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入职高职学校,只能做废材,悔青肠子
这些年,一些高职院校也开始引进博士了,但有些博士进去后却感到水土不服,这里只有照本宣科的教书,心生悔意。下面这几名高职院校老师的讲述,可以管中规豹。
01
时间全花在教学上,没有科研环境和氛围
高职院校,讲课任务繁重,课时量每天4节,一上午下来,你累得不想起来,这情况是一周五天大概。这里教书,真和中学没有什么区别,领导要求完全按课本讲授,尽可能简化理论分析,而要多讲实际操作,半点研究都谈不上。
比如一门课,课时是64学时,但是培养计划里还有一条,总课时量是160,什么意思呢?就是这门课你要总共花费160小时时间,其中课堂上要64小时,剩下的96小时都是其他时间在教室里辅导学生。包括辅导作业,教学生实际操作。
同时学校只给你64课时费,并且96小时不算在一学期300的课时量里面,也就是尽义务。不仅如此,这里的形式主义还是很严重的,那有一点大学的气息。
开学第一天,学期中,学期末都要交教案,教务处要检查老师的教案。什么是教案,就是这次课你怎么讲,要细化到分钟,每次上课会有督导抽查老师的教案。
一次课,4学时的教案大概10页起,一般20页以内吧,一学期大概是16周,记住,这才是一门课,一般一位老师一学期3门课,教案每年都要重写一次,要增加新的内容,如果下学期你讲新课,假期就老老实实的写教案吧。
学校层次越低,行政化色彩越浓。行政干部人数比一线教师人数多,博士去高职会很不习惯,高职不看重项目和论文,你没有学生可用,没有科研环境和团队,呆几年你的科研就荒废了。讲课肯定不如早入职的,讲课比不过,人脉比不过老人,又不看重科,你博士拿什么和人家比?
学校层次越低,不看项目和论文,论资排辈就越严重。发展机会根本轮不到你一个新来的,学生就是根本不学习,一点成就感都没有,我了解到的,多少正规博士呆几年就走了。
领导都是各种在职学历,一个班主任的工作量就是一个行政人员的,督导什么都不懂,就会抓你这些方面,如课堂提问,任务单,PPT颜色搭配,课堂纪律,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记笔记,是否看手机。
02
高职院校也是个“小江湖”
我阴差阳错入了高职当了上课机器,原因是当时教育部刚评估完本科院校,正开展对高职院校的评估,各高职严重缺乏“双高”教师,高学历高职称,本人很幸运被瞄上了,本人老实技术型人才,很得几个校领导好感,可能更重要的是当时双高型人才又愿意到高职的不好找,就这样成了一名广州高职老师。
现在作为专业团队的小头头,最麻烦的事是,任务不少,没人干活。相对本科院校,高职的活很杂很乱,没规范的套路,其实是更难干,也正因为没规范套路,很难弄出本科院校那样的、相对公平大家认可的考评机制,结果就是干活的累死,不干活的闲死。
我作为小头头,接手的团队都是偷奸耍滑的人多,我当了这个头儿真是一言难尽。通过我的努力,本专业已经是学校响当当的专业,品牌一流什么的都有了,但是我一人苦干不是长远之计,近两三年想引进新人,补充新鲜血液,老是得不到学校的支持,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身体的不好,这样一个人苦干肯定撑不了多久,以后的职业路怎走呢?
有一定科研潜力,有时间憋一憋还能发表些学术文章,反倒成了被打压的对象。话说回来,以前进来的高职老师跟中小学老师没什么区别,完全没有科研能力,对于他们来说,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简直遥不可及,而我在读研时就在中文核心发了几篇,在他们眼中就成了眼中钉,欲除而后快,闲着没事都喜欢踩两脚,特别是现在要评正教授,有被围攻打压的感觉。
想有一番作为的博士千万不要到高职,除非是混吃等死的博士倒可以来一试。另外,从专业团队小头头的角度看,也不喜欢博士,因为我们每年被压的大量任务都是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这些任务,博士在这些领域没任何优势,反而从职业心理角度来看,高不成低不就,会整天牢骚不配合,博士反而成了团队里的负担,所以一般不喜欢招聘博士的,学校挂网要求博士什么的,往往是为了面子。
博士老师的无奈与心酸:
培养学生耽误科研时间,无法快速评职称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对于大学老师而言,教学与科研亦存在类似的矛盾。把精力放在教学上,那科研的时间就会减少,耽误职称评级。一名毕业两年有余的博士老师在论坛上表达了如下无奈心酸。
不知不觉博士已经毕业两年了,回想这两年,带大四毕业设计、大三生产实习、大一认识实习、大三的专业课,为了满足工作量(学校的要求是300课时)的要求,这学期还带了三本的毕业设计,忙得不亦乐乎,也写了几篇文章,但是投稿过程不太顺利。
感觉天天忙,也没闲着,但是成果没有,距离自己想的还有很大差距,与一起入职的老师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心里心烦意乱,从教学、科研、家庭几个方面谈点感悟。
教学:刚进来的前一年是免考核的,相对比较轻松,学院有助课的要求,就跟经验丰富的老师助课一年,中间了解了试卷评定,如何备课等各种流程,为后续自己上课确实有帮助。
可是好景不长,后面毕竟是要自己代课的,这学期带了一门16学时的课,每次上课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备课,因为是专业主干课,给学生布置了很多作业,批改作业花了不少时间,科研任务也因此耽误了,而且毕业学期还有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学生的结构设计大赛等各种任务,每项任务都是零散的,也花了不少时间学习,然后再传授给学生,就这样一学期过去了,这学期中了一个校级的教改项目,虽然钱不多,但是需要写报告,写教改论文。
科研:用读博期间的成果又整理了部分内容,
现在也有一些论文了,基本上每年会有两篇EI以上的论文,对申请基金差不多够了,但是去年基金评审的结果是专家认为我没有研究基础,暂缓资助,主要原因在于去年没经验,写完基金又操起老本行,写了几篇EI论文了,没再关注基金本子方向的研究内容,最后评审结果出来是这样,今年才格外注意。
今年打算做点预实验,然后进行部分理论分析方面的研究。预实验的开展有两个想法:在本校做,但是自己是外来户,实验室能不能用还得自己去沟通,试验的各种小设备都需要自己购置,可能会花很多时间;到母校找导师做,导师目前也在开展我目前研究方向的试验,也有充足的经费,还有师弟帮忙,缺点是有点远,还需要这边带部分材料过去,只能暑假过去做。
职称评定:学校的职称评定需要青年基金、论文、出国经历、专利或专著。目前只有论文达到要求了,出国还需要语言成绩,但是一直也没有时间去考,主要是听力确实不行。专利也申请了好几个,但是周期比较长,到现在也没有任何结果。
最不可控的是青年基金,第一年因为换了一个方向没有认真准备,导致没得到资助,今年阅读了大量文献,而且之前中的论文也陆续见刊了,就我自己的感觉而言,中的概率比去年大,但是最终结果如何,也不得而知。
不管今年能不能中,都要准备一些预实验,做些预研究,为下一年做准备啦,再不中就怪自己命不好。
纠结的问题在于:要不要读在职博后,这边很多年轻老师都跟发疯似地读在职博后,好处是能够代替出国经历,提前评副教授,而且还能申请8万的博后基金。但是还需要额外完成论文或者结题,主要是目前自己没有青年基金,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要不要继续认真给学生上课,带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为学院做贡献?现在学院老师的境况是你认真上课了,带学生参加比赛,帮助培养学生了,科研时间少了,论文少了,进不了账,没钱,职称评不上。而糊弄着上课的人,基本不管学院教学事情的老师,职称上的很快,年终绩效发的也多。
高校的工资本来就比较低,现在也面临养老压力,职称评不上,要做的事情很多,没有出国经历,没青年基金,现在选的方向没有科研基础。
目前高校的现状,竞争很激烈,青年老师要在论文,基金上下功夫,目标副教授,才能在高校站住脚,否则很容易被“淘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