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中华文化圣山之八:大道通天
(2011-02-18 08:13:18)
标签:
嵩山道教张道陵寇谦之潘师正吴筠李筌嵩山碑王中岳庙文化 |
分类: 《天地之中——嵩山》 |
八、大道通天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也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主要教旨是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中国的道教来源很复杂,有古代先民的原始崇拜及鬼神信仰;有吸收了儒、墨、名、法各家之长,融各家学说为一体的先秦道家的黄老之学;有八卦和阴阳五行思想;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方仙道;有墨家思想等等。道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它的产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孕育的结果。而孕育道教的这些传统文化,则大多都来自于最早进入文明阶段、以中岳嵩山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圈。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它一直伴随着中原先民的生产、生活,反映了中原先民对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认知,以中岳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自然也就成为道教发育成长的沃土。
但真正称之为“道教”,即专以修炼布道为主,则始自汉代的张陵,又称张道陵、张天师,道教称之为始祖。
张道陵(34—156年)被尊为道教第一代天师。汉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生于沛国(今安徽沛县)。他博通五经,后来隐于洛阳北的邙山中。据说一天他到了嵩山,在这里遇到一位练衣使者对他说,嵩山中峰的石室中藏有上三皇内史、黄帝九鼎和太清丹经,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张道陵斋戒后进入石室,得到丹书,就是后来道教传为经典的《黄帝九鼎太清丹经》。张道陵得到经书后精心修炼,得分形散影之妙。后来,张道陵创立了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和《太平洞极经》为经典,史家公认五斗米道为中国道教的正式创立之始。中岳嵩山由于与道教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被列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六小洞天。
北魏时期,嵩山已成为道教的著名道场,北魏道士寇谦之(365—448年)早年学张鲁的五斗米道,18岁跟着成公兴来到嵩山,修道7年。他对天师道进行了重大改革,神瑞二年(415年),他自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以他“天师之位”,赠给他《云中音诵新科之戒》20卷,传导引、服气口诀等法术,并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从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民间道教进行了改革。8年后,他又宣称老君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箓图真经》60余卷,赐以劾召鬼神及金丹玉浆秘法,嘱其辅佐北方的“太平真君”。寇谦之吸收了儒家学说和当时已传至中国并盛行的佛教经律及斋戒祭礼仪式,补充了道教,把汉末三张的五斗米道改造成容易为封建统治者接受的宗教。北魏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把道书献给朝廷,取得了太武帝的信任。20年后太武帝派人奉玉帛牲劳去祭嵩山,敬奉寇谦之为“国师”,太武帝亦自称“太平真君”,并改元“太平真君元年”。寇谦之对道教的一系列改革动作,将道教由民间宗教改造成为一个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官方宗教,并使道教由一个不成熟的宗教变为比较成熟的宗教,而经他改革的天师道,被称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因此,寇谦之被称为北天师道的创立者,而嵩山也因此成为中国北天师道的发祥之地,中岳庙则为北天师道的祖庭。寇谦之的传碑今天仍立在嵩山脚下崇福宫中,碑文为宋代德悟真大师贾善翔撰文,八分隶书,清秀端雅。
隋唐之时,嵩山成为道教的中心。特别是在唐代,由于李氏皇帝以道家祖先老子为宗,崇信道教,嵩山的道场越做越大,道观林立,大者如中岳庙、崇福宫、奉天宫、清微宫、白鹤观、玄都观等等。许多著名道士都把嵩山作为道场,在道教史上做出过较大贡献的就有潘师正、吴筠、司马承祯、刘道合、李筌等人。
茅山派第10代宗师王远知对其弟子潘师正说:“嵩山乃汝修真之地,当亟还也。”于是潘师正就在嵩山逍遥谷隐居传道。潘师正隐居嵩山逍遥谷达20多年,据说他但服松叶饮水而已。上元三年(676年),唐高宗召见他,问他在山里需要什么,他说:“茂松清泉,臣之所需,此中不乏。”唐高宗非常惊异,三年后下诏为他在逍遥谷建隆唐观,又为他建精思院。他著有《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唐陈子昂有《续唐故中岳体玄先生潘尊师碑颂》曰:“初入茅山济江水,乃入华阳洞天里。道逢真人升玄子,授以宝书青台旨。令守嵩山玉女峰,云栖穷林今五纪。”。永淳元年(682年),潘师正羽化于嵩山隆唐观,时年九十八岁,“高宗及天后追思不已,赠太中大夫,谥体元先生。”唐圣历二年(696年),由司功王适撰写,司马承祯书丹和《唐默仙中岳体元先生太中大夫潘尊师碣》刻立在嵩山逍遥谷隆唐观中,此碣文石刻至今尚存。
吴筠和司马承祯都是潘师正的弟子。吴筠把道教当作文化,而非追求长生不死的迷信说教。司马承祯(647—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南温县人。他21岁入嵩山师从潘师正学道,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等法术,后遍游名山。他受到唐睿宗的召见,很受器重。唐玄宗曾命他主持修建了河南省济源王屋山上的阳台宫。他以老庄思想为本,吸收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禅定学说,进一步推进了道教修道成仙理论,认为“神仙亦人”,人之禀赋即具有神仙素质,只要“修我虚气”,“遂我自然”,便可成仙。他将修行的繁多程序归结为简缘、无欲、静心三戒,说只要勤修三戒而无懈退,就能达到“与道冥一,万虑皆遗”的仙真境界。这种思想对北宋理学的“主静去欲”观有一定影响。司马承祯一生著述颇丰,有《修真秘旨》、《坐忘论》、《修真秘旨事目历》、《修生养生诀》、《服气精义论》等达18种之多,为我国道教养生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唐代还有一个叫李筌的人,是著名的道教学者,号少室山达观子,也曾“居嵩山少室,好神仙之道”。 据《骊母传阴符玄义》一卷注云:李筌,号少室山达观子,于嵩山虎口岩壁得《黄帝阴符经》本,题云:“魏道士寇谦之传之名山”。“阴符”的含义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讲修真养性、长生久视之道,从唐代起引起道教重视,并被列为道教五大经典之一,是道徒必诵的经卷之一。传之今日的有李筌注的《黄帝阴符经集注》和《黄帝阴符经疏》。他在《阴符经注》中用阴阳五行阐述道教的教理教义,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不仅在道教思想史上,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
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祭祀嵩山,改嵩山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封天中王之妻为天灵妃。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又尊天中王为天中皇帝,天灵妃为天中皇后,自此中岳神正式成为神帝而被后世崇拜。道经称,中岳神君服黄袍,戴黄玉太乙冠,佩神宗阳和印,乘黄龙,领仙官玉女三万人,主治山川陵谷、山林树木之属。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玄宗李隆基依据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仍封岳神为天中王,将庙迁建于黄盖峰下,扩大规模,重新整饰。
在嵩阳书院门前,有座唐代石碑,由于体格形制巨大,被人称为“嵩山碑王”,这就是《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讲的是唐玄宗派道士炼丹的事。唐玄宗想神仙,就下令让道士们为他找有神灵的地方,道士们为他选中了嵩山脚下的嵩阳观,因为这里“神岳之宅真,仙都之标胜,直中天晷景之正,纪烈祖巡游之所,抱汝含颍,风雨交会,阴阳之所蒸液,偓佺之所往还”。地理、天时、人和全都是最佳选择。于是就命道士孙太冲在此设坛建炉。
宋代时,嵩山道教持续发展,仍然是历史上的兴盛期。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宋太宗赵光义赠五岳奉号,名中岳之神为“中天崇圣帝”,并命翰林、礼官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按时派遣官员致祭。至今,中岳庙里在祭祀嵩山神时,仍然沿用这个封号,每到庙会时,四方百姓还保留着为嵩山神穿衣戴冠的习俗。宋以后,南北天师道逐渐合流,同时相继产生了全真道、净明道、正一道等主要教派。金元时,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来到嵩山传道,当时道徒朝拜者络绎不绝,丘处机开创了道教丛林制度,使全真道在嵩山地区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元代,道教只有全真和正一两大派流传,全真教徒不结婚、素食、常住宫观清修,称出家道士。正一道徒有家室、不住宫观,可以饮酒食肉,称在家道士。丘处机的弟子尹志平和李志常,顺应时势,派遣著名道士乔志嵩到中岳嵩山,以应蒙古利用宗教教化中原汉民之意。乔志嵩来到嵩山,入居丘处机曾修道过的崇福宫,他一边修道传教,一边重建崇福宫。于是全真道风大盛,有徒众数百,嵩山崇福宫恢复成了名副其实的道教丛林。清代嵩山道士王常月在全真教门日衰的情况下,重振教门雄风,成为全真教创教以来公开传教的第一人,被后世道徒誉为全真道“中兴之主”。
嵩山的中岳庙,本来是历代帝王祭祀嵩山神的地方。南北朝时,魏太武帝立庙于嵩岳之上,从此把这里变为道教的庙宇,成为道教圣地。后来,嵩山神也被列入道教的神仙谱中供奉,道家尊中岳庙为道教“第六小洞天”。至今,嵩山周围的百姓还非常信仰嵩山神“中王爷”,几乎家家户户都供奉有“中王爷”的神位。每年农历三月和十月的中岳庙大庙会,更是如今嵩山道教的盛大节日,在庙会上,保存有许多道教的拜祭仪式。
今天的嵩山依然是宫观洞庙齐全,是道教的重要传教场所。中岳庙、无极老母洞、峻极宫、二仙洞、行宫、白鹤观、天爷庙、安阳宫、九龙圣母庙等地,成为百姓烧香拜神的主要场所,道教在百姓的心目中仍有崇高的信仰地位。
在嵩山一带,广泛流传着西周太子王子晋修道成仙的故事。
王子晋为西周灵王的第四子,道教多称其为王子乔。他从小就很聪明灵异,喜欢修道,经常在伊洛河边吹笙,笙音婉转动听,犹如凤凰鸣叫。后来,他随仙人浮丘公到嵩山修道,30年后学成在缑山骑鹤飞升。武则天自称是姬周王室后裔,为了宣扬武周王朝的合法性,提高自家门第,便追尊周文王为始祖,同样也尊王子晋为先祖。武则天封禅中岳嵩山时,封王子晋为升仙太子,专门在嵩山余脉缑山修建了升仙太子庙,庙成之时,武则天还驾幸嵩山,拜谒了升仙太子庙,并亲自撰文书丹《升仙太子碑》。今天,嵩山有子晋峰、浮丘峰、观香峰,还有白鹤观、太子沟、太子庙、升仙太子庙等有关王子晋嵩山修道和后人奉祀的地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