名,远售万里之遥。因此有“千里平城,万里荫城”之说。平城以前名叫“桃花庄”,随着酿酒业的兴起,被人称为“桃花酒”的酒香,吸引了各地商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在这里做酒生意。民国时期,平城同时兴起了九家酿酒作坊,协兴坊、广兴成、辅益和、同义坊、同和裕、里恒盛、外恒盛、三合泉、西门口等名闻遐迩。这9家槽坊,每天转化粮食100大石,合两万斤之多。这些槽坊和镇上的几家粮行,共同垄断了陵川、平顺和大半个壶关等地的粮食市场。造出的酒,通过平城隔日逢双的集市贸易,销往河南林县、辉县和修武一带,从来没发生过滞销。酿酒业的发展,也极大地刺激和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到抗战前,平城的香坊院、糖坊院、棚头院、油坊院、皮坊院、岗河院等手工业作坊,随处可见。镇内沿街店铺,到今天遗留之名竟有上百处之多。布店、盐店、肉店、药店、烟店、饭店、酒店、粮店、理发店、故衣店、杂货店、车马店、麻绳店、染坊、油坊、粉坊、豆腐坊、当铺、铁匠铺、铜匠铺等,一街两行,栉次鳞比,多达20余个行业。今天走在平城街头,古寺庙、高大的老宅、沿街的店铺仍随处可见,仍可以看出平城昔日的繁华。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荫城历史上是制铁业发达的古镇。荫城自古煤铁资源丰富,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简易的铁器制作工艺。至汉朝,荫城已成为上党地区冶铁业中心,设有铁官,驻有铁商。到明代洪武年间,全国有13家铁业所,荫城是其中重要一所。最盛时,荫城几乎家家有铁炉,户户会打铁,在当地开设的铁器商铺多不胜数。《潞州志》记载,荫城当时“户有八百,商有五百,店铺林立,经商如织,商贾如云,列市如栉”。制铁业的繁荣兴盛,让荫城人富甲一方。因此保留了众多的古建筑群落,荫城古镇也成为山西明清古村镇建筑的杰出代表。古民宅、特色院落,古寺庙、旧戏台、旧城门及牌楼祠堂、门面店铺随处可见。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与《大太行》一起行太行

虽然是匆匆一游,走马观花,但平城和荫城古镇带给我们的,就已经足够震撼。从两镇的历史,可以窥见晋商的成功之道:诚信经营,专注一事。当然,从两镇的兴衰史,也可以了解到,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对一个地方的发展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