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寺

标签:
晋城青莲寺唐代塑像慧远杂谈 |
分类: 访古 |
发源于山西高平的丹河,在太行山的峡谷里蜿蜒曲折向南流去。在两岸略为平缓宽敞的地方,就会有人们聚居生活并形成村落,而在河岸边风景形胜之处,又多会建寺供佛。青莲寺,就座落在丹河之滨硖石山腰。
从郑州到晋城,在晋城东南约十几公里的珏山风景区口下高速,再往前行驶三公里即到青莲寺。过一个隧道后,出现一个三岔路口,右边通往上寺,左边通往下寺,没什么原因,顺势往上寺开去。半路上见一停车场,诺大的停车场空空荡荡。这里是观看上下两寺的最佳位置,既可以俯瞰下寺全景,又可以仰望上寺雄伟气势。
现在的青莲寺分为上下两寺,下寺因处在丹河之滨的硖石山腰,故取名“硖石寺”,因寺内大殿塑有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上寺在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御赐名为“福严禅院”,因此现在大门上仍挂“福严禅院”匾额。
青莲寺为北齐时僧人慧远禅师所建,此慧远并非东晋时的高僧慧远,慧远(523~592),俗姓李,祖籍敦煌,后迁居上党高都霍秀村(今泽州县霍秀村)。13岁出家,16岁随湛律师赴邺学法,学成后返回高都,草创硖石寺,即今古青莲寺。周武帝灭北齐入邺废佛,慧远隐居太行山中静修佛法。三年后,武帝崩,恢复佛法,慧远出山住持嵩山少林寺。隋文帝开皇七年(587),被首选为统管天下僧民之事的六名德高望重者之一而入京,在大兴善寺主持法事,注疏佛经。后移居长安净影寺,因此后世又称其为“净影慧远”,以示与东晋慧远的区别。慧远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乘义章》、《大涅槃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20部100余卷,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寺东侧有—天然石壁,怪石峥嵘,崖壁刻有“掷笔台”三个大字,相传为当年慧远法师掷笔之地。传说慧远法师至邺学法回高都,就在这里讲经说法,注疏《涅槃经》。历经数年,《涅槃经》终于完成。一日,慧远捧书持笔攀上石顶,跪拜焚香,仰天高呼:“吾注涅槃经现已功毕,若疏义契理,笔当驻于空矣。”然后掷笔苍天,此笔果真在空中停留。于是后人就称此天然石壁为“掷笔台”。传说只是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不过倒为青莲寺增加了一些传奇的色彩。
上寺现为三进院落,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天王殿后为藏经阁,一般情况下,藏经阁处于寺院中轴线最后,这里却放在前面。据介绍,寺院前面面临悬崖,因山洪等原因,前面的殿宇坍塌被毁,藏经阁便处在最前面。藏经阁经过清代重修后,为二层楼阁式建筑,但据考证,清代对藏经阁进行重修时,用的是抬升的方法,这样,上层保持了更多以前的结构,下层却是清代重修。藏经阁后为释迦殿,两边则地藏殿和罗汉殿。释迦殿后为大雄宝殿,两边及周围还有一些附属建筑。整个上寺依山势而建,气势雄伟。
上寺寺内保存了多座宋代木构建筑,如藏经阁、释迦殿、罗汉殿、地藏殿等,虽然都经过了后代的重修,但木构件多数仍是宋代原物,保存了较多宋代的风格,还有人考证,藏经阁可能是唐代建筑。另外就是寺内保存有宋代彩塑,其中释迦殿内4尊,地藏殿12尊(地藏菩萨与十殿阎君,还有一金刚力士),罗汉殿17尊(广法天尊与16罗汉)。
下寺距上寺约500米,位置较低,面对丹河,寺内有南殿与正殿。其中正殿内所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70余尊中的一处6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南殿彩塑12尊,佛坛前部五尊为宋塑。寺外有搬来的唐代石塔慧峰禅师塔一座,另外有明代喇嘛塔一座。
青莲寺还保存了东魏题记,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经幢和碑碣题记等文物,正是这些建筑和文物,保存了寺院的连续性痕迹。
今天的青莲寺并没有僧人住锡,没有香客信众上香跪拜,彻底成了一座文物保护单位。购票进入寺院后,凡是有重要文物的殿宇,都安排有保安把守。本来来人不多,这样一来,倒是保安比游客还多,成为一大怪事。在寺内游览,保安步步紧随,塑像正在修复,既不让进入,也不让拍照,下寺的惠峰石塔也不让进入观看,感觉十分别扭。
把信仰还给信众,把寺院还给佛陀。寺院,因为有了信仰才赋予了灵魂。如何把信仰与文物保护结合到一起,山西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