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嵩山——中华文化圣山之十八:颍水春秋

(2011-02-26 10:10:39)
标签:

嵩山

颍河

中华文明

四渎

颍水

郑庄公掘地见母

颍考叔

许由

旅游

分类: 《天地之中——嵩山》

十八、颍水春秋

 

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嵩山南麓,夹在嵩山与箕山之间,经禹州,至周口与沙河汇流,进入安徽后,经界首、阜阳,在正阳关汇入淮河。

 

颍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颍水古为“八流”之一。古人将四条独立入海的大川称为“四渎”,就是河(黄河)、江(长江)、淮(淮水)、济(济水)。“四渎”的主要支脉为“八流”,分别是渭水、洛水(黄河支脉),汉水、沔水(长江支脉),颍水、汝水、泗水、沂水(淮水支脉)。

 

在古人心目中,这“四渎八流”是具有神性的大水,其他河川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其所以如此,原因有两个。一是这“四渎八流”都源出名山,河出昆仑,江出岷山,济出王屋,淮出桐柏。颍水发源于神圣的中岳嵩山,所以能够跻身于名水之中。二则是,“四渎八流”流经的区域都是王化文明区域,并多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正是这个原因,虽然在这12条河流之外,还有一些很大的河流,却都没有进入这“四渎八流”之列。

 

颍河在历史上是一条重要的河流。颍河上游流域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孕育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先民,早在7000年到9000年前,这里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活,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农业文明,在仰韶文化时期,这里也是重要的聚居地,他们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都城、村落。这里更是大禹的治水之地、生活居住之地、建都立国之地。近年来,在颍河两岸发现了一些重要文化遗存,其中有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更有证实夏朝真实性的登封阳城遗址、新密新砦遗址等。生活在颍水流域的先民们,最早从蛮荒时代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一系列的灿烂文明。因此,颍河与黄河、伊洛河一同成为中华文明之源。

 

颍河在登封市有右、中、左三个源头,以右源最负盛名。颍源泉即颍河右源。郦道元《水经注》载:“颍水出登封西阳乾峪,是为右颍”,即今登封市石道镇的椿庄西,古称水神头。颍源泉在约2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数十道清泉从地下涌出,大的、小的、粗的、细的,托起一串串水泡,似颗颗珍珠、串串翡翠,故又名珍珠泉。泉水四季恒温,始终保持在15℃。泉水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相传唐太宗李世民遇难少林寺期间,伤病复发,方丈令人取珍珠泉水而治愈。所以,古往今来当地人百姓一直把它奉为“神水”。

 

中源发源于君召乡北部的挡阳山和马鞍山,左源发源于少室山南麓的清凉峰。

 

尧帝时代的高士许由,就是在颍水之畔的箕山隐居的,许由洗耳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因此就有了“箕山之节”、“箕颍之志”等成语。因为有了许由的故事,箕山颍水很早就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许由及其部族活动的颍水流域,正是一千余年后西周武王分封姜文叔的许国的所在地,这从地域上说明许由和文叔之间是有传承关系的。所以,唐•颜师古在《急就篇•注》中说:“许氏,许由之后也。”南宋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序》中说:“按许氏,自由隐许,遂以为姓。今许州箕山有由所葬之处,即其地也。”因此,许姓都把许由当作自己的始祖,登封箕山及颍水流域的许昌市鄢陵县等地是许姓的祖居地。

 

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河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大多选择在河边高地上建造房屋居住,既便于取水生活,也便于在河畔开垦种植。颍河源头地区很早就被人们开垦种植,成为古代人们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春秋之时,郑国有一大夫,名叫颍考叔,担任过颍谷封人的官职。他很爱颍水之源,在这里建造了一处宅院。初春之时,每当清晨或晚霞夕阳之下,看到人们驱牛耕作,春耕图景倒映水中,甚是好看,心情非常高兴,他便会在颍河岸边,一边高唱《耕耘乐》,一边身不由己地跳起舞来,附近田地农夫也放下鞭子集中起来一齐欢跳,热闹异常。

 

程元龙有《颍水田歌》诗:

春满颍岸淑气新,鸟语花香蝶舞纷。

田歌起处扶犁笺,疑似饮牛洗耳人。

 

《左传·隐公元年》中,记载有关于颍考叔的事迹。郑庄公继位后,他的母亲武姜与他不和,暗地帮助次子叔段阴谋袭郑国都城夺取君位,被郑庄公识破阴谋并平定了叔段之乱,将武姜太后迁出后宫,安置在颍地居住,并发誓说:“不到黄泉,决不相见。”不久,郑庄公又后悔,以为自己是一国之君,杀了弟弟又逐太后,恐为人笑话,落个不仁不义不孝的罪名。但是,自己已说过不到黄泉决不相见的誓言,也没有办法。

 

颍考叔听说了这件事,给庄公出主意,说:“主公,这有什么为难的?如果派人去挖一深沟,挖出黄泉,在黄泉边见母,谁还会说闲话呢?”郑庄公听从了,便派颍考叔带领500名壮丁选一风水宝地,掘地十几丈深,果然黄泉涌出。颍考叔又将武姜太后接到黄泉边室内居住,让郑庄公去黄泉边室内见母,又将武姜太后迎回郑城后宫。国人拍手称好。事后,郑庄公见颍考叔忠孝两全,文武皆能,就提升他为郑国大夫,和子都一起职掌兵权。

 

据说,颍考叔掘地见泉的地方,就在登封市君召乡的黄城村。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黄城寨乃东周列国时期郑庄公的陪都,此寨东、西、南三面是沟,是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前些年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掘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墙,全是用黄土夯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年代最久、保护最完好的水围寨城墙。城西近城墙处有一深坑,群众叫“阴司坑”,传说就是颍考叔为郑庄公掘地见母的进口处。

 

公元前712年,郑庄公联合齐、鲁兵马讨伐许国。伐许之前,庄公选择吉日祭祀太庙,又在教场阅兵。阅兵时,郑庄公让人做了一面长一丈二尺,宽一丈二尺的大旗,旗杆三丈三尺长;对众将官说:“谁能手持大旗,步行如常,寡人将拜他为先锋,并将战车赐给他。”颍考叔不仅能拿起大旗,还能将大旗挥舞得左旋右转,呼呼作响,看得众将目瞪口呆。郑庄公大喜,授颍考叔为先锋,并将战车赐给颍考叔。此事引起了心胸狭窄的子都的极大不满。

 

是年七月,郑、齐、鲁三国兵马攻打许国都城。郑国大夫颍考叔作为先锋官,奋勇冲锋在前,当他率先登上城头时,后面的子都怕他抢去头功,便拉紧弓弦,从背后射向颍考叔,正好射中颍考叔后心。颍考叔大叫一声,落到城下而死。

 

郑庄公思念颍考叔忠君孝母,死得悲惨,让人在颍谷立庙纪念。苏轼等人都有诗赞咏。苏轼《颍考叔祠》曰:

 

“人情难强回,天性可微感。

世人争曲直,苦语费摇撼。

大夫言柯柔。暴主竟自惨。

荒祠傍荒冢,古隧有残坎。

千年惟茅焦,世也贵其胆。

不解此惟言,脱衣图勇敢。”

 

颍河源头优美的环境,让历史上不少帝王将相、高僧名道、文人学士到此游玩隐居。

 

唐代,著名的道士元丹丘就隐居在颍源附近的紫云山,在那里建起了“颍阳别居”。

 

王维的《归嵩山作》写的是顺着颍河去嵩山途中的景色之美: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颍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今天,颍河两岸的人民仍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颍河两岸的迷人风光,仍然吸引着无数的游人前往游览踏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