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学术论文的三个步骤
精读是学术研究必备的基本功,也是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基础,没有经过精读的人,最后写出来的文章,基本上就是“汤汤水水”没有营养,也不会发表到什么高级期刊上,即便勉强发表了,也没人看,更没人引用和传播。
做学术研究,和其他工作一样,都是始于模仿,而学术模仿始于精读。所以,在从事科学研究之前,一定要重视“精读”这件事。尤其是那些读博士、以学术为业的同学。
现代社会进入信息膨胀时代,手机在时常观看新闻,多数人是看个标题,即使感兴趣的也是“一目10行”,了解个大概,这就是“泛读”。长期这样,“泛读”能力有所提高。
所谓精读,其实可以这样定义:即运用多种手段,充分地吸收文章的精华,然后,为深入思考、写出新作品提供帮助。所以,精读的核心在于:如何从所读的文章中汲取养分、掌握框架、借鉴方法。至于精读的形式,那就是要服务这个目标。
第一,要精读,就要精选文章。
怎么精选?首先选择你所在专业、研究领域或想回答问题的文章,并且要是高级别期刊,大家最认可的文章。为什么“名师出高徒”,因为名师往往能写出高质量文章,或直接给你精选高质量文章,你直接读就可以了。但是,很多人没有那么幸运,没有名师指点的学生,只能慢慢摸索,这个摸索过程会比较痛苦,而且还可能无效。
选择文章的同时,也是在选作者。你可以去找这个领域的大牛学者,然后找他最具代表的作品,作为阅读对象。选择文章一定要记得:读文章不是为了单纯阅读,而是为了吸收思想方法,学习和模仿,乃至最后是为了研究和发表。所以,如果你想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文章,那么,你就必须花几年的时间,精心阅读《经济研究》上的文章。
第二,要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精读
首先,要多次读、反复读。一篇好文章,第一次阅读,往往理解不深刻,最好多读几次,可以与同学一起读。
精读的这个“精”字,不仅意味着多次和反复,而且意味着你要对本研究的“来龙去脉”有个清楚的认识,知道作者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怎样采集证据论证问题。
当你理解了作者的用意、提问方式以及材料运用等诸多方面,你对文章就会有立体认识,就会有一定的深度,你才能看清这篇文章的“来龙”和“去脉”。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论证方式,好文章不仅是好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好方法的运用,这主要表现在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论证方式。如果可能,可绘制框架图。
当然,如果你身边就有这样的高水平作者,或者你的导师就是这样的大牛,让他给你讲一讲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可能大家一起合作写文章,那就更好了。
第三,一定要拿只笔划线、批注、记笔记
阅读是眼球的移动,划线批注是心和手的运用。重要的句子在下面划线,对某段落思想的归纳,或者有新的认识和想法,可以在旁边批注。前提是你买的书籍或复印的论文。
记笔记就是把特别重要的观点,以及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写下来会促使你再想一遍,甚至校正自己的看法。而且,写出来的内容,将来就是你的独一无二的文献综述。
其实,大部分高手的文献综述,都是作者平时写成的,不是临时写文章赶出来的。过去在读研时,经常做卡片,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作笔记还是经常使用。
总之,精读其实是学术生活的一部分,当你看到一篇需要精读的文章时,就应该自动地把它放进精读流程。
作者:石头君,985高校教授,在《管理世界》《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发表文章数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