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柏山塔

标签:
禹州柏山塔白沙塔文峰塔 |
分类: 访古 |
柏山塔在禹州城南约5公里的柏山顶上,从郑州去尧山或者平顶山,都要从禹州经过,因此早就有顺路去看的想法,但几年来却也一直没能去,真应了那句话,越是容易的地方,有时候还偏偏难以到达。原因就是这地方去着容易,下次再说吧,这一个下次,就有无数个下次。前段时间到禹州公干,结束后恰好有时间,无论如何也要到柏山塔去看看了。
从导航里搜柏山塔,并没有搜到,后来又百度位置,才发现地图上标志的是白沙塔,原来,当地人把“柏山”的读音念转了,读成了“白沙”,后来以讹传讹,原来的“柏山”之名被“白沙”替代了。
柏山是禹州市境内西南部箕山山系最东端三峰山的余脉,三峰山又叫笔架山,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故里。长期以来,它是禹州文脉地气的象征,在此山山顶修塔,寄寓了禹州人对文脉昌盛的渴望。
柏山塔始建年代无考,但作为文峰塔,多为明清时代的产物。现柏山塔为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塔高16米,呈平面八角形攒顶式五层砖构建筑。柏山文峰塔北面为正面,朝向禹州城,每层门顶横楣上嵌有塔额,从一层到四层分别为“凌云耸翠”、“云汉昭回”、“光照钧台”、“秀耸钧天”,第五层则在东西南北四面开有四个门洞,横楣上分别题“文峰蔚起”、“钧台毓秀”、“汉霄腾辉”、“天阁文运”等。塔顶为八坡挑脊,刹如葫芦。塔层之间分八面八坡挑脊,由青砖斗拱支撑,拱下嵌砖雕小篆体易经卦象文字,内容为“震、雷、奋、长、巽、风、敕、文”等。文峰塔作用除振兴文运外,其实也是对一地历史文化的一个荟萃,通过这些牌匾上的文字,基本可以大概了解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当时当地的民风、信仰等。
如今,柏山顶围绕文峰塔周围,建起了一个庞大的寺庙群,有观音殿、少姨庙、托天老母殿、老祖母殿、大奶奶殿、关公殿、三清殿、玉皇阁、王母宝殿、三皇老祖殿等,可以看出当地复杂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