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眼迷花——歙县婺源行之婺源簧岭
标签:
婺源油菜花簧岭 |
分类: 游走 |

在通往簧岭村的山路上,可以看到山下大片谷地,公路旁的新村,应该就是簧岭村民的新居了。
从安徽歙县到江西婺源,一百多公里的车程。虽分属两省管辖,却同为徽派风格。到婺源,春秋两季最佳,春季有油菜花陪衬,秋季有红枫点缀,加上青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小桥流水的江南小镇,早晚时不时生起的云雾,形成了天然的风景图画,因此成为摄影爱好者竞相前往的地方。图好看,给当地无形中作了最好的旅游广告,于是前往游玩的人也络绎不绝,每到假期,前去的人车塞道,每个景点都人满为患,早已经成为一个恶俗的地方。
鉴此,我们此行首先就选择了错时出行,即在清明节假期之前去,同行我们又选择了不去知名景点,只去偏僻小村。于是,簧岭就成为到婺源的第一个目的地。
簧岭位于晓鳙乡的一个山顶陡坡上,地处极为偏僻,到今天,通往村里的山路还没有铺柏油,以至于我们的车的底盘还不时被路上的碎石所蹭。山路狭窄,弯急坡陡,如遇下行车辆,必须有一方退到一个相对宽一点的地方才能错过,好在这条路现在车还很少。
篁岭村有近150户人家,他们的房屋全部建在一个陡坡上。该村的房屋结构特殊,农家一楼大门前临街巷,大门后是厅堂;户户二楼开后门、架天桥即可达后巷。二楼前门拦腰上下砌墙,与屋外搭建的水平木头架连成一体,用以晾晒农副产品。每年的收获季节,村民们用竹晒簟晒晾农作物,一时间,房屋间成了晒簟的世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黛色屋顶之间层层叠叠,加上簧岭村多种辣椒,晒簟上多晒红辣椒。这时,错落有致、依山而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上,到处都是红通通的辣椒,把整个村子都变红了。有摄影者至此,为此美景所震撼,拍下的摄影作品发到相关媒体上,从而使这个原本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子为外界所认知,而这种情景,又被名之以“晒秋”,于是来此拍照的人越来越多,名气也随之越来越大了。
到村子后,我们却意外地发现,村子里竟然没人居住,偌大的一个村子,成为一个无人村,只有几个人在村子里拆房子。一问,原来,由于这里交通条件很差,农民进出很不方便,而村子的土地全在山坡上,干旱缺水,同时,这里还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容易发生山体滑坡。于是,当地政府就采取了全村整体搬迁的计划。由婺源一个乡村文化发展公司斥资,将篁岭村整体搬迁到交通便利的江湾——晓鳙乡村公路旁新建的3层新徽派风格建筑里,而原村则由文化发展公司进行文化民俗开发。据了解,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公司准备将簧岭村建成一个民俗文化村,建成后,将返聘当地有手艺、有专长的村民入住在村中,活态传承“晒秋”景观,保持村庄原貌。当地政府还把此称为“篁岭模式”。
也正是这样,这个村子的村民在去年就全部搬到了山下,现在,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残疾人孤独地生活在村子里。站在村头粗大的香榧树下,村子对面的山梁上的层层梯田里,油菜花开得金黄,而村子周围则点缀着梨树桃树,也开得正艳,与黛色屋顶相映成辉,怎么看都不会相信,这样热闹的色彩中,竟然是一个空村。
漫步在山村的街巷里,那些百年老屋仿佛向我们诉说着村子曾经的过去,街巷里还零散地放些些水缸、罐子之类的生活用具,仿佛告诉人们这里曾经的生活状态,村头的山泉仍然在汩汩流淌,那是村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只是,没有人的村子,空气中一直散发着一种木头的腐味,这种味道不时飘过,联想到村头清明前夕人们怀念先人在坟头所挂的白色纸幡,加上村头放置的一口棺材,让人们总笼罩在一种不安甚至有点惊悚的感觉里。
簧岭村正在改造,改造后的簧岭竟然能成为什么样子,目前还不好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与以前那种真正原生态的簧岭,应该会相去甚远了。好在,我们在这个时候来过了……

穿过了一个又一个山洞,跨过了一座又一座桥梁,我们从从歙县到了婺源。
簧岭村的村头,有数株巨大的香榧树,浓荫下原来有座祠堂,如今已经拆掉,听说会重新修建起来。

午后的阳光下,村子屋宇整齐,依山而建,布局随山就势。

村子正对着一个山梁,山梁上是层层梯田。

看着开得正艳的梨花、桃花,不愿相信这竟是个空村。

生存的本能,造就了大自然的一幅天然杰作。

村子处于山顶下面的一个凹坡地上,从村子两边及下边,都可看到村子全貌。

如今,这里吸引大批摄影者前来采风拍摄。

富有特色的建筑。

枯树与桃花相映。

顺着村头的小道,可以走到山岭之上,从这里可以看到山岭另一面的景象。

稍为平坦的地方,都会有村庄。

油菜是当地的主要作物。

另一个村子。














村子的主要街巷。



左边的被称为“众屋”,可能是以前的队部之类。

新村好?还是老村好?我们说不清,估计搬出来的村民最有发言权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