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奠基之作《国富论》的三大核心理论
亚当.斯密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对于经济学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他出版了《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提出了经济学中的三大理论。
首先,他确定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民财富,而形成国民财富依靠劳动、土地、资本三大基本要素。
劳动:所有商品的生产都跟人的劳动有关,如果没有人类的劳动,也就没有财富和价值了。斯密之后的马克思、凯恩斯等,都是在此基础上研究劳动、劳动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以及价值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一研究的基础是亚当·斯密奠定的,因此亚当·斯密的天才可见一斑。
土地:在经济行为中,它有一个固定增值。中国幅员辽阔,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正如吴晓波老师所说的,在过去中国改革开放40年,无论从区域经济发展还是个人财富增长,土地都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价值的高低和土地上面所承载的经济行为有重大的关系,而它们之间又形成一种交互性的关系。
资本:是和劳动、土地一样并列重要的生产要素。中国古代自秦朝商鞅变法以来,素有“士农工商”的阶层等级,在“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商人的地位低下。
亚当·斯密之前,在西方社会中也是如此,主流社会对资本及运用资本的人持有藐视的态度。
但亚当·斯密开创性地将资本看作是生产三要素之一,他的理论彻底改变了资本在社会中的地位,纠正了人们的思想。他认为资本是没有善也没有恶的,它仅仅是一个经济组织、一个国家或一个工厂能够正常运转,提高效率的一个要素而已。它跟土地、跟人的劳动一样,是一个并行的一个生产要素。
第二个理论是他的“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理论
生产出的产品以怎样的价格卖给怎样的人?贩卖过程是一种怎样的交易行为和交易结构?亚当·斯密追根溯源,最后发现:商品流通的背后,不是由某个人或某一阶层说了算,而是存在者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整个商业行为的发展。这只手就是“市场的力量”。
市场推动了商业的发展,那么这一“看不见的手”背后的动机是什么?难道是人们自发想要为社会做贡献吗?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
经济学科并不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正如我们前边知道的那样。经济学学科独立出来之前,是隶属于伦理学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个方面的影响。
一直以来,东西方对人性的认知基础就存在巨大差异。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中国思想主流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但在西方则最开始就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也正因为如此,亚当夏娃才会在伊甸园里偷食禁果,人们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希望借助宗教减轻个人罪恶,得到上帝的宽恕。
虽然人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在寻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但是这种种因为利己出发的经济行为在客观上产生了利他行为,这种利他性的结果汇聚到社会,便称公共行为,于是整个社会得以良性循环。
亚当·斯密认为,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必定是每个人都愿意投身于财富的创造中,并能在客观上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三大理论是他于1776年提出的,企业运营效率提高最核心的秘密——专业分工理论。
分工理论虽然在18世纪便已提出,但实际上,直到1908年,分工理论才正真正运用于汽车行业之中。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大名鼎鼎的亨利·福特汽车的生产线,正是由于使用了分工理论,汽车的生产效率才得以提高。1940年,日本丰田喜一郎,通过对分工理论迭代升级,汽车生产进入了精益化生产。
亚当斯密虽然在18世纪就已提出了分工理论。但他并不是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人。早公元前6世纪,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齐国管仲最早提出了“士农工商”分工理论。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古人并未将其应用到实际经济生产中。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讨论了现代国家的责任和国家的存在的一个理论基础。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研究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也是现代国家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除了经济要素、产业分工外,工厂的诞生使得国家边界和效用愈加重要。亚当·斯密认为,国家是一个暴力机器,通过武力的方式捍卫这个国土面积上每一个人的人身和财富安全。
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国家有三个责任:首先,国家是一个暴力机器,它保护每一个公民不遭到其他国家的侵略;其次,它保护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不遭到其他成员的侵犯。最后,国家必须要提供一些公共设施,能够为国家中的每一个公民提供服务。
而公民则通过赋税来支付国家所提供的对外的捍卫、对内的和平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所谓的纳税人意识就是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唯一的关系,叫做赋税关系。
尽管今天看来,我们已经对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习以为常。但在今天资本为王的年代里,当我们回望18世纪,资本和商业还处于社会中最底端,就会发觉亚当·斯密是多么天才!
解密《孙子兵法》七大思维模型
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公司董事长华杉潜心研究《孙子兵法》十多年,并以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蓝本,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一书中纠正了以往人们对《孙子兵法》一书的误解:
《孙子兵法》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不是以少胜多之法,而是以多胜少之法。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七大思考模型,包括自我发展模型、形势判断模型、非竞争思维模型、虚实思维模型、兵力原则模型、领导力思维模型以及成本思维模型。
自我发展模型: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人们总是低估了成就一件事业所需要的时间。在自我发展模型中,兵法告诫我们,要懂得等待,下日日不断之功,下滴水穿石之功。猴子掰玉米,干的事太多,反而会一事无成。
形势判断模型:形势判断模型告诉我们,形势比人强。《孙子兵法》叫胜中求战,而不是战中求胜。战中求胜是冲上去打了再说,胜利的机会是很渺茫的。如何看待问题,也是从兵法中得到的启示。有些时
候事情发生的时候,已经无法解决。我们能做的就是复盘总结,防止问题复发。做事要看形势可否,而用人就是要造势。择人任势,择人时招聘员工,选拔人才;任势,公司的势就是管理制度、激励机制、企业文化。没有好的制度机制,人才来了也发挥不了。
竞争思维模型:竞争思维模型是讲非竞争论。人们之所以关注竞争对手,是人性的弱点所致。正如把妹和经营一样,追求姑娘和追求客户,都和竞争对手没太大关系。
虚实思维模型:虚实思维模型里讲了三大虚实原理和两大战略。三大虚实原理主要讲的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集中优势兵力这是实,从其他地方抽调兵力这是虚。两大战略分别是蓝海战略和主场战略。蓝海战略是以虚换实方法论,类似集中优势兵力。比如汉庭酒店,砍掉了酒店的餐饮等配套服务,换取“睡好觉、洗好澡、上好网”,这三个地方做实。主场战略就是调动别人,而不是被人调动。比如华与华作为一个广告公司,“不投标,不比稿”。不是因为华与华知名,而是因为华与华有原则。
兵力原则模型:讲的是压倒性的投入,比如投放广告,在某一时间或某个地方压倒性地投入。
领导力思维模型:领导力思维模型,即是《孙子兵法》的将道。将道之一是用兵之道,将领要“智、信、仁、勇、严”加上曾国藩的“廉、明”,做到这七条就是好将领,带兵就有战斗力。将道之二,就是养兵之道。兵是自己养大的亲兵,不是买来的雇佣军,这就是厮养之道。用在今天就是自己培养组织内部的人才提拔为领导。将道之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就是要站在老板的角度,不以个人的得失为进退,这是职业道德。将道之四,是不图虚名。不要太爱惜自己的羽毛,把名誉当回事。这叫做人至贱,则无敌。
成本思维模型:一是讲作业成本法。每一个动作都要算成本,通过减少动作来降低成本,没有废动作,没有饭动作。只做有效动作,就能做得更好,还能多出时间休息,赚更多钱。第二个成本意识是总成本意识,要看到整个战争的成本,不是只看局部的成本。比如战争中间谍的使用成本虽高但会战争的降低总成本。第三个是讲颠覆式创新,颠覆了成本结构,极大降低了成本。
《孙子兵法》也可以看作是“孙子算法”。在今天关于生活、工作以及公司经营的许多智慧,也依旧没有跳出孙子兵法的范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