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为什么一定要发论文?
刘洪光
随着国家出台“破四唯”、“破五唯”政策,发论文无用、做科研不必发论文的声音甚嚣尘上;在省级偏应用型研究单位,该情况甚是严重。叫嚣此观点的科研人员,好似拿到了皇帝的特赦令,认为做科研不发论文是中央精神、天经地义,在公众面前更加理直气壮。当然,此类人大多做不出好研究、发不出好文章、或者懒惰不想写文章。这引发了我的思考,难道做科研真的不需要发论文吗?
首先,我们应该追问,发论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发论文是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一个必要环节。试想,你开展一个试验,拿到结果,通过整理分析,形成一个成果,你这个试验做得到底怎么样?哪里需要完善?下一步朝哪个方向攻关?我们往往需要他人、特别是同领域的学者予以指正。
你写一篇论文,编辑通常都会邀请相关专家进行peer
review(这些通常是义务的,是一个科学家对学科群的无私贡献),专家会针对性提出研究的亮点或者短板,供你参考。想想,我们课题开展初期、或者申请基金时,用不菲的咨询费邀请专家过来指导;现在,投论文让全球学者帮你免费指正,这是多么划算的一件事!当然,我也见过没发好论文的项目,甚至缺乏统计分析,在验收时竟然也能结题,令人咋舌。因此,发论文是不断提高自我研究水平、明确研究方向的一个途径。
其次,发论文是为了科研的传承。回忆一下你的科研之路,哪个不是从阅读经典论文开始的?哪个大牛没有几篇代表性论著?哪个诺奖背后没有高水平论文的支撑?经典研究还会被编入教材,培养一代代科技人才。因此,论文是科研的积淀、是知识的传承,是你站在巨人肩膀上继续探索的基石。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论文是薪火相传的火种,是连接一门学科过去和将来的线索。
最后,论文发表是倒逼科研水平提升的动力。读博时,聆听一位国外学者的学术报告,他说常有人问他“How to publish top
papers?”,他回答“Do top
research”,我深以为然。我们做学生投稿时,常会发现,有人试验做得漂亮,但是语言不好,结果打动了编辑,编辑都会耐心让你修改语言,最终论文会接收;有人语言很好,但是试验缺少创新性,文章写得天花乱坠,也很难接收。因此,研究本身的魅力是根本,瑕不掩瑜,是高水平论文的根源。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去做高水平研究,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激励机制。
诚然,如施一公所言,科研人员群体,包含社会众生相,有人为求知理想而拼搏,有人为物质丰盈而奋斗。我们的国家需要多一点能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科学家,既然选择了地平线,便只顾风雨兼程,人生中的选择不言自明。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种种问题,这体现的是我国科研体制的不完善,正因如此,国家才会推出“破唯”政策,不破不立,“破”重要,“立”更重要。但愿,我国能早日实现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科研环境。
SCI论文的讨论部分是整个文章的精华部分,也是论文写作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在SCI论文的讨论中作者需要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思考、阐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深度和广度方面提高对研究结果的进一步认识。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吸收研究结果,有助于科研成果的交流和传播。本次课程张教授介绍了讨论的作用、讨论的写法和其中的误区规避,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讨论撰写的要点。
讨论的写作要素:
1. 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根据这些结果,得出的结论或推论,并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而不要过多重复方法和结果的内容。
2. 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和解释,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与问题。以SCI论文的研究目的为出发点,突出重点,紧扣论题。这往往对读者的思路也会有所启发。
3. 最后,总结说明本文创新点和本研究的结果,这里面允许存疑和不肯定,但应该杜绝无根据的推演和盲目性结论。
总之,讨论撰写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层次有序,条理清晰。
讨论的所有内容需要围绕研究结果展开,按照一定层次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主次分明,不要在次要问题上大费笔墨。
讨论的论据逻辑性要强,要有说服力。
除了应用本研究的结果来支持论据外,还可以从实验设计和理论原理出发说明,同时辅以已报道的研究成果或分析方法来进行阐述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得出结论,突出创新性。
观点或结论的表述要清楚、准确。一定要注意始终保持和结果的一致性,即结果和讨论一一对应,前呼后应,相互衬托。同时还要在表述中突出本研究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SCI讨论部分是在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对整个文章研究成果的提炼和升华,这一部分是整个论文的精髓,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信通过这次的学习,大家在今后的SCI论文写作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