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业对旅游从业者的要求
现代旅游业对旅游从业者的要求,
以及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国家旅游局预计,到2020年旅游业的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心态的日益成熟,我国旅游业已经出现了由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向更为高级的消费模式—以情景化、体验化为特征,融高品味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一体的“体验旅游”逐步过渡的趋势。
1984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中指出:“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游客不仅汲取游览地文化,同时也把所在国的文化带到游览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别日益缩小。”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可以说旅游具有文化性,这种文化性主要就应该从旅游从业者身上体现。所以旅游从业者需要具有相应的旅游专业人文素养。旅游发展到“体验旅游”阶段对旅游从业者的专业人文素养要求更高,但就目前的旅游业现状看,旅游从业者专业人文素质普遍不高,满足不了旅游业的发展要求,适应不了现代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体验旅游”的发展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与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区别有一点就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坚持与地方特点、地方文化相联系,坚持以“地方性知识”为指导。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及相关分院都已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课程设置上也都有所显现。作为立足苏北的宿迁经贸高职,也应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素养培养及课程设置上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要求。
一、现代旅游业对旅游从业者专业素养的要求
1、现代旅游业以“体验旅游”为主要发展趋势
美国两位著名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姆在《体验经济》中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已经步入‘体验经济’时代。所谓‘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旅游”是在体验经济规模不断膨胀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崭新旅游产品,其最大的特征是注重旅游者的体验效能,本质是“以人为本”,终极目标是快乐感、亲切感、自我价值。因此,“体验旅游”特别强调游客自身的积极参与和自身体验,使游客真正感受到旅游中的乐趣。华东师范大学旅游学系主任、教授庄志民说,从体验经济的视角来看都市旅游,可以发现,以观光为主流的旅游产品,似乎正逐渐让位于新、奇、特的感同身受的参与性体验。越来越多的游客感悟到,在游憩观光的时候,由表及里从“心眼”中领略到一点什么,比“肉眼”看到了什么更有意思。
随着旅游者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再也不能满足走马看花式的观光旅游,游客更加在意的是能否真实地感受旅游地的文化、历史、风俗等等,与“体验旅游”共同进行的是对自我人生的丰富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中国古代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只有“体验旅游”才能真正让旅游者对旅游地有深刻地了解,也才能真正满足现代旅游者的旅游需要。
2、旅游从业者发展现状
旅游业的主体是旅游者,整个旅游业都是围绕着游客服务的。相对于现代旅游者已经进入“体验旅游”时代,旅游从业者的发展出现了滞后现象,不能很好的满足旅游者的要求。这样现象在导游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导游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窗口,与旅游者接触最为密切,是旅行社、游客、景区的纽带。体验旅游阶段,随着旅游者对高品质旅游体验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导游的穿针引线来深刻了解、感受旅游区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脉络,从而加深对旅游地的印象,提高旅游体验层次。有学者提出,“一流的导游应该是博士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导游只能千篇一律的复述相同的导游词,真正能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的高素质导游极少。这些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游客感触不深,更别说获得某种终身难忘的体验,以至现在导游的社会声誉不佳,普遍印象是素质不高,工作雷同。导游作为旅游从业者中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存在的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旅游从业者的普遍现象。旅游业急需适应“体验旅游”发展趋势、具有专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3、旅游从业者需要具备的专业人文素养
什么叫人文素养?龙应台认为人文素养就是必须具备价值判断的能力,必须知道什么叫做价值,必须知道如何做出判断。那么,这种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从哪里来呢?龙应台认为,它来自人的文学、哲学和历史学的修养。
文学自古就与旅游分不开。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描写自然风光的语句。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以李白的唐代诗歌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情景交融的名句。古代的文人们寄情山水,通过对山水自然景观及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人文景观的描写,抒发思想、抱负和情趣。
同时,旅游文学作品也是重要的文化点缀,增添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并且对于景区的宣传、开发、设计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湖北黄冈县的赤鼻矶本与三国赤壁之战毫无关系,但自从苏轼在此写下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名声大震,甚至超过了原赤壁之战发生地浦析赤壁,被称为“文赤壁”。作为旅游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学素养,要了解景区所涉及的旅游文学作品,并具有文学鉴赏能力,这样才能引导旅游者对景区有更深入的理解、更深刻的体会,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体验景区的自然、人文内涵。
什么是哲学修养?哲学有什么功能?龙应台认为,每个人的人生处境就是一个迷宫,我们都身陷其中不知如何走出。哲学就是当人囿于迷宫找不到出路时昂首望天向满天星光发出的天问,屈原曾经发出过这样的天问,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经常发出这样的疑问。[4]简单点说,与旅游相关的哲学修养就是以何种心态、何种角度来感受自然与人文之韵味。例如宗教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种类型,导游要引领旅游者进入宗教信仰的氛围,这就需要导游不仅了解寺观的建筑、历史等知识,更要具备相应的宗教素养,这也是哲学素养的一种具体形式。感受泉水叮咚、山风拂面、花香袭人等等一切都需要有好的旅游心态和观赏角度,这些都需要旅游从业者在自身具备的前提下引领旅游者去体验、感悟。因此旅游从业者要具有相应的哲学修养。
历史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人类从无到有经历了几百万年,从文明产生到如今又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四大文明古国、玛雅文明、楼兰文化等等都是如今世界上重要的旅游资源。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历了原始、奴隶、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往往就是历史人物、历史建筑等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景观;自然景观往往也参杂了许多与历史相关的人文景观。
俗话说得好:“有山必有庙。”如果旅游工作者对历史没有必要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感受这些景区的内涵,那也就更不可能满足游客的体验要求了。
除了以上所说的文学、哲学、历史素养,作为一名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旅游从业者,还应该同时具备与地方性文化相关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相关文化素养。
针对现在旅游从业者的现状及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作为立足苏北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能紧贴行业发展脉搏,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专业人文素养、适应“体验旅游”要求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养培养及相关课程设置
1、从培养目标看高职与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区别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下发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现代旅游业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习惯,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礼仪风范、外语沟通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需技术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5]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强调学生应具有一线工作的技能,强调的是服务性。这一点高职与中职基本是一样的,但高职的突出优势应该是发展方向,也就是说,高职学生经过一线工作后会走向更高的岗位,不仅仅是服务性的一线工作,学生将来更想去做高级导游员、调度服务、线路设计与销售等工作。那么这些工作就不仅仅只需要简单的动手型技能,而是需要相应的文化素养、职业能力等。
就我们学校而言,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分为高职和中职两种,也应有所区别。我校中职侧重酒店方向,主要是培养酒店的一线服务性人员。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宿迁在2006年被评为“全国100座最具竞争力的旅游城市”,在今年更是举全市之力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再着眼于苏北,我们更不难发现连云港、淮安、盐城、徐州都是旅游大市,全国就更不用说了,2020年旅游业将成为支柱型产业。那么仅仅是适应酒店服务性工作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的。我校作为立足宿迁及苏北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适应市场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放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上。在学生质量上高职的学生明显好于中职的学生,这就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有更好的基础、更多的学习时间,我们可以在专业人文素养方面对他们加以提升,使他们成为适应宿迁乃至苏北旅游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2、专业人文素质培养及地方性课程设置
现在各高职学校都已经开始注重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的培养与相干课程的设置,主要从与旅游业密切的专业人文素养和与本地区相关的地方性文化两个方面来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相关课程的设置。
根据我校及苏北地区目前的情况,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养培养及课程设置也可以采用专业人文素养与地方性课程结合的方式。专业人文素养主要从文学、历史、哲学三个方面入手,包括与旅游业有关的语言、写作、艺术等方面的人文素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包括:历史、旅游文学、哲学、宗教文化、艺术鉴赏(音乐、建筑、书法、美术)、普通话、演讲与口才、旅游应用文等。
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养的同时,补充“地方性知识”指导下的苏北旅游文化,使学生在掌握普遍理论的同时,对地方旅游文化有深层次的领悟,以适应本地区旅游发展的需要,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地方性也不仅是在特定的地域意义上说的,它还涉及到在知识的生成与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情境,包括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由特定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和视域等。[6]“地方性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指导意义非常明显,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宿迁及苏北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以“地方性知识”为指导,开发具有地方特性、开放性、实践性的旅游管理专业地方课程,不仅有利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同时对宿迁乃至整个苏北地区的旅游市场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地方性知识”指导下的人文素养课程应该以地方饮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为主。对于地方性知识视角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地方性特点,扬州旅游学校、苏州旅游学校等一批在课改上走在前沿的高职院校都已经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使他们的毕业生能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适应以“体验旅游”为主要发展趋势的现代旅游,根据旅游从业者的现状,现代旅游业要求旅游从业者必须具备专业人文素养。许都学者都对这方面的问题加以了阐述,提出了相关的专业人文素养。这方面的发展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尤其是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的注意,他们已经做出了许多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作为新兴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也正在摸索前进,鉴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应首先认清中职与高职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借鉴苏南兄弟学校的经验,也可以从专业人文素养和地方性课程两方面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以适应市场需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