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京襄城

标签:
荥阳京襄城郑国古城墙郑伯克段于鄢 |
分类: 访古 |
京城,位于荥阳市区东南二十多里,商时,此地为商之小方国京国所属,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城池,关于“京”之名字由来,有可能是此而来,而又由于此地为京水之源,其名也可能是由京水而得其名,究竟是京国之名在先还是京水之名在先,已经无从查起。
周幽王时,郑桓公为王朝司徒,三公之一,可以说权倾一时,但看到王室日渐衰败,不免就起了后顾之忧——怎么才能避免与周王室一起灭亡呢(“何所可以逃死”),太史伯就为他分析了天下形势,然后建议他先“寄孥”于虢、郐之间,之后再“奉辞伐罪”,找准时机一举灭掉这两个国家并占领其地。公元前772年,郑桓公照方抓药,立即行动,虢君不敢得罪他这样一个权贵,就把京地借给了郑桓公。
京地之南,就是郐国,就是今天的新密一带,本来郑桓公在“寄孥”之时,想着郐国会提供很大的方便的,不想郐国国君不会办事,没有让郑桓公满意,这样,郑桓公就想找机会收拾一下郐国,后用离间之计,很容易地就灭掉了郐国。
就在“寄孥”之后的次年即公元前771年,周朝发生了“犬戎之乱”,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而失去了诸侯的信任,从而造成了国都镐京被毁,周幽王在战乱中丧命,刚即位的周平王则在诸侯保护下东迁洛邑。在这场战乱中,身为三公之一的郑桓公也死于战场,他的儿子掘突袭父爵、继父职,继续辅佐周室。掘突就是郑庄公。
由于周王朝的迁都,把原来镐京一带都交给了秦襄公管理,郑国原在华山附近的封地也一起被周平王指给了秦襄公,这样,郑国就有其国而无其地了。但郑庄公在帮助周王室迁都时,发动在郑国故地的臣民,浩浩荡荡运送王室物品,之后,顺势将这一大批郑国臣民神不知、鬼不觉地安置到了“寄孥”之地,成了东方郑国的基本臣民。平王因其辅佐东迁有功,允许在畿内之地重建郑国,郑武公便把京城作为最初的国都,建立了东方郑国。公元前769年,郑武公占领了郐国的城邑,郐国彻底灭亡。时隔一年,在公元前767年,郑武公灭掉了虢国。又过了两年,即公元前765年,将国都由京城迁到了溱洧交汇之地,就是今天的新郑。这样,一个强大的郑国真正开始了。
上次去京襄城前,从有关资料上得知,京襄城目前保存了西段和东南两段相对完整的城墙,但刚看过西段城墙时,同行者中一人突然有急事要返回,最后未能如愿。昨天,再到荥阳访古,在看过了荥阳扁担王经幢、大海寺、岵山庙等地后,看时间尚早,就决定再到京襄城,把东南一段城墙也看了。
从岵山返回,从方向上,知道京襄城在东北方向,如果走原路经荥阳再到京襄城,无疑会绕路,于是就向路人问路:“老先生,去京襄城怎么走?”想着京襄城在那一带也是一个大村,是当地人都应该会知道的,谁知这位老人却并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地方啊?”“京襄城!”我以为他没听清,又说了一句,他还是不明白,同去的徐长青急了,干脆下车走到他跟前去问:“就是有古城墙的那个村。”“哦,jinxiancheer啊,你说京襄城把我弄迷了,往东,到荥贾公路上,往北,再往东就到了。”徐长青一上车,我们俩都笑了:“倒把当地人把村名念转音这茬给忘了。”
过荥贾公路往东,穿过两个村子后,从距离上感觉,京襄城应该不远了,由于上次也没到村里去过,又怕错过了,就再次问路,一问,村人指着大街正前面说,那不就是城墙吗?抬头一看,果然,正前方一段高高的城墙横在前方,我们一眼就认出是上次所看的那段城墙,原来,我们走到了它的西面,往前走没多远,往右一拐,就到了那段城墙的南端,今天的柏油路就从那里穿过。知道了地方,自然就明白了京襄城就在东南方向。根据记载,郑国时的京城城址分布于今天荥阳的王寨、红沟、赵家垌、朱垌、京襄城、城角和魏寨等自然村一带,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多米,东西宽1400多米,地面尚存9段城墙,长约1000多米,以东南城角、西墙中段最为高大,东北角一带最为完整。墙垣残高1-10米,墙基宽约40米。城墙外有护城壕,东护城壕和南护城壕保存完好。
我们这次要去看的,主要是东南这段。穿过京襄城村时,再次问路,村人只知道西墙那段,对于东南段城墙,大多没有概念了,说那里只有个“魁星楼”,也就是个大土堆,没啥看的。村人的话让我们有些失望:难道东南段城墙也已经毁的没有痕迹了吗?于是就说,既然有个“魁星楼”,不管怎么说,也算是个“古物”了,就去看“魁星楼”吧。车开到村子东头,水泥路便也到了尽头,再往前,就是狭窄的田间土路了。而这时,我们看到东南方向一个高高的大土堆,那就是村人说的“魁星楼”了,而在我们的东边,从北向南,有一条明显的土岗,我兴奋地对徐长青说,那一定就是京城的东南段城墙,你看它一直绵延到“魁星楼”那里。
车停路边,徒步向东边的低矮土岗走去,到跟前一看,让我大喜过望,土岗的另一边,是深深的壕沟,这不是城墙还能是什么?再细看城墙,许多地方都能清晰地看到夯土层的痕迹,木棍架的孔洞。不禁感慨,难怪古书中常常骂一些人是“愚妇蠢汉”,这些人在这里生活了数十年,每天干活、吃饭,一日三餐,年复一年,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生长,然后在这里死去,却不知道这里的历史,这里的典故,除了知道它叫jinxiancheer外,不知道它还可以叫作京襄城,知道个“魁星楼”,却不知道“魁星楼”究竟是怎么回事……
边走边看边与徐长青聊着,那个“魁星楼”,过去一定是城墙的一部分,甚至就是城墙的一个角楼,只所以被叫作“魁星楼”,很有可能是后代在其上搞了一个什么兴文运的建筑,才有这个名字的。到了大土堆下面,看到外面城壕在这里几乎是直角拐了一个弯,南北向城墙到这里就到了尽头,顺着城壕边缘向西,仍然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土岗,应该就是南城墙了,只是今天几乎已经平了,上面还种着麦子。
“魁星楼”不大,约有五六米高,上面长满荆棘。过去一定很大,从旁边的麦田可以看出,农人种地时,不断地向这个土堆蚕食着,从而使它越来越小了。远看是一个仿佛天然的大土堆,从旁边细看,却能很清晰地看到上面的夯土层,还可以看到夯筑时木棍架孔的孔眼,这是一个人工制造的土堆,这可就不一般了。花费大量的人力,堆起如此高大的土堆,自然有其重要的用途。
小心翼翼地拨开长着尖刺的荆棘,我们爬上了这个大土堆,登到顶上,举目四望,原野里浓雾未散,隐隐约约看到远方的田野里的树木和村庄,而脚下,是宽阔峻深的壕沟,从北向南到这里后,几乎是直角拐弯向西而去,消失在茫茫大雾之中。这个大土堆,要么是古城墙的一段,原来可能更高,要么是在古城墙上,在这里建一个角楼之类的建筑,从而使它保存的更为高大些。
看着城墙内的麦田,看着麦田里干活的农人,想起过去这里曾经是繁华的都城,曾经人来人往,市井嘈杂,更加感叹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下了土堆往西,沟边有很深的野草,不时惊起野鸡乱飞。又想起《诗经》中,有不少写野鸡的诗,当年京城大叔在田野里打猎,不知是否曾经打过野鸡?而今,叔段已随烟尘去,野鸡犹在田野飞。
京城在郑国建都新郑之后,一直还是郑国的一座重要城池,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逝,其子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郑庄公期间,与周王室矛盾越来越大,发生了互换人质的“周郑交质”事件,使周王朝地位从此在诸侯间一落千丈,后又发生了郑国去收王室麦子的事件,从此,诸侯欺负周王室的事情就不断发生了。
公元前722年,发生了《郑伯克段于鄢》的庄公与其弟共叔段的战争,并使庄公对其亲生母亲痛恨异常,说出了“不至黄泉,毋相见也”的狠话,后在颍考叔的机智调解下,终于“掘地见母”,母子关系重归于好。
公元前636年,东周发生“叔带之乱”,周襄王避难时,曾到此地居住了一段时间,因此,后人又把这里称为“襄城”,到了清代,干脆将两字合并,这才有了今天的“京襄城”村名。
公元前423年,郑韩交战,郑国都城新郑被韩国攻占,公元前408年,郑繻公又把都城迁到了京城,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郑“城京”。后随着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所灭,京城也逐渐在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