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郜公塔

标签:
郜公塔郜公院主灵塔鹤壁竹林寺杂谈 |
分类: 访古 |

寻访郜公塔,颇费了一番工夫。
寻访古迹,除了欣赏古迹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所带来的乐趣之外,寻访的过程也是一种乐趣。有时候,也正因为中途的艰辛波折,能给人留下极为难忘的印象。
离开内黄县大兴寺,根据导航往汤阴方向行驶,到汤阴看过奎星楼后,就向位于鹤壁西北方向的郜公塔所在地赶去。没想到的是,行驶到山路半道时,因为修路,道路阻断。询问路人,说旁边有条山路可以通过去,但路况不明。拐到那条路后,发现是条极其狭窄的山路,仅可供一车通过。正犹豫间,对面就过来一辆卡车,把道路全占满了,根本无法错车,好在我正好处在一个小路路口,退回让开大车,怕前边还有来车,只有掉头返回,途中,发现一条新修的公路,心想,也许向前能通到另一条到那里的路。没想到行驶一段后,导航竟然指示如何往前行了。
有了导航的帮助,就顺利多了,虽然后面的道路也在修,崎岖难行,但好在进入山区后车不多,多次问路后终于到了地方。
郜公塔位于鹤壁市鹤山区集乡西寺湾村和姬家山乡张陆沟村交汇处一座小山上面,看前面路太狭窄,就把车停在山下徒步上山。关于郜公塔,网上的资料相当少,塔是什么样子?竹林寺还有没有?带着好奇与疑问,兴致勃勃地往山上走去。上山途中,看山坡上仍然分散着很多农家的院落,而院落旁的田地里,种的都是玉米,视线被阻挡,看不到塔在什么地方,不免有些着急。最后,过了一家院墙后,终于看到玉米地尽头处露出的塔尖,这才长出了一口气,总算找到了。
竹林寺早无踪影,也许,眼前的玉米地就是以前规模宏大的竹林寺旧址了。也许此塔的影响确实太小,地里并没有看到明显的通到塔前的小路和脚印,只有顺着田垅过去。

郜公塔就矗立于田埂边上,为四角三层砖塔,高约5米,一层正中有塔额,大家双行竖写“师祖郜公院主灵塔”,之下有小字“许姜明 刘僧驴
塔共三层,底部为须弥座,但简直简化到了简陋的地步,没有壶门,只用从塔身上用三层砖往外凸出一些,让人看出了一些须弥座的意思。塔为密檐式,高度从下往上逐层降低,各层比例看着也不甚协调。塔顶为攒尖式直接封顶,不知上面本来无刹,还是后来刹丢失了。塔檐为叠涩出檐,出檐不甚远,也只是个大概意思。按说元代造塔非常讲究,一般来说,不仅用砖经过仔细打磨,砖缝也极小,出檐虽无唐塔之深远,但仍多有唐塔余韵。但此塔做工如此潦草,几与后代明清塔没多大区别,实在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前发现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建塔已经没那么多讲究,不想,从此塔来看,从元代开始已经走向没落了。好在,此塔处于荒山之上,数百年来历经日晒雨淋,塔身仍保存相对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