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2018年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

(2019-03-15 21:18:43)

2017-2018年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 

一、2017年与2018年上半年我国出境旅游市场总体状况

(一)出境旅游市场规模与消费持续扩大

2017年我国出境旅游市场保持增长势头,全年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31亿人次,相比2016年增长6.9%,市场规模总量创历史新高。根据调整后的数据,2015年我国出境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2016年达到1098亿美元,2017年为1152.9亿美元。尽管出境旅游花费保持增长,但增速减缓。2018年上半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713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的6203万人次增长15.0%。携程出境游产品的预订数据统计,从在线平台和线下门店报名情况看,上半年国内居民出境旅游消费意愿旺盛,出境游客来自国内200多个出发城市,到达全球130多个国家、1500多个目的地城市。

(二)近程目的地仍占主体

2017年我国出境旅游目的地依然以近程目的地为主。港澳台是最主要的目的地,其他亚洲目的地地位重要。2017年,中国内地出境旅游目的地前十三位依次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泰国、日本、越南、韩国、美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澳大利亚。除美国与澳大利亚外,均为周边国家与地区。亚洲继续在洲际目的地上占据首位,所占比例为89%。亚洲之后依次为欧洲(4.0%)、美洲(2.8%)、其他地区(1.9%)大洋洲(1.4%)和非洲(0.5%)。综合目的地国家数据以及携程旅行网在线预订数据,2018年上半年,接待中国游客最主要的目的地国家为:泰国、日本、越南、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柬埔寨、菲律宾、澳大利亚、法国、阿联酋、土耳其、意大利、马尔代夫、德国、斯里兰卡和英国。俄罗斯的排名上升明显,土耳其第一次位列前15名。

(三)出国游的比例逐渐提升

2017年,出国游客占出境游客总数的33.3%,赴港澳台游客占66.7%,分别较2016年的31.1%与68.9%提升与下降2.2个百分点。出国游比例的提升显示出中国游客的脚步渐行渐远。

(四)出行时间仍然较为集中

从出境旅游人数的月度数据来看,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和7、8月份。根据携程旅行网数据,2018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的主要目的地为泰国(23%)、日本(13%)、港澳台地区(11%)、新加坡(10%)、越南(7%)、欧洲地区(6%)、马来西亚(5%)、澳大利亚与新西兰(4%)、美国(3%)、韩国(2%),其他地区占据16%。

(五)部分目的地游客规模增长迅速

从2018上半年与春节的情况来看,部分目的地对我国游客的吸引力显著提升。根据携程旅行网报名人次数据,塞尔维亚、老挝、比利时、越南、瑞典、土耳其、俄罗斯、缅甸、柬埔寨、芬兰等目的地的中国客源增长最为明显。同样根据携程旅行网的数据,2018年春节期间,报名人次增长最快的国家与地区为南极(110%)、波兰(95%)、比利时(72%)、阿根廷(61%)、冰岛(59%)、巴西(54%)、瑞典(50%)、约旦(47%)、葡萄牙(44%)。

(六)二三线城市出游需求不断提升

根据携程出境游产品数据,2018年上半年出境旅游需求最为旺盛的城市为长春、温州、北京、大连、沈阳、上海、哈尔滨、厦门、青岛、苏州、石家庄、太原、福州、深圳、广州、杭州、昆明、宁波、南京、天津。可以发现,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外,大连、厦门、青岛、福州、杭州、宁波、天津等城市位于消费能力较强的东部沿海地区。值得关注的是东北地区的长春、沈阳、哈尔滨,以及位于中西部地区的太原、昆明等城市的出境消费能力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的出境旅游需求,正在以城市群为节点,显现出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东中西部地区均衡化发展的特征。

(七)客源以年青群体为主

中国旅游研究院2017年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沈阳、西安、成都、杭州、深圳和哈尔滨10个城市开展的问卷调查表明:出境游客的性别比例差距较大,女性市场远大于男性市场,差距比2016年有所上升;中青年出境游客居多,25-44岁年龄段人数所占比例高达66.2%;大学本科和大学专科学历的出境游客人数比例最高,合计约67.1%,与2016年学历分布类似;来自批发和零售行业的出境游客所占比例最高,为12%;个人月收入在3001-8000元的比例最高,为61.4%,比2016年分布更加集中。

(八)中国客源对于目的地的作用正在彰显

中国已经成为泰国、日本、韩国、越南、柬埔寨、俄罗斯、马尔代夫、印尼、朝鲜、南非等10个国家的第一大入境旅游客源地,中国游客在这些国家国际游客中的占比最高达30%。中国也是美国、阿联酋、英国、新西兰、菲律宾、斯里兰卡、加拿大等国家的重要客源国。2017年,中国还成为赴南极旅游的第二大客源国。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客源地维度——经济发展对出境旅游的推动作用明显

除签证便利度等因素的影响外,客源地的国民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人均GDP达到上万美元标志着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7年,有10个省市的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其中北京、上海和天津的人均GDP居全国前三位。由于各地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人均GDP并不直接等同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所以部分地区人均GDP较高,但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2017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从地方层面看,2017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山东和内蒙古;同时2017年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前十名分别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内蒙古和重庆。对比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可以发现,总体上呈现“挣得多花得也多”的趋势。2018年3月,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旅游集团联合发布《2017 年中国出境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出境旅游出发城市排名前十的分别是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汉、天津和西安。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团队出境游人次数排序的前十名分别是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山东、湖北、重庆、福建、湖南、辽宁。将人均GDP、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与自助出境游城市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比中,十大自助出境游热门出发地有7个城市都隶属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前十位的省市。在热门出发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比中,十大热门出发地有7个城市都隶属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前十位的省市。在热门出发地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对比中,十大热门出发地有7个城市都来自于人均消费支出前十的省市。可见总体的特点还是收入越高的地方支出越高,在出境游方面的支出也越高。不过也有例外,辽宁、山东和内蒙古虽然都属于收入或支出的全国前十,但并不是热门的出境游城市所在地。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体育、健康、旅游等服务消费势头强劲,全国居民人均旅馆住宿支出增长37.8%,交通费支出增长22.8%。居民收入的平稳增长以及消费能力的逐渐提高,推涨了出境旅游的意愿。

(二)目的地维度——签证便利化激发了更多出游意愿

中国外交部网站显示,截至2018年1月,有175个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已正式开展组团业务的中国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地区)占到了与我国建交国家的72%。签证环境的日益优化说明境外目的地正逐渐重视保障中国游客的公正、公平待遇。根据外交部网站的信息,截至2017年10月28日,中国与134个国家(地区)签订了互免签证的协议。在这134个国家(地区)中,免签证12个国家(比2016年增加了3个);单方面允许中国公民免签入境国家或地区增加至15 个;单方面允许中国公民办理落地签证国家和地区39个(比2016年增加了2个)。塞尔维亚作为第一个对中国游客免签的中东欧国家,2018年1-7月底,共接待了5万人次的中国游客。携程旅行网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报名前往塞尔维亚旅游的游客同比增长了350%。

(三)客源地与目的地交互维度——“一带一路”框架下国际交通网络发展激发了更多出游意愿

近年来,“一带一路”城市旅游合作论坛、中国国际交易会等活动的成功举办密切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旅游企业加强境外直采、旅游投资布局,丰富了出境游产品。国家相关部门也在加强旅游执法,规范旅游市场经营,更好地保障游客权益。这些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出境游需求。新增航班航线也扩展了出境旅游延伸空间。2017年国际航线吞吐量为1117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2%。2017年国内机场直飞国际/地区航线1251条,新开国际/地区直飞航线255条。从增长速度来看,国际航班增长率明显高于国内航班,近年国际航线客运的增长多来源于我国旺盛的出境客流。国内和国外的航空公司都纷纷推出了新的航班和航线,跨境交通网络不断优化。

三、2018年下半年与2019年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一)全球经济回升但仍存在不确定性,旅游业特别是中国市场将进一步得到重视

全球经济回升已变得更为广泛、更为强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8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称:“发达经济体今年和明年将继续以超过潜在增长率的速度扩张,随后经济增长将减速,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将加快,随后趋于稳定。在依然有利的金融环境下,预计2018年和2019年的全球增长率将升至3.9%”。但这种有利的增长势头最终会放缓,许多国家将面临具有挑战性的中期前景。根据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WTTC)《2018旅行与旅游全球经济影响报告》,2017 年旅游业增加值相当于全球GDP的10.4%,提供了3.13亿份工作岗位,占全球工作岗位的9.9%。旅游行业预计将保持蓬勃的发展态势,产业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各国会在面临经济风险情况下加大对旅游市场的投入,通过旅游发展带动经济复苏。

作为世界第一大客源市场,中国对全球旅游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世界旅游组织2018年1月发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显示,2017年中国出境旅游再次强劲增长,继续引领全球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世界旅游旅行联合会发布的《2018旅行与旅游全球经济影响报告》提出,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超越美国、英国和德国,成为长途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报告还指出,未来十年,6000多万中国家庭的年收入将超过35000美元,出境游成为可负担的消费之选。预计到2023年,中国旅客平均每次出境游的开销将增长近75%,其中超过85%的旅游会选择全球各大主要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由此可以预测未来各国和地区针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会进一步加大,包括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地面和港口)、改善中文环境、降低签证门槛、加强领事保护等措施吸引中国游客。

(二)中国内部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更多中国游客会将出境旅游作为美好生活的有机组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将为出境旅游提供良好的支撑。根据李克强总理的《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国际航线的开通将使得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更为便利。根据民航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17年,国际航线旅客量达到5544.2万人次,增长7.4%;港澳台航线的旅客量达到1027万人次,增长4.3%;合计乘坐飞机的出境旅游总人次达到6571.2万。从旅客周转量看,国际航线同比增长14.6%,高出国内航线1.4个百分点。近五年来,我国国际航线由381条增至784条,国际定期航班通航国家由52个增至61个,通航城市由121个增至167个;国际航空旅客运输量年均增长18.8%。截至2017年底,已有122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订双边航空运输协定,比2016年底增加2个(巴拿马、斯洛文尼亚)。

国内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为客源市场从一线城市向二三四线城市延伸进一步提供条件。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5年间,中国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9000多公里增加到2万5千公里,占世界三分之二;高速公路里程从9.6万公里增加到13.6万公里。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携程旅游集团共同发布的《2017出境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排名前20位的出境旅游出发城市,除北上广深之外,还包括16个出境游“新一线”城市。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的榜首,于2017年超越深圳位居出境游人数第三位。西安和长沙出境游人数上升迅速,排名靠前。

国际合作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与优化。《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深化沿线大通关合作,加大西部、内陆和沿边开放力度。旅游领域正在形成边境与重点国家/地区的国际合作格局。2018年4月国务院同意设立内蒙古满洲里、广西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有利于以沿边重点地区为重点扩大改革开放与国际合作。2018年将要开展的中国-加拿大旅游年、中国-欧盟旅游年,将会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与地区旅游合作体制机制的常态化以及市场认知程度的扩大。

(三)旅游需求更趋多样化,目的地成为本地居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

从旅游人群来看,中青年人群依然将是出境游的主要消费力量,与其财富、体力相匹配。更多的80、90、00后游客将加入出境游的队伍。从旅游计划的时间来看,受惠于签证环境的不断优化,出境旅游的计划周期正在不断缩短。从旅游内容来看,中国游客对于体验当地人生活方式的需求逐渐增长。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携程旅游集团共同发布的《2017出境旅游大数据报告》中,根据相关网络搜索,美食、自然探索、户外运动、避寒避暑、城市休闲、深度体验、疗休养等当地化的旅游体验内容最为中国游客所青睐。从旅游方式来看,自由行的旅游需求趋于增长,即便是团队游客,对目的地弹性时间安排的要求也正在加强。

(四)技术创新扩大旅游供给,为游客体验当地生活创造更好条件

共享经济从微观层面自下而上推动着旅游供给侧的变革,不断创新旅游设施和服务供应形式与规模,为扩展游客体验当地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创造了条件。国外的EatWith等餐饮共享方式能够让游客体验当地的家常美食与特色厨艺,还将美食、社交、文化等多种元素融入其中,构造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相对传统住宿业,airbnb等住宿共享企业可以为游客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更加多元化的选择、更具特色的住宿产品以及更生动的地域文化体验,丰富了旅游住宿的供给范围和供给形式。Uber等平台以及共享单车走出国门,不仅能够合理利用闲置的交通设施资源,还为游客深入目的地文化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接口。多个境外用车平台整合了海外华人、留学生以及会中文的外国人等当地人服务资源,为中国出境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导游和用车等服务,增加其对目的地风土人情的深度体验。

 

移动互联网、无线客户终端设备,特别是以语音交互技术为核心的手持翻译设备的不断完善,使出境游客更容易地突破信息不对称的窘境,更加快捷、便利地获知相关旅游信息。各类支付方式延伸到境外,特别是覆盖餐饮、超市、百货、便利店、免税店、主题乐园、海外机场、退税等所有中国游客的消费场景,将进一步提升消费水平、扩展消费内容(EN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