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文科生常能领导理科生:务虚大于务实,让60分看似85分
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比较特殊现象:
在基础教育阶段,理科生的学习往往由于文科生;大学教育阶段,理科生比文化生更务实,专业知识扎实;在职场当中,文科生升迁更快,文科生领导理科生的。现象很明显,从硬实力来说,很多理科专业基础扎实、单项技能都不错,但在务虚能力方面,的确与文科生相差甚远,甚至难以望其项背。
本文提到的“务虚”能力,并非完全是个贬义词,这是人的另一种能力。与相对严谨的理科生相比,文科生出身的人,在务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更有理能力的发展。
下面漫画表现了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对比。在务虚方面,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就是:本为60分、看似85分、胜过70分。对于人的这种所能力来说,打分的意义是:
60分代表及格;70分代表能力尚可,可在工作中发挥;85分代表优秀。通过较强的务虚能力,很多人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他原本只有及格(60分)的能力,却将其演绎成看似优秀(85分),由此,一些能力尚可(70分)的人则受其领导。虽然从能力层面来看,属于外行领导内行,但模式的运作也还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将60分的能力拔高到85分,这是一个极限,也是有利于工作的极限:如果一个某项能力都不到60分,处于不及格的状态,那他(她)根本不算入行,没有资格务虚成去领导别人;
如果一个某项能力仅有70分左右,他(她)不应该拔高到95分以上,因为95分以上是专家,外行充当专家,这就是不合适的。
下面的图片其实很有代表性。左面的可以理解成文科生、右面的可以理解成理科生,它们花费了同样多的力气(砖头数),理科生做得更加严谨,但成果反而不如文科生。
文科生和理科生的脑回路区别
在文理生“脑回路”的差别当中,文科生天然有着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的爱好,这些领域表中宇想象力,也有着天然的务虚基因。
在务虚能力方面,文科生和理科生存在着天然的差别,这种差别可能来自于二者脑回路的差别,也是思维方式的差别。
下面又是文科生与理科生各种方面的漫画,比如第一张漫画里面,蓝色代表逻辑思维、红色代表文学艺术细胞。
理科生的优势在与严谨,做同一件事情,立秋实事求是,60分的情况夸张成65分已经比较认为比较夸张,万万不敢提升到优秀的水平。
文科生则天然有着务虚能力,善于通过“浪漫主义“的情节将自身的情况描述得很美好,这样可以有了一种领导力。
艺术和务虚的关系
本段要表达的为:往往喜欢玩艺术的人,务虚的能力比较强。
在社会实践中,往往有艺术感、喜欢美学的人比较善于务虚,这并不是说他们不能脚踏实地的做事,反而这是应当让一些不善于务虚的人感到羞愧、望尘莫及的能力。
下面漫画也是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对比漫画。
艺术类领域可以将文科生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而很多理科生却对于从事艺术畏手畏脚。“务虚”这种张扬特性、浮夸的想象力正是理科基因者天然欠缺的,也是他们在与文科基因者竞争的过程中,处于劣势的一个方面。
笔者认识一个理科学霸,她也曾经弹琴、唱歌,水平大概可能60-70分的水平,比一般的人略强。如果是同样水平的文科生,就很容易坚持下去,并且稳固的提高,但对于理科女来说,却是从入门到放弃。
对于音乐这种艺术门类,纯理科基因者即便有与文科生共同的起点,他(她)们有着天然的障碍:第一,他们不接受自己的60分,而不能对务虚地自己说“我其实已经很优秀”;第二,他们很容易放弃。
综上所述,务虚其实是人的一项能力,当人将一件事情做成60分、70分的时候,他有资格将其拔高成“看似更高“。拔高能力往往是理科生却欠缺的,这也是在很多的行业中,出现文科生领导理科生,外行领导内行的原因。
文科基因者这种将“60分能力看似85分”的能力,不仅仅是自身竞争力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管理的一般法是科学,细节就是艺术
管理一半是科学,另一半是艺术。不少人可能有体会:谈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事: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的管理学理论、管理的一般法则,而是由一个个管理细节突显出来的鲜活的事例。
众所周知,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书尔奇是企业管理界的大师,被誉为“世界经理人的经理人”。
那年,在得知他正着手写一本商业管理著作时,书名尚未确定,即被时代华纳下属的“时代华纳贸易出版公司”以710万美元的天价买下了该书在北美的发行权。几乎可以断定,多数读了这本书以及了解这位传奇式英雄的人,认为他在管理学基础理论上并无惊人之语。
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作为GE公司总裁在长达20年的管理实践中所体现的一些管理细节,包括:手写“便条”并亲自封好后给基层经理人甚至普通员工;能叫出1000多名通用电气管理人员的名字;亲自接见所有申请担任通用电气500个高级职位的人员等。在世界最令人铁佩的大公司中,很少有哪家公司的老板能做到这样。正是这些一个又一个的细节,造就了这位管理大师的管理艺术。
商业零售巨头沃尔玛之所以在强手如林的商场独树一帜,也是得益于其细节的管理。早年的山姆·沃尔顿在录用经理时,经常会要求经理携妻子一起来公司见面,而他的妻子海伦也会在场,因为沃尔顿认为“一个人对妻子的选择可以体现出他的性格特征”。
沃尔玛的员工还被训练当顾客问他们某种商品在哪里时,不能仅指出该种商品所在的部门位置,而应该亲自带顾客去找到这种商品。
沃尔玛之所以把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员工的培训,就是为了“留住每一名前来购物的顾客”。其实这些细节的执行都不需要太多额外的资本付出,相比较而言,国内的零售商更喜欢动辄讨论资本运作、跑马圈地等等,其实他们对细节都不追求完美,没有抓住零售的本质问题。细节管理不仅仅是针对员工和店铺,同时也包括公司的高层主管。
即使现在,沃尔玛的管理人员出差在外,依然必须两人同住一间客房,而每天差伙食费的标准经过改革后,才终于能超过15美元。2002年,沃尔玛CEO李斯格特和众多供应商在拉斯维加斯开会时,听到供应商抱怨说“和沃尔玛做生意实在挣不到钱",斯格特回答说:“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能挣到钱,但是我发现你们都住在
BELLAGIO (拉斯维加斯最新最豪华的酒店之一),而我是住在我的表姐家中。”
正是这些所谓的细节管理,才造就了今天沃尔玛在世界零售业的霸主地位。
以上只是“细节管理”的几个例子。如果说管理的一般法则是科学,那么管理中的细节就是艺术。细节与艺术的关系早已不是什么新话题。
还在1941年,著名文艺批评家兰色姆就提出,使文学成为文学的东西不在于文学作品的框架结构、中心逻辑,而在于作品的细节描写。只有细节才属于艺术,也只有细节的表现力最强,相比之下,作为作品中心逻辑的框架结构反倒是非艺术的。
联系到企业管理,细节的宝贵价值更在于,它是创造性的,独一无二的,无法重复的。按兰色姆的说法,细节描写不要说重复,连“转述”都不行,能够转述的只能是逻辑的东西,理论的东西。的确,企业管理具有个案性,一些具体做法可以借鉴,却很难复制。韦尔奇的“便条管理”,据说收到便条的通用公司员工“兴奋和激动不已,似乎胜过增加工资”。
可你要是觉得不错,也照葫芦画飘,龙飞风舞地给下属写起便条来,后果却殊难预料。中国建筑工程公司一位领导谈及此事时说,我们是一个领导集团,谁去挑头写信呢?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问题,我们给谁写信呢?如果下边的官员是个女的,这不又出问题了?
其实,管理没有经典,正是因为不了解西方管理,所以才会盲目崇拜它,当深入了解了之后,就发现西方那些成熟的管理经验,能够给予一个公司管理上的指导只是第一步,其余的,必须对照企业的情况来探索。以戴尔为例,直销、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是其制胜的法宝,但它却难以复制,戴尔管理模式难以复制的根源也是在于它充满智慧性的细节管理上。
比如公司内部的每条记录都包括四项以上的数字,这些数字使戴尔的成本降得不能再降;再如戴尔公司在每个媒体上所刊登的电话都不同,目的在于要从电话打入量上,来检验媒体的传播率,从而选择那些最有效的媒体进行持续广告刊登。这些充满创造性的“精细化管理”,是戴尔能够在极短时间内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成长为商界巨擊的主要原因。
美国学者戴维·科利斯在《创建公司优势》一文中称,任何一种战略,即使其成就再辉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公司产生实效。那是因为每个公司都有基本不同的资源类型,都有不同的起点,都在不同的背景下运作。因此,并不存在一种能适用于所有跨行业公司的最佳解决方法,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家针对具体环境处理问题的原创性和想象力。
而原创性、想象力无疑是这个时代最稀缺、最宝贵的东西,它体现着一个人的经历、知识和整个人格。从这个层次上来看,企业家是不可能成批生产的,成功的企业家可以不是管理方面的理论家,但却必须是管理方面的艺术家,企业处理细节的能力和创造力其实就是企业管理能力的体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