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自西向东蜿蜒曲折奔向渤海,千百万年来为沿岸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而黄河巨大而又独特的“几”字形,在世界上千千万万河流中独树一帜,不禁让人赞叹黄河的雄壮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荀子在《劝学》中讲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为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河流的形成与水源环境、地势落差密切相关,比如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水以及地下水等等都是河流形成的重要原因,只要满足一定的落差条件就会形成河流,而地形条件则是造成河流弯曲的根本原因,这是世界上一切天然河流形成的普遍规律。
我们都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黄河自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一路奔腾而下,先后先后流经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由于黄河中上游特别是甘肃省会兰州以上河段地势起伏较大,且支流众多,汇聚了黄河总水量的60%以上,因此河水的侵蚀作用较强,而黄河下游由于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河水的侵蚀作用较弱,河道一般比较平直、宽阔。
由于黄河上游河道海拔较高,并且落差较大,在河道水流漫长的侵蚀作用下,一些地质结构较松软的区域逐渐被“掏空”,于是黄河河道也随之不断被加深、加宽和加长,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黄河。
仔细观察黄河上形成的几个“弯曲”十分有趣:
第一大弯曲: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即甘肃的甘南。受秦岭和横断山的控制转了310度,由原来的“从西向东”流,转向“从东向西北流”,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湾”;
第二大弯曲:发生在青海的海东,从西向东北大弯曲慢转,从祁连山与六盘山的“壑口”流出,形成黄河的第二湾。
第三大弯曲:发生在河套地区,受阴山的北面阻拦,黄河90度转向,从西向东流;
第四大弯曲:发生在晋陕蒙交界,受吕梁山的东部拦挡,黄河掉头从北向南深切黄土高原,形成著名的晋陕黄河大峡谷。
第五大弯曲:发生在陕西潼关,受秦岭山的南部拦挡黄河掉头向东,冲向华北平原,经河南、山东注入渤海。
其实,黄河自青藏高原流经兰州后,受秦岭、六盘山、黄土高原等山地地形的阻挡,向东北方改道并切穿六盘山与贺兰山之间的峡谷地带,沿着贺兰山、阴山山脉、吕梁山形成一个“几”字形河道,相当于“绕行”了一千多公里。
经过这五个大的“弯曲”,黄河呈现一个大的“几”字形,巧妙的绕过的陕西,既让陕西获得黄河之利,可方便利用黄河水资源,又避免承受黄河之害,陕西很少受黄河水灾,陕北黄土高原的泥沙形多注入黄河,成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
黄河巨大的“几”字形绕过陕西,也形成了一些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现象:比如,每年初春季节的黄河凌汛,千里黄河一壶的黄河壶口瀑布,晋陕大峡谷,并形成了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等有名的灌溉农业区,是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