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法行寺塔

标签:
法行寺塔汝州文化 |
分类: 访古 |
法行寺塔位于汝州市内,1963年省保,2006年第六批国保。
法行寺塔为长方形密檐式砖塔,高约30米;外形略呈抛物线形。但明显可以看出,塔上下两部分风格很不相同,好像是后代在重修时对原塔样式做了较大的改动。该塔下面呈方柱体,上为9层八角形涩檐,每层均有一半拱形小佛龛。顶部于塔刹座上立宝珠形铜座;塔身南壁辟圆券门,门内设方形塔心室,可达第二层;室顶用迭涩砖层砌,造型奇特。据文物专家称,该塔建于唐代,九层迭涩密檐颇具宋、金特点,似为宋、金时加筑,但塔身的壁面砖虽经多次抽换,外形仍保留有唐代风格。
该塔供奉有三皇姑。传说上古时期,汝州有蛟龙作祟,上天派三皇姑下界捉蛟,用铁链把蛟龙锁了起来,并挖一深井,囚于其中,井口上压一巨石,锁链系于石上,在上边建宝塔一座镇压,使其永远不得出世。一般来说,风水塔于宋以后才出现,如果此塔是唐代,当与风水关系不大,也许是后代附会了这样一个传说。
从塔处于法行寺内看,此塔与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应该为佛塔,位置又处于寺内,极有可能初建时为舍利塔。估计是后来随着宗教的融合,人们对于佛道也分不太清,后来某个时期,该寺又可能为道教所占,于是塔的佛教功能逐渐变为道教功能,同时也夸大了塔的作用,逐渐附会了该塔的镇妖驱魔的作用,从而有了这样的传说。
据资料记载,法行寺原名法华寺,北魏所建,后历代整修。史书载“宝志,齐梁高僧,世称宝公或志公。金城朱氏子,先在汝州,曾传法华经。名其寺曰:‘法华寺’。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曾至法华寺与志公讲道……”。岁月沧桑,星转斗移,法华寺昔日盛景只能在故事中找寻,留下的只有法行寺塔和字迹依稀可辨的6块清代石碑。其中大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法行寺塔碑记载:“法行寺即古之法华寺也,梁武帝时有志公……自范公至今有八百余年,中间修补者屡矣……”
1945年汝州沦于日寇铁蹄下,日本人要扒掉这座塔,但听老百姓说,如果扒了塔,蛟龙就会出来作恶,蛟龙到哪里,水就到哪里,蛟龙跳多高,水就涨多高,日本人信佛才没敢把塔扒掉。解放初,寺院被拆,独存寺塔及几块石碑。破四旧时,有人来到这里破坏了院里的房舍物什,当他们要对这座塔动手时,闻讯赶来的群众以命守护,才使这座塔再一次免去一劫。
今天的法行寺早已片瓦不存,塔四周的院子除了还有几通碑碣外,没有留下其它任何古代建筑,现在为汝州路灯所占用。前天到那里时,发现院子里堆着一堆堆的土堆,也许正在进行新的绿化或建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