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2019-11-17 05:40:40)
如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时常听到很多刚进入职场的同学问,我要怎么才能让自己在职场中快速晋升呢?是不是那些咋职场中快速晋升的达人都不是一般人啊。然后就听到有很多人讲的各种小例子让人听得神乎其神的,难道真的那么神奇吗?是那些在职场中快速崛起的达人,拥有最秘密的武器就是:善于找到他人的优势策略,把隐形的知识转化成显性思维模型。接下来我将会通过列举两个将隐形知识转化成显性思维模型的例子、什么是隐形的知识、什么是显性思维模型,以及如何将隐形的知识转化成为显性知识的思维的方法给大家做个阐述。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养成这种习惯,在职场中平步青云。

1、将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事例

1 傅盛:在公司做会议纪要对他的快速成长帮助很大。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屑于去做会议纪要这些小事儿,甚至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我们来看看年轻时的傅盛是如何做这种小事儿的。

       猎豹创始人傅盛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公司做会议纪要对他的快速成长帮助很大。

       当年,傅盛在周鸿祎的3721公司工作时,第一次跟着周鸿祎开会就被安排去做会议纪要。那天,周总讲了两个多小时。我们知道周鸿祎是个思维很活跃的人,讲了两个小时,能够正常地做记录并整理出来,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儿啦。看看傅盛是怎么操作的。

       当天傅盛整理会议纪要忙到凌晨两三点钟。花费那么长时间不仅仅是因为会议的内容难整理而是他对周总的会议内容进行了深度思考。整理一段会议纪要之后就思考:周总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他为什么又从这个话题跳转到新话题,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在这种反复推敲和打磨的过程中,傅盛逐步梳理出了周鸿祎没有直接说出来的逻辑。

       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傅盛又把会议纪要的内容要点,提纲挈领地整理出来,在关键地方标黑,在要点底下又列出次级要点,这就让人在看会议纪要时一目了然。做完了这些还不够,他又把会议纪要提炼成一份邮件正文摘要,这样别人收到会议纪要邮件时,不用下载附件也可以知道这个会议讲了什么。

       周鸿祎看到傅盛做的会议纪要后,十分赞赏,当即就安排以后的会议纪要让傅盛承包。几年后,奇虎内部有人认为,在公司里能和周鸿祎进行思维对话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傅盛。

       这次做会议纪要的经历让傅盛记忆深刻,后来他总结道:写会议纪要这件事不仅是为上级服务,而且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整理、提炼、反思、深入思考别人思考和决策的方式。

 张五常先生的大师成长之路

       张五常曾在《思考的方法》一文中,讲述他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

       在大学念书时,我从不缺课的习惯就是为了学老师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试都考过了,我就转作旁听生。有一次,杰克·赫舒拉发在课后来问我:‘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讲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我回答说:‘你的经济学知识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张五常先生一门课要旁听六次,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可是张五常知道,对于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具体的方法和结论,而是思考问题的过程,掌握别人的思维模型。能够通过做笔记学习整理优秀同事和前辈的隐性知识,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型,正是特别高效的学习方法。”

2、隐性知识和显性思维模型

       这两个词呢,其实么有什么特别更不是故意创造个新名词故弄玄虚,主要是为了大家比较好的理解。

       隐性知识:就是外在事物背后的东西,比如你去看一本书,书里讲了很多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知识点,那这些都是显性知识,我们直接可以看得到,拿来就可以用的。这也是很多人学习的方法,但是如果你仅仅是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或做事儿风格其实很难在团队中脱颖而出的,因为大家都一样嘛。职场晋升凭什么要选你呢?

       思考问题时,你想到的大家都能想到,你知道的大家都知道,你的价值就很难凸显出来。那这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深层次的隐形 知识了。

       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傅盛把会议纪要做好,还去思考整理周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为什么会在事情A上面突然想到事情B,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然后用简洁的图标,会议介绍进行高精度的提取,然后成为大家一目了然的会议纪要。

       张五常先生的例子也是如此,老师讲的内容自己都听过了,具体的知识都学会了,但是为什么还要去听那么多次呢?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思考问题总是比他人更深入,思考老师讲课的背后逻辑。当我们明白老师讲课时的背后逻辑,是不是会对整个课程有个全方位的掌控呢?

       比如我现在看书其实也会常常用到这个逻辑,一本书我们不能仅仅去学习作者写了什么内容。因为内容本身在我们大脑里的记忆其实是很短暂的,我们想要将知识长时间的存在记忆里就需要将书籍中的隐性知识抽取出来。

       先去翻看这本书,查看目录,针对性的打勾,然后一章节一章节的去看,看完本章节之后合上课本在白纸上快速的回忆本章节的重点,做点儿笔记就更好啦。每个章节都阅读完了之后,合上课本,通过对每章节总结出来的内容,进行整本书的回顾。去思考作者写这本书的逻辑和架构,是不是符合逻辑,是不是很合理。就目前很多世面上的畅销书,如果你用这个方法去判断的话,你会看到很少有符合逻辑的。都是几个大的主题,然后大主题里抽取几个小分支,或者自己的写的文章,拼凑几篇就形成一章节,看上去很合理,但从整本书的架构去梳理,基本没什么逻辑性。

       显性思维模型:就是将隐藏的知识抽取整理成让我们可直接观察到的内容。就比如我上面说到的看书方法,如果你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个方法,那通过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原来看书不仅要看书里写的内容,还需要将作者写书时的架构和逻辑性抽取出来,其实这就是显性思维。

3、运用显性思维将隐性知识抽取出来

       这里呢我们将用高效读书来做一个简单的说明,方法都是一样的,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读书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是我们快速吸收一本书中的精华内容。这里主要分四步,但想要通过这四步的操作我们需要多次重复第三步和第四步,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操作步骤。

        1 明确目的

       要读一本书,至少要给自己一个理由吧,要嘛读取书中的具体知识,要嘛就是学习书本要表达的具体思想。所以带着目的去阅读,让我们能够更加高效的去把控书籍的内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你在读一本书之前,可以先去设想下,这本书到底会给我带来什么。想象下书籍中的内容以及排版,它的结构。甚至你看每一篇文章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思考方式。

       2 勾勒框架

       确定好了读书目的,并做了进一步思考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浏览书籍的目录、序言、还可以看看作者的介绍。这一步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对本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尤其是序言,这基本就是整本书的一个核心思想。利用这些信息,结合自己的目的开始勾勒本书的一个框架。这种操作就像是我们去密室中寻宝一样,我们只有对呀它有了个大致的了解,在后续的过程中才会更加便捷。

       3 全本扫读

       做好了读书的框架,我们就可以快速进行全书的阅读,这种阅读使我们的目的跟书本中的内容做个结合对比。看看到底是不是自己预期的一样,哪些知识是对我们生疏的,哪些内容是我们已经知道的,还有哪些是重点内容,对我们解决问题有指导性帮助的。

       第一遍的阅读我们不必纠结在具体的问题上,但可以把重点画出来。通篇阅读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对整本书的具体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也是为第四步的重点精读作准备。

       4 重点精读

       这一步操作就是来提取书籍中对我们有用的精华部分,将阅读的内容转为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记住,这个步骤只阅读与目的相关并且自己不熟悉的内容,而且要按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框架来记笔记。

多重阅读

       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一本书囊括了作者的思想精华,如果我们仅仅是通过一遍的扫读和精读,它或许可以解决我们实际的问题,但是对于我们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打造我们的显性思维模型的帮助不是很大。所以我们就需要进行多重阅读,通过多重阅读来抽取作者写本书的逻辑和结构,最好用笔记的形式或者用思维导图做一个呈现。

        这个就是将书本中的隐形知识抽取成显性知识的过程,这种思维就称之为显性思维模型。

       达到什么效果才算可以呢,就是将做好的导图或者笔记直接给一个没有看过本书的人去看,他都能很快的抓住书中的重点。要达到我们上文提到的傅盛做会议纪要的效果,一目了然,即便是没有参加过会议的人通过看会议纪要也能很快抓住会议的重点。

4、说到最后

本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给我们讲述,什么是隐形知识,以及在工作,学习中如何利用显性思维模型将隐形知识抽取出来。好,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具体的方法:

1、明确目的:这个步骤是在阅读开始前就要完成的,核心目的是建立主动阅读的意识,因为任何一本高质量图书的信息量都是很大的,而且都可以有多个角度的解读。

2、勾勒架构:这个步骤是在浏览完封面、书腰、前言、目录后开始做的,目的是理出阅读的主要脉络,这样既能形成整体概念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又不会迷失在段落的细节中。

3、全书扫读:这个步骤的目的是进一步理清脉络,形成初步理解,并抓住重点内容。关键是要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内容要跳过;熟悉的内容要快速浏览;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大致看一遍。

4、重点精度:这个步骤的目的是将阅读的内容转为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并精准的吸收那些可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内容。

5、多重阅读:这一步其实是利用显性思维将隐形知识抽取出来的一个过程。

       本文也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隐形思维,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思维将隐形知识显性化进行了一个说明。其实不论是我们听网课,上班工作,阅读学习,都可以通过运用这种思维去掌握更深层次的内容。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思维模式,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这种思维模式。看十遍不如自己操作一遍,大家也可以通过读书来锻炼自己的这种思维模型。希望对你有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