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4/large/584c2c4fjw1fbk5wfnyl5j20hx0m80x1.jpg
文/王麟
水之为物,本质阴柔,随势而变,随遇而安,看似绵软无力,实则以柔克刚。从涓涓溪流,到潺潺溪渠,盘旋而下,汇成江河,奔腾咆哮,东归入海,最后变成主宰地球七成地区的洪荒力量。
对于水性外延出的种种神奇特质,道教最早作了观察研究并用于实践,“上善若水”,也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观念之一。对国人思想的影响随处可见。那么,对于“水”这种稀松平常又极其宝贵的物质,道教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呢?而我们又能从中获取哪些宝贵的借鉴呢?
2016年12月10日上午,在天津市国学研究会举办了由赵冠乔道长主讲的道文化系列讲座《水之道性——由“上善若水”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窥“水之道性”秘密的钥匙,对于修身养性、工作生活、为人处世都有很多借鉴意义。
“水之道性”,最概括的说法就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也是人的一种至高境界,围绕这个核心,赵冠乔道长作了深入的解读。
首先,赵道长谈水德。“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是为上善;有利于人而又争于人者,是不为上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世俗都追求往上的时候,水却总是宁愿自居下流,包容一切,所以以,水成为上善的代表。而人应如水一样,“处柔处弱”、“处下不争”,只有这样,才能从至柔之中达到至刚,达到至净。
由此重新审视成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以发现它本来有着与世俗理解的不同内涵:即“人不修己,天诛地灭”,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人不为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天理不容。“为”指的是“修为”,也就是“修行、修道”,而不是“为了”。修行的境界,其实就是水的道性——达到上善。
其次,赵道长由“善”谈阴阳互变。从上善,到不善,到不为上善,发展到恶,这是道家阴阳互变思想的体现。做不到上善,人的心性就会逐渐消极堕落,最终滑进恶的深渊。因而,“修德”很重要。尤其是应追求水德。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应当认识到世事的轮回,乐极则生悲,否极则泰来。人往高处走,追求财色名,登临极顶就是险渊;水往低处流,永不处上,则海纳百川,容世间一切污浊,终将达到上善。
世人追名逐利,实为欲望驱动作祟,被欲望驱使,人就成了名利动物,距离积德越来越遥远。去除争名夺利的欲望,表面看,不争如何能安身立命?《道德经》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出了不争的至尊至高境界,这是通往积大善、有大德的光明之路。因此,不争,是不要在醉心于琐碎俗务,要学会提升自己,努力去悟道。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往低处流,看似低下平庸,它却能包容一切。“处众人之所恶”也就是谦虚为下、做众人不愿去做的事,所以才接近真正的大道。而这正是“修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具体而言就是,居住要选择好的地方,可止则止;心态深沉大度,中常湛静;与人交往仁慈爱护,称物平施;言语平实又有信用,声不妄发;从政管理柔和有序,德惟无私;行事根据能力而为,贵其能力;择机而行不妄动,可行则行。这实在是很好的人生指南。
第三,赵道长强调顺乎自然,审时度势。心生性,性生命,命生运,运生气,气生色,色生相,相生貌,揭示了一个人的音容相貌是如何与心性联系起来的奥秘。所谓“相由心生”,本质是修为的高低对人的外在相貌的影响。人心分阴阳,人性分好坏。向上修行,走向圣贤之路;向下堕落,则变成小人禽兽。这句话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向上修行,属于上道;向下堕落,是为走上黄泉路。因为,人如果受欲望驱使,拼命向上爬,则情绪受影响,进而影响身体机能而生病,最终导致的后果是寿命因之缩短。
在教育世人为人处世和修行方面,儒教提出“精进利生”,佛教讲究“圣静无声”,道家宣扬“谦下养生”。通俗而言,儒教让人“拿得起”,佛教让人“放得下”,道教让人“想得开”,三教从不同的层次,给出了世人解决烦恼的办法,可谓功莫大焉。其中道教的“谦下养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人生大智慧,告诫世人不要刻意有为,要学会无为,随遇而安,顺耳而为,道法自然。道教的“谦下养生”的哲学思想,就是来源于古代先贤对于水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核心离不开一个“顺”字。
道家认为,宇宙规则运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扭转乾坤极为困难,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履行自然之道,审时度势,顺其自然,不要用人心的善恶观念评判某件事。这并不是让人放弃奋斗,不思进取,随波逐流,而是要人明白“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少走弯路,少伤身体,正确修为,朝着悟道更进一步。
关于“顺其自然”,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这里讲的“知行合一”中的“知”,指的是良知,包括先天的良知和后天的良知。王阳明认为“顺万物而无情,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告诉世人,要学会顺应天时,坦然面对,顺而通达,心不要被欲望牵引,要保持一种要发而为发的状态,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
顺其自然,就是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忧”。不争的自然之道,包含道性、柔和、助人、贞洁、智慧等优良品质。做事要讲究天道,不能只讲究人道,应该学习水性的贞洁,让智慧如潮水奔涌。
道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并用于实践。《淮南子》说:“循势而下,乘衰而流,有去高就下之功能,总是以水德。”可说是本次讲座内容的核心。相信听众们会有许多启示,认识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是深刻而又实用的哲学,是我们修身立命的精神武器。
http://s13/mw690/005WzWyzzy7774KifJW6c&690
赵冠乔老师说,水之德性,行止自然,随圆就圆,随方就方,随曲就曲,随直就直,有自然而然之妙。
http://s10/mw690/005WzWyzzy7774Ox3Qt99&690
“水利”一词,就是指水对人有利处之意。
http://s15/mw690/005WzWyzzy7774MCGBg3e&690
开始做房子要用水泥,要用水搅拌;房子做好了,水又要消失、蒸发。水就这样,做益事,然后悄悄隐去。
http://s2/mw690/005WzWyzzy7774QrSeJ91&690
儒家存心养性,佛家明心见性,道家修心炼性。
http://s12/mw690/005WzWyzzy7774QSpBNdb&690
顺其自然,就是不强为,不妄为;顺势而为,自然有为。
http://s3/mw690/005WzWyzzy7774TWJFw22&690
听众认真作笔记。
http://s2/mw690/005WzWyzzy7774VpGI9e1&690
众人感悟天道、自然、水德之妙。
(天津市国学研究会博客,原文链接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49f4e2f0102x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