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郑州文化年轮
(2008-08-18 19:12:16)
标签:
郑州文化文物保护单位杂谈 |
分类: 郑州文化年轮 |
宣传部老部长、摄影家张爱图要出一本有关介绍郑州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图片集,向人们介绍郑州的文化历史。我的同事、文化学者徐长青推荐了我,要我写文字部分。
月初的时候,他们一起来找我,说了此书的大致构想,谈了写作的要求:
一是以郑州的43家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为主,可以再选一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要说明其历史和文化价值所在,要写出历史的空间感和文化的厚重感;
三是用散文化的语言,最好能写出文化亮点,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四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每篇500字到1500字为佳。
说实话,看似容易,其实却难,难在这些地方大多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地方,文物工作者写过,新闻工作者写过,文人学者写过,可以说从各个角度去审视过、欣赏过,借用范仲淹的话说是“前人之述备矣”。想要写出新意来,写出亮点来,想有自己独特的视角,难啊。
尽管如此,承蒙两位青眼有加,再加上有张部长精美的图片,有徐老师作坚强的后盾,自然不能推托,爽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从本月5号接到任务后,就开始“谋篇布局”,筹划怎么着手,并试着就自己熟悉的几个地方写了起来。在写作过程中,开始找不到把它们“穿”起来的办法,后来发现,其实郑州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各个时期文化特征,并且这些文化现象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这个发现让我十分惊喜,一天晚上翻天覆地睡不着觉,就在思考这个现象,突然感觉:这不正是郑州的文化发展年轮吗?为什么不以时间顺序把它们“穿”起来,书名就叫《郑州文化年轮》多好啊。
这个问题解决后,写起来就快了。不再把每个单位都单独成篇,时间上大概属于同一时期的,就归纳在一起,有的确实只有遗址而文化现象又没有多大代表性的,就忽略不写。到今天,基本上把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写了23篇,基本完稿,算是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