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评:
破除“唯论文”,还需注入评价“活水”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列出“十不得”禁令,为当前教育系统学术评价戴上“紧箍咒”,赢得了业内人士和舆论广泛好评。这也是对中央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具体呼应。
学术评价“唯论文”,这样的业界“默契”由来已久,其中的弊端不言而喻。对此,这些年来,从中央到部门再到地方,对学术评价改革都进行了有益探索。
认人识物要从全面来打量。高校在学术评价中,应对研究者的思想政治、师德师风、专业发展等方面全面“体检”,构建更加公平的学术评价机制。哲学社会科学广而泛,评价抓手多,其学术研究在领域的影响、在系统的应用等都可作为评价依据。此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破除“唯论文”,可谓迈出了推进建立学科评价机制重要一步。
除此之外,“一碗水端平”“公平”更加体现在《意见》当中。对于那些“绝学”“冷门学”学科来说,破除评价“唯论文”,无疑是打开了希望之窗,让“冷门”不再受“冷落”,缺少论文依然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赢得学术荣光。
这些年来,我国科研领域硕果累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进入新的维度。无疑,当今世界,科研成为国际竞争核心力量。当我们期待科研工作者“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数十年磨一剑”的氛围和环境,减少考核、评聘中“唯论文”的干扰,对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秀表现同样认可,这才是回归教育、科研本真应有的正确姿态。
然而,破除“唯论文”,并非就是不要论文,对SSCI、CSSCI等论文设“滤镜”,并非是否定其作用与功能。如此来做,正是要打破过去评价单一,破除“论文崇拜”,防止“以刊评文”(权威期刊发表垃圾文章很少)“以人评文”,更防止“一叶障目(nature,
Science, 重大进展论文为何不能代表水平
,否则阻碍杰出人才脱颖而出)”,以此来改变一些高校师资招聘、晋升、奖励等过程中只认“彼”,不识“此”的极端化,让可能被论文遮挡的全能型人才脱颖而出。
科学的事业,呼唤更多科学的评价和管理。“十不得”是底线,可谓堵住了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漏洞”。进一步思考,“堵”是手段,“疏”才是目的,科学研究评价更重要的还是疏通渠道,注入评价“活水”,而非是守着底线要求墨守成规、裹足不前,失去了评价活力,违背了《意见》初衷。
对此,各大高校、学术领域都应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对学术研究、科学成果、评价制度的改革,拿出可操作、有力度、兼顾整体的实招硬招,建立长效机制,构建出更加科学、规范、合理的学术研究评价体系,为高效学术领域注入清风正气。
(金羊网 文/周军)
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
关键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不能破而不立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并要求各地各高校组织“唯论文”问题专项整治,重点自查自纠是否存在评价指标单一、评价使用功利、高额奖励论文、抄袭代写论文、非法买卖论文、学风建设虚化、学术权力异化等突出问题。
学术论文是衡量学术成就和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据,欧美发达国家也把学术论文作为科研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科研机构看重科研论文本身并无不可。但近些年来,不论是科技领域,还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严重的“唯论文”不良导向,将学术论文作为全部、唯一或决定性的科研评价标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成为职称晋级、评奖、研究生毕业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条件,造成各种乱象怪状,这就跑偏了给我国教育、科研体系造成巨大伤害。于是抄袭代写论文、非法买卖论文、收钱发论文,催生出一条无形的利益链,让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苦不堪言。
特别是高校教师,他们不同于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并非科学研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盛行“唯论文”不良导向,在客观上进一步加剧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倾向,导致高校教师的主要精力、心思不是花在教书育人上,高校教师整天不是想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而是挖空心思拉科研项目,整天忙于写论文、发论文,本末倒置,也成为大学生质量下滑的原因之一。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可谓是旗帜鲜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令人期待。不过,也要看到,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其实已经喊了好多年,但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究其根源,始终没有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重新建立起一套可操作、可量化的科学的新的科研评价机制。因为如果破而不立,在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的情形下,只是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其结果可能造成科研评价新的不公平,加剧科研评价腐败。
因此,不论是破除整个科技评价中的“唯论文”不良导向,还是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的“唯论文”不良导向,关键都是要重新建立一套可操作、可量化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差异性。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而言,应当充分考虑到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本职工作,提高教书育人的评价比重,引导高校教师把重点工作放在教书育人上。否则,一切都将依旧。
【来源:金羊网】
破五唯,实际上是在破除什么?论文首当其冲
近些年来,在高校圈内,“五唯”现象对高等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让高校的越来越丢失了自己办学的初心,偏离了高校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轨道。所以,国家才会出手整治,在高等教育圈内破除五唯现象。
而其中首当其冲的是破除唯“论文论英雄的现象”,论文这些年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有多大,且看下面的情况!
首先,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有些高校的教授一年很难上一次讲台,基本上都坐在办公室刷论文了!特别是哪些师资力量雄厚,但是招生少的学校,基本上都是免费养着一批教授,却出了去刷论文外“无事可做”,学生甚至不知道学校有这个人!
其次,高校崇洋媚外之风盛行,很多人提到哪所高校的综合实力,看的不是他们取得多大的科研成果,培养了多少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了多少贡献;而是去比拼那所高校在所谓的SCI贡献了多少篇论文,所谓的Nature指数多高、论文水平有多高,而这些东西,无一例外都是国外的。
没有了祖国,其实我们什么也不是
甚至,在对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进行对比的时候,唯论文论英雄的所谓国外商业版排名,成为了这些高校吹捧的对象。然而,实际贡献方面、国家三大奖以及各种国家级奖项中,基本上匹配不上其刷论文的水平。
第三,在高校宣传方面,有些高校宣传的不是自己出了多少科研成果,而是自己又刷了多少论文,如果某位学生,最好是本科生发表了一篇所谓的SCI论文,必然会成为网红,大肆吹捧一般。
第四,有些高校情人才培养而重刷论文成果——因为论文对自己评职称,甚至对于评选我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的两院院士,也受到了这方面的腐蚀,论文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是否称职的标准,严重偏离了国家对于高校的定位。
最后,基于以上和其他未知原因,导致高校圈学术风气倒退,论文造假层出不穷。有论文和成果严重不符——论文排名很高,国外排名很高的有些高校,在国家各种奖项公布的时候,却是少得可怜。
科研评价:“破五唯”,立什么?
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各有关高校开展“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五唯”)清理。
但破“五唯”,会不会再回到人情关系和学术权威主导的老路?破“五唯”,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进行人才和科研评价?是否存在科学合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科研评价客观标准?
针对这些问题,12月15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邀请来自计算机学术界、产业界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新形势下科研评价体系建设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冯长根:
用学术影响来评价论文
“五唯”的出现就是评优秀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以掺水。因此,要找到一种不掺水的方法。
由于SCI的存在,大家关心论文引用量甚于关心论文的水平和质量,但是它与学术论文的实际内容无关。论文引用量似乎已经“绑架”了所有的研究者,那怎样才把科技界的研究者从上述现象中“解放”出来呢?
当我们走进“论文引用”,“萃取”其中的“有效成分”,“挤掉”其中的“水分”,我们看到了改进SCI的一丝“光亮”。这丝“光亮”就是论文引用的中学术评论句。
学术评论句就是在一篇学术论文中,对另一篇学术论文的具有显性评论性质的句子。学术评论句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科技成果评价方法值得推广。学术评论句的对象就是学术论文,它是一种新的学术论文评价方法。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Robert M.
Critchfield讲席教授张晓东:
破“五唯”,根子在论文
“五唯”中的学位、帽子、奖项和职称(级别)是自上而下规定的,论文是国际同行评议。“五唯”之间的关系就是,学位需要论文,帽子需要学位、奖项、论文和职称,奖项需要学位、帽子、论文和职称。只有论文的发表不在体制内评价,也就是说“五唯”中最客观的还是论文。
论文发表后的影响才是学术评估的重要内容。
A+论文:同行认同并推进将其变成运行系统的一部分,或修改已知理论/算法;通过演讲,将高深的专业知识让大众明白接受,并兴奋起来。
A-、B论文:同行认同,但没有意愿推进;通过演讲让本专业的同行听懂,并兴奋起来。
B-、C论文:自己认同,并兴奋起来,但别人没有兴趣读,也听不太懂。
不及格的论文:一知半解的内容,自己都半信半疑,别人就更不明白了。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史元春:
要“立”学术判断
要“立”主观判断,或者建立学术“自信”。否则,科研评价体系就不需要人去评价,学术团体的发展也不需要建立任何的共同价值观,或者共识。
如果一位老师没有学位,他有可能作为导师培养学生吗?在清华的历史上有华罗庚,现在我们计算机系还有一位很有名的教授没有学位,专科毕业。
20多年前,系里接受这位教授,我认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学术判断。一个学术单位能够有这种主观上的、很有眼光的判断,这才是要“立”的东西。
北京交通大学某副教授:
岗位细分,减少维度
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来看,破“五唯”会造成什么影响呢?——破的越多,唯的越多。
如果一位教授要去当学校行政干部,不仅学问要做得好,他的教学也要做得好,人才培养也要做得好。然而,在科研实践中,我们都是专才突破,不是全才突破。
针对岗位细分来说,我们所有的评价都应该放在岗位上,比如,基础科学研究的岗位评价就是唯论文,论文只要发表了,就是优秀;教学培养的岗位评价,学生能拿到优秀学位论文奖,就是最好的。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破除“唯论文论”在粤高校怎么做?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姚瑶
15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公告,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要从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导向、严格底线要求、优化评价方式、加强学风建设、健全长效机制、开展专项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近年来,因过度强调论文发表数、论文被引量等数据而产生的学术风气不正等问题时有曝光。“唯论文论”不良导向应该如何破除?
“唯论文论”为何行不通?
《意见》指出,要深刻认识“唯论文”现象的系统性危害,改进科研评价方式,强化科研育人功能,以学术质量和社会效益作为学术评价的重要标准,建立有利于潜心研究和创新创造的评价制度。
实际上,“唯论文”不良导向不仅存在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而是广泛存在于高校的教师评价、职称评比等方方面面。
论文是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表达方式。用论文评价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合乎逻辑的,但当前的论文评价关注的往往不是论文本身的价值,而是发表论文的数量、发表在什么期刊上、有多少引用数。
更有甚者,还有部分教师发动同行提高互引,还有代写论文、买卖论文、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现象发生。
一言以蔽之,当前的教育评价存在“唯论文”“唯分数”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实行单一维度的结果评价。关键不是在于“唯”什么,而是“唯”这种评价方式本身。
不“唯论文”看什么?
要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怎么做?在探索建立教师分类评价体系时,要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量全部。
《意见》强调,要优化评价方式,坚持分类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探索多元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完善同行评价。要落实高校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激发学术创新创造活力,正确理解破除“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正确看待SSCI、CSSCI等相关引文索引的作用与功能。
可以看出,综合评价、多元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同行评价,是优化评价方式的几种维度。
其中,同行评价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由相同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对被评价人的研究进行专业性的评估,然后做出令人信服的依据。
放眼粤港澳大湾区,一些香港高校的做法可堪借鉴:设立终身教职评审委员会或教员教学与研究评估委员会,由两位或以上的评估委员为一组,不定期听被评价人的课,并对其授课能力进行客观评价;研究能力方面,除了研究成果数量外,还要提供具有代表性的、突破性的研究课题,校方会寻找对此相关课题有深入了解的多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并讨论该研究领域的未来潜力。
为了使评价体系更多元、权威,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教授治学,才能切实破除“唯论文”评价体系。
2014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规定,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
在粤高校有哪些探索?
在粤高校在破除“唯论文论”方面有哪些探索和经验?
早在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公布了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名单,认定全国40所高校在加强师德考核力度、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完善科研评价导向、重视社会服务考核、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具有较强的示范代表性。中山大学与广东工业大学入选了该名单。
具体做法上,中山大学提出加强师德建设,以师德作为考核评价的基石;同时,突出教学评价,建立质量导向的教学考核机制,组建了教学督导团,实施教学全覆盖的听课制度;对长期在教学第一线,科教融合、理念先进、教学效果好、教书育人成果显著的优秀教师予以奖励。
破除“唯论文论”,关键在加强分类评价。为此,中大细化学科分类,就不同学科制定不同的评价细则。在教师职务聘任工作中,学校要求申请人提交“代表性学术成果”及其“学术水平与影响力说明”,注重评价应聘者基本条件、综合素质、教学科研水平与贡献、学术发展潜质等,注重学术成果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广东工业大学明确要实行分类评价,完善科研评价导向,针对不同类型、层次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现“工科”特色,注重产学研,不仅看论文,还看专利;不仅看国基,也看企业攻关项目;不仅看获奖,也看解决实际工程难题。在职务评审中,针对工科的特点,对论文的评价淡化数量强调质量,广工出台了《广东工业大学期刊认定办法》。
发挥学校工科特色,重视社会服务考核,广工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多个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教师的科研成果可以到以上创新平台实现成果转化,为教师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了平台和途径,教师在创新平台孵化的项目等同校内取得的业绩成果。
客观的学术成果评价缺失才是
“唯帽子”、“唯论文”的根本原因
高校可谓是人才济济,但学术资源有限,给谁不给谁真的很为难。所以我们看到每年高校项目很多,但是申请的人更多,谁若拿到了国家级项目立刻就成为了“顶尖人才”。当然至于成果如何,结题成果有多大价值,那还不是“自己人说了算”?毕竟审核人员把项目给了这些“杰青”、“江湖山河”,结题的成果不好不是说审核的大佬们看人有问题嘛。所以当用管理“人才”的方式来管理研究成果的时候,注定让科研具有了人的特征:投机性。同时也让科学评价丧失了客观性。
所以我们一直评价科研都是根据职称和人才称号来评价,谁帽子大,谁的学术成果就“正确”,所以在学术中长期有“唯帽子”、“唯职称”的惯例。但是不管帽子还是职称,毕竟都是过去式了,没有办法证明当下和未来的学术成就。为了更加客观一些,至少保证学术成果得发表,不说出书立传,至少得发表到期刊上吧?至少这个期刊得比较权威的吧?就这样,我们的学术研究成果的评价就交给了那些绝大部分本科毕业的期刊“编辑”们。当然这些期刊的发表小编辑是做不了主的,一般都是主编,这些主编当然还是这些做研究的,或者是批项目的。转了一圈又回来了,最终还是得看人才的帽子大小。
这科研经费年年投入,可是不小啊,论文出了不少,专利也不少,可是就是不见成果转化。这个大家伙都比较着急,看来这些戴帽子的不靠谱啊,得规范规范大学人才称号,这不,近期出台了《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关于人才称号的管理说得很详细,这里就不多说了。但中心思想仍然是管理帽子、学术资源不能像过去一样只凭人才称号,还得和岗位结合起来。林林总总吧,就是用更加有效的激励措施,精准制导,指引人才和人才称号匹配。
不过最后也看到要优化评价标准和方式,合理运用综合评价、分类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同行评价等方式科学开展评价,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但是这仅仅是对人的评价,而不是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判断这些人才制造出来的论文和成果到底有啥价值!
作者:虹野
破解“唯论文”困局任重道远
日前,清华大学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明确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有教育界专家表示,清华大学此举,有望克服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将有助博士生教育重心真正回归人才培养,对全国高校都有示范意义。此事引发舆论热议。
破“五唯”要有勇气和定力
张盖伦
学术评价制度事关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和一流学术成果产出。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的文件众多,《规定》只是其中之一。
它释放的信号是明确的。论文,并非研究者学术成果的唯一体现形式;而论文数量,也并不能与研究者学术水平直接挂钩。过去一刀切地规定博士毕业必须发表论文,抹杀了学科差异;要求博士就读期间必须出成果,也使得学生不敢或者不能去啃真正的“硬骨头”,“短平快”成了最佳选择。盲目制定论文指标,甚至会催生学术不端。《规定》的实质,是激励学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科差异和特殊性。
要注意,这一改变,绝不像有些人解读的那样,是降低毕业门槛;相反,它对学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反映的是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决心,摒弃的是浮躁之风和功利主义。《规定》也指出,清华大学要在博士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用客观、刚性的标准作为博士分流与退出的依据。
实际上,学界苦“数论文”久矣,但要动真格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倾向,放弃路径依赖,又实非朝夕之功。既然要破“五唯”,那么要立什么?你立的,其他机构认不认?立错了,会不会产生新的问题……
清华的改革之所以引起热议,正是因为这是一所顶尖高校为破“五唯”做出的具体行动。《规定》一出,有人叫好,也有人唱衰。但既然要改,总得迈出第一步。大学要引领风气之先,也要自身具有定力。无论改起来外界会有多少争议和误读,只要有利于学术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产生重大学术成果,有利于学生学术培养,这样的改革都应该坚持下去。社会各界,也应该对此类探索多些包容、多些耐心、多些理性建议。(原载《科技日报》,有删改)
博士不唯论文只是前进一小步
周程
很多人认为,清华大学由此开启了“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的先河。
但仔细分析该规定文本,不难看出,清华大学虽然不再要求博士生申请学位时必须达到学校和所在学科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却仍然规定在学期间的学术创新成果必须达到所在学科要求。学术创新成果当然包括学术论文,也包括专利、报告、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等。清华大学作此修改,可以说是为自己“解了套”。因为,若按照老规定,不论是学工科的博士生,还是学美术的博士生,申请学位时,都得像理科博士生一样提交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
不鼓励工科博士生申请专利和美术博士生创作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很多问题。因此,清华大学不再搞一刀切,放弃用学术论文要求所有博士生,无疑是一种进步。清华大学虽然不再要求所有博士生都必须发表学术论文,却仍要求他们在学期间必须有学术创新成果。这样一来,那些既没有搞出专利,又没有创作出作品的博士生申请学位时仍只能将学术论文作为学术创新成果提交给学校。这和很多人的期待仍有很大一段距离。诚如众多留学归国人员所指出,他们在海外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校和所在学科都没有要求必须发表学术论文,也没有要求一定得有学术创新成果,只要学位论文有创意、够分量,照样可以拿到博士学位。实际上,笔者在海外攻读博士学位时,也没有遇到必须发表学术论文的问题。而且,我们在招聘博士后时,经常会遇到只有学位论文、没有学术论文的海外名校博士毕业生。
清华大学在博士生申请学位时尊重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差异,不再“唯学术论文”,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这体现了一种进步。作为校友,笔者感到由衷的高兴。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着重看他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做出了什么样的创新,而不是计算他发表了多少论文,撰写了多少报告,申请了多少课题,拿到了多少经费。由重视学术创新成果的数量转移到重视学术创新成果的质量,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将快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原载《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清华大学的尝试值得点赞
杨建楠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博士生也越来越多。在众多的博士生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是读博士期间挥之不去的“愁绪”。这份“难”,并不只是体现在学术层面的难,也同样意味着选择空间小,发表难。和日益增长的硕士、博士数量相比,我国的核心期刊数几乎还在原地踏步,因此“僧多粥少”的状况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刊发出口被垄断,可能出现“版面寻租”的腐败问题;另一方面,博士生急于发论文,科研风气趋向浮躁。近年来,唯论文取向造成的上述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必须加以改变。
清华大学不再将发表论文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值得点赞,这是一次对学术水平考核方式的有益探索。除了可以避免“版面寻租”问题,也有利于鼓励博士生放下发论文负担,去研究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而不会为了发表论文,将注意力只集中在热点性、大众化的课题上,对拓宽研究方向、加深科研的精细度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学校不再将论文发表数量作为硬性考核指标,与之对应的考核措施就要到位,以防止部分学生变得懒散。清华大学在探索考核标准上开了个好头,希望这条路可以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新的评价体系能更健全、更科学。(原载《半月谈》,有删改)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29日第2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