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四五”旅游业迎来新格局

(2020-08-31 07:29:58)
“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将迎来全面开放新格局

本报记者 李晓红

       “十三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受疫情影响,旅游业按下了“暂停键”。那么,疫情后的旅游业恢复情况如何?后疫情时代如何摆脱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难点问题?“十四五”期间旅游业又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呢?就上述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李仲广。

一、消费意愿和市场信心稳步回升

       经济时报:疫情后重启的旅游业复苏情况如何?

       李仲广:疫情期间旅游市场大幅下滑,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11.68亿人次,同比下降62%,国内旅游收入0.64万亿元,同比下降77%;入境旅游人数732万人次,同比下降90%,国际旅游收入32亿美元,同比下降95%;出境旅游人数813万人次,同比下降90%;旅游总收入0.71万亿元,同比下降78%。

         上半年旅游产业相对稳定(下降到这样程度远超腰折,还算相对稳定吗?),旅游企业没有大面积倒闭(4万家旅行社倒闭近1万家,还不算大面积倒闭),员工没有大量流失(流失多少叫大量,旅行社半年没上班)。旅游业在第一季度从全面停滞转向有序复工,第二季度进入疫后持续复苏通道。2020年上半年,以工商登记为准,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有4.9万家旅游企业注销,但同时新增“旅游、旅行、机票、酒店”企业近23万家。

          当前,我国旅游消费意愿和市场信心逐渐恢复,三季度我国居民出游意愿回升到正常水平,为80.22%。全国旅游工作重心正在走向防控型复工新阶段,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系统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旅游发展新思路。

          全年旅游市场呈现W型恢复态势。自6月中旬以来,北京、新疆、大连、深圳等地相继出现疫情导致局部旅游业务受到影响。出入境旅游市场取决于国际疫情、签证限制、航空开放等条件,从2003年的SARS等历史经验来看,预计6-12个月仍将在底部盘整。上述因素导致旅游市场复苏进程从“U型”变成“W型”,但是,不会因此改变产业持续恢复并在第四季度基本恢复到原来水平的进程(下半年国内旅游下降25%,国际出入境旅游下降70%,怎么说是基本恢复原来水平?)。

         预计2020年下半年国内旅游人数22.58亿人次,同比下降23%,国内旅游收入2.20万亿元,同比下降25%;入境旅游人数2163万人次,同比下降70%,国际旅游收入99.5亿美元,同比下降85%;出境旅游人数2212万人次,同比下降70%;旅游总收入达2.54万亿元,同比下降25%。

       经济时报:从长远看旅游业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抗风险性?

        李仲广:对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而言,需要不断完善旅游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特别是旅游经济运行预警系统、旅游危机应对机制。在国内外,为了保持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国和地区宏观决策部门及旅游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对旅游经济运行的预见性和宏观调控能力。我国自2003年开始定期分析宏观经济形势,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我国旅游主管部门将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系统列为重点工作,正式参加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并动态制定产业指导政策、加强预警、政府托底、引导产业持续发展。这些基础工作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是早期的报复式反弹、报复性消费预测吗)。

          对旅游企业而言,要加强战略管理和制定风险预案。要及时取得经济运行数据与发展环境信息,企业决策的制定才有坚实的现实依据和前瞻性。在市场波动特别是面临重大冲击时,行业协会要开展互助行动,企业要努力自救。此次疫情中,中国旅游协会等行业协会和广大旅游企业抱团取暖,旅游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自救和互助行动,通过多种渠道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实际困难和政策诉求。中国旅游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旅游专家学者心系行业发展,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了智库智囊作用,为按需施策、对症下药、支持旅游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咨询。

二、亟待建立现代旅游治理体系

         经济时报:当前(近5年以及疫情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障碍是什么?

         李仲广: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且不断变化的旅游休闲需求相比,旅游供给相对滞后(真的吗,不是产能过剩?)。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带来的旅游消费升级与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旅游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市场结构相对失衡。国民旅游市场快速增长,出境旅游综合效益不高,入境旅游市场占比逐年下降(入境旅游是中国人民吗?);2018年以来出境旅游人数和花费已经双双超过入境旅游,呈现出所谓的“双逆差”现象;农村居民、中西部居民缺乏出游特别是出境旅游的条件(收入低、缺钱);休闲度假的需求还未得到有效满足。

          二是政策误导和恶性竞争导致的“宏观发展景气、微观企业效益不佳,旅游企业效益下滑,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在旅游产品创新能力、国际化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资本、科技、文创和人才新动能不足,具有世界影响力、有效应对拥堵难题的旅游景区偏少。

          三是旅游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显得相对滞后,旅游政策的获得感不强。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还不是很完善,旅游过程中存在不文明现象,欺客、宰客等痼疾难以根除,旅游发展中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综合效益等。特别是在当前,加快建立起文化和旅游融合新时代的现代旅游治理体系尤显迫切。

         经济时报: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大背景下,如何破解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难点问题?

          李仲广:文化建设既要关注文化的事业属性,也要面向国民休闲和旅游消费来发展产业;旅游发展既要开发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也要依托商业环境和文化品质,自觉以主流价值观去提升人民的美好生活。要推进文化强国、旅游强国两大战略,培育市场主体落实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与顶层设计。发现、培育一批有利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创业主体,规范、提升一批促进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品牌,做大做强一批服务于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国家战略的企业集团,继续做好文化企业30强、旅游集团20强项目。

三、“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将实现高质量发展

        经济时报:“十四五”时期,我国旅游业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重点的领域在哪里?

          李仲广:“十四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环境总体上利大于弊。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本发展格局,B 高质量发展成为主线,C 消费持续升级,D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E 科技迅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些都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与此同时,旅游业发展也需要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中的A 结构性调整、消费升级带来的B 市场需求变化、社会老龄化趋势以及世界秩序深刻变化等问题。

         预计旅游消费继续保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出游更加理性、文明。A 国内四五线城市以及农村旅游市场开始兴起,旅游需求在继续朝大众化、品质化方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多样化;B 入境旅游有所上升这个估计很难),新兴市场可望有较好表现,来华游客动机更加多元;C 出境旅游保持中高速度增长,出国比重进一步上升(是否会受到限制并转向国内),我国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的地位

          在供给侧,D 文化、旅游、科技融合特别是数字文旅业态加快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各种新兴业态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E 区域旅游发展更加均衡(是否真的吗?,文化和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将进一步理顺,公共服务职能更加突出,围绕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G 推进对港澳台旅游交流合作,围绕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形成旅游业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经济时报:“十四五”时期,如何精准施策,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仲广: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指标、主体、路径与方法,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对标国际旅游竞争力指数,推进文旅融合、旅游强国、旅游强省、旅游强企战略,“将旅游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振兴入境旅游和扩大国民旅游,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采取“预约、错峰、限流”等数字科技提高旅游治理现代化和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以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以长城、大运河、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方向,结合红色旅游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国家旅游形象建设与国家形象认同。


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依靠什么?

人们为什么要去旅游?

        1、看风景,审美猎奇;2、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活;3、购物;4、拍照 ;5、脱单; 6、品美食;7、其他。

景区转型升级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景观环境优美,满足审美猎奇需要,门票经济

   第二阶段   景区安逸舒适,拥有住宿餐饮,满足休闲度假需要

   第三阶段   景区增加纪念品和旅游商品,满足旅游购物需要

   第四阶段   景区增加演艺及娱乐项目,满足愉悦快乐生活需要


       这些所有的活动其实都围绕了一个中心,那就是特色的文化(特色文化还是旅游高质量发展)。风景、文化生活、购物、拍照、吃美食都是文化的载体。唯独脱单不是。

       不同的旅游地区拥有着不同的文化,有些地区拥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这也是为什么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尤其好的原因之一。

       这样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是少数民族同胞继承并传承下来的特色文化。然而,随着民族地区的开发,以及打工一族的外出,与往日相比,这些民族文化正在渐渐地消失。

       要有传承才有创新,高楼大厦要有基础才能越来越高。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有人说:“有那么好的文化不去传承,竟然出去打工?”。

      也有人说:“孩子要读书、家里原来的房子漏水且不好维修、老人要养老。这些压力让我们不得不外出打工。“工匠精神无法满足家庭的基本生活时,那就只是精神,精神要转化为适度的物质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传承下去。

       从简单的供给与需求来看,需求会促进供给的增加,那么要做的就是扩大内需和外需。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入手,逐渐地扩大国内外市场。旅游业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创新,尤其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需要专家教授与手艺人共同努力,各尽其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