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任秉鉴讲座:《民间绝学“一掌金”》

标签:
转载 |
http://s8/mw690/005WzWyzty6XV6zWmLJ47&690
记任秉鉴老师讲座:《民间绝学“一掌金”》
文/王麟
国学文化,异彩纷呈,包罗万象,各有千秋。既有庙堂大儒的黄钟大吕;也有市井奇才尽展的风流。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民间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手艺绝活,在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同时,还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宝库。剪纸、蜡染、篆刻、纺织、营造、速算……每一项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有很多值得书写的故事,每一项技能的延续,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
2015年12月19日上午,在天津苏商科技大厦8楼云创空间,92岁高龄的任秉鉴老师为国学爱好者们分享了一场别有趣味的文化讲座:《民间绝活“一掌金”》,并身体力行,亲自演示,让参会者深刻了解了在民间流传了400多年的秦晋商人的不传速算秘诀。
“一掌金”这个名字,非常准确形象地展示了这门绝活手艺的含义,那就是使用者通过左右双手(数额巨大时再加上双脚),就可进行快速运算。左手的五个手指相当于算盘,通过右手配合,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加减乘除以及开平方运算。这种速算的优势在于:一是不需要额外的计算工具,仅凭两只手足矣;二是计算结果快捷准确;三是计算之时可将手藏在袖中或者在黑暗中,保证计算过程不泄密。因此,“一掌金”还有一个好听的雅称叫“袖里藏金”。
根据任老师的介绍,“一掌金”这门绝活最早记载于明代数学家兼珠算大师程大位的《算法统宗》中,时间大约在16世纪末叶。“一掌金”并非程氏一人发明的,据其“举平生师友之所讲求”
“一掌金”在明代被秦晋商人掌握,并作为商号的独家秘笈珍藏,秘不示人,也不轻易传人,使得这门秘术流传范围有限,并不广为人知。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方法一日千里,物美价廉的电脑和计算器出现,使得这种速算手段逐渐被淘汰并湮没无闻了。但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掌金”还承载着很多文化传承重任,尤其是古代商业文化,在这门手艺上能够体现一二,因此,将其做适当的保护性发掘,是很有必要的。令人欣喜的是,任老师就是一名大力推行此善举的功臣。
那么,“一掌金”到底有何神奇之处,能让那些商家大贾当成传家宝贝呢?实际上,这种速算手段就是“珠算”的简化版,在明白其奥秘之后,并无特别神奇之处。然而,其传承困难,在于能练到熟能生巧不容易。并且在没有名师指点的情况下,只凭研读文字资料,很难学会,更遑论有技巧上的突破了。
任老师提到,他掌握的这门速算技巧,也来自家族传承,他的二爷忠儁公曾经在东局子机器局当工人,后选调进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被派到清朝新军的保定修械司当委员,精通“一掌金”,但从不传授他人。任老师通过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并勤学苦练,终于学会了这门手艺,同时进行了必要的改进和优化。
http://s11/mw690/005WzWyzty6XVaCLIa68a&690
“一掌金”的计算原理,就是把左手当作一个5位数的算盘,右手放在上面掐算。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与左手相对应的手指头点对。手指对应分工,各不相扰。哪个手指点按数,哪个手指就伸开,手指不点按数时弯屈,表示0。从小指到大拇指,分别代表着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和万位,而每个手指的不同部位代表着从1到9的基本数字。每个手指自然伸展开后,手指下部指头第一节的左侧代表1、指头第二节左侧代表2、指头上部第三节左侧代表3;小指头正面从上往下,第三、二、一指节,分别代表4、5、6,小指头右侧从下往上,第一、二、三指节,分别代表7、8、9,指尖顶为10。以下无名指代表十位数,亦按左侧面、正面、右面不同指节代表11、12、13……19;余依此类推,中指代表百位,食指代表千位,拇指代表万位。确定好了各数的位置,就可以进行十万以内任意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了。有时,为了应付百万以上的复杂计算,还可以利用脚底的位置和角度进行更大数的运算。要想学好“一掌金”,必须要下苦功夫,反复练习、仔细揣摩才行。
http://s1/mw690/005WzWyzty6XV9nuNmE60&690
http://s15/mw690/005WzWyzty6XV9LctrM5e&690
任老师指出,“一掌金”这门速算手艺,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存下去,同时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学一掌金,对少儿来说,可提高对数字的兴趣,增强数字计算能力,开辟思辨能力,提高智商。对中老年来说,可加强手脑并用的联动能力,增强记忆功能,延缓衰老。此言不虚,任老师已经92岁高龄,但思维敏捷、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不输年轻人,就是最生动的例子。
在讲座中,任老师不顾年事已高,亲自示范“一掌金”的加减乘除开方等运算技巧,以具体算术为例,向大家进行演算。他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令人感动。在介绍完“一掌金”的核心内容之后,任老师提出,以前研究“一掌金”的书,都是要把这种计算方法用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上的实际数字计算。比如明朝程氏的方法,从定位、例题和讲解上都可以看出,那时很可能主要是银钱业、典当业使用。而宝坻印的“一掌金”则是针对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等等方面的实际数字计算。如今,电脑流行,一掌金退出了数字计算的舞台,但是,我们应该继承它、研究它、发展它,所以任老师把其归类于“数字游戏”之内。
http://s8/mw690/005WzWyzty6XVb7lgOPb7&690
民间的各种绝活,代表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奋发图强的力量,这些绝活,也丰富着中华民族文化宝藏。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担负的责任。
http://s7/mw690/005WzWyzty6XV6DD3v0c6&690
“一掌金”讲座两次在天津广播电台话说天津卫节目中作预报,因而有不少听众前去参加。这是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http://s3/mw690/005WzWyzty6XV7syeLE52&690
任秉鉴老先生,92岁高龄,本是篆刻、书法、蜡染、剪纸名家,却同时还是一位掌握“一掌金”的高手。这是他给听众们演示算法。
http://s5/mw690/005WzWyzty6XV7GfMyw24&690
任老说,过去擅长“一掌金”的高人,一般不向他人传授此术。任老自家二爷会此道,但不传人,称:“会一掌金的人,心眼儿太多,算尽则死。”
http://s13/mw690/005WzWyzty6XV7IlCG0bc&690
不识字的老太太过去常说一句俗话:“不识数,掰开手指算一算;还不行,脱掉臭袜加上十个脚豆儿一起算!”任老这样强调过去用手脚计算的普遍性。
http://s13/mw690/005WzWyzty6XVa37Nmsac&690
看着任老的侧影,会有一种旧时光里听老先生讲过去的感觉。
http://s9/mw690/005WzWyzty6XV87HA3S58&690
国学会部分会员在讲座后与任老合影。
http://s5/mw690/005WzWyzty6XV8nzgwY54&690
本次讲座得到苏商大厦云创空间的支持,提供了讲座场所。这是为讲座提供了热情服务的云创空间的方女士,与任老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