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国民旅游二元结构式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2、城乡居民旅游二元结构式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3、入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4、国民休假时间的“不平衡不充分”
5、旅游区域结构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6、旅游发展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不平衡不充分”
7、旅游综合竞争力要素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8、规模总量与国民人均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具有普世性,适用于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只不过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民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形式不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状态、水平也不同。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为“美好生活需要”而奋斗的历史,这种奋斗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容、方式也不同。看看中外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岩画,石器时代的贝壳、玉石、鱼骨制作的女性饰物,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的、无止境的发展。要具体研究对“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具体特点,才能找到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方向、途径与方式。
用十九大报告的这个论断观察我国的旅游业,可否作这样的表述:“我国的旅游业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旅游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民旅游二元结构式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根据《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国人口13.38亿,“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占人口1/5的高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59259元(月均4938元),1/5的中等偏上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0元(月均2666元),占人口1/5的中等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4元(月均1744元),占人口1/5的中等偏下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9元(月均1075元),占人口1/5的低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月均461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2元(月均702元)。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10倍以上。
笔者据此推测,1亿多的富豪群体是国内高端旅游和出境旅游的主体,约2亿的高收入群体是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中端消费的主体,近3亿的中等偏上收入和中等收入城镇居民参加国内近程、廉价旅游(他们往往是低价游、零团费的主要群体),占城乡人口一半左右的中等偏下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群体没有参加旅游。国民贫富两元结构决定了旅游市场消费的二元结构式的“不平衡不充分”。
二、旅游二元结构式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其中,城镇居民出游31.95亿人次(城镇户籍人口5.6亿),人均出游5.7次;农村居民出游12.4亿人次(户籍农村人口8.2亿),人均出游1.5次。国内旅游收入3.94万亿元,其中,城镇居民花费3.22万亿元,人均花费1007.8元;农村居民花费0.71万亿元,人均花费572.6元。城乡居民之间的人均旅游次数相差近3倍,人均消费水平相差1倍。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不平衡决定了出游率和消费水平的“不平衡不发展”。
三、入出境旅游市场的“不平衡不充分”。
入境旅游“不平衡不充分”
1980年入境旅游570.3万人次。其中,港澳台同胞517.3万人次、占9成,外国游客52.9万人次、占1成。2010年入境旅游13376.2万人次,其中,港澳台同胞10763.5万人次、占8成,外国游客2612.7万人次、占2成。自此以后一直是这种结构。
2016年入境旅游13844.38万人次,其中,港澳台同胞1.1亿人次、占入境游客的8成,外国游客2815.12人次、占入境游客的2成。入境游客中同属一个中国、但属于4个不同关税区的港澳台游客为主体、外国游客为辅助,而且外国游客自2007年以来一直在2600万人次上下徘徊。
2016年接待外国游客2815.12万人次,排在法国、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德国、英国、墨西哥和俄罗斯之后,居世界第十位,与我国国土辽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国际大国的地位很不匹配,足以证明入境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不平衡、国际化程度发展不允分。
出境旅游“不平衡不充分”
2016年出境旅游1.22亿人次,其中,去外国旅游3812.67万人次、占31%,赴港澳台旅游8390.13万人次、占68.76%(《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7》)。目前,全国有1亿人有出境旅游证件、约占总人口的7~8%;有6000万人有护照、约占总人口的%。2016年出境旅游1.22亿人次,占总人口的8.8%;出国旅游3812.67万人次,占总人口的2.7%。
出游目的以观光与购物为主,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和娱乐花费低;按全体人口为基准,国民出游率低、人均花费低;能出境、出国旅游的基本上是占人口1/5的高收入人群,占人口9成的民众尚未参与其中,出境旅游、尤其是出国旅游仍是少数人的专利。大陆居民出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是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出境旅游的国际化程度低,说明出境旅游发展相当“不平衡”,出国旅游发展更加“不充分”。
入境旅游发展“不平衡”
我国旅游从入境旅游起步,1979年到2000年入境旅游一直以以两位数的年增率高速增长,出境旅游1997年以前发展缓缓慢,20年间入境与出境旅游发展不平衡。从1998年后出境旅游一直以两位数的年增率快速增长,但2004年以后入境旅游停滞不前、时起时伏,出现了入出境旅游发展新的不平衡。其主要原因是国内经济发展、富裕阶层增长、购物需求旺盛,同时国内旅游供给的状况既不能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需求、又不能满是外国游客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内旅游供给“发展不充分”,导致出入境旅游新的不平衡。
四、国民休假时间的“不平衡不充分”
当代文明社会公认休闲权与劳动权、教育权、医疗权、居住权一样成为人权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每天8小时工作、每周5天工作、一年11个公共节日和7至15天的职工年带薪休假组成的国民休假制度,符合我国的社会人文特点、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在国民休假制度的四个方面,前三个方面已大体到位、基本上与国际接轨,第四方面只占应享带薪休假职员的一半左右。从1999年以来实施的拼假式休假导致国民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时段过份集中。《中国国内旅游年度报告2017》:“2016年全国七个节假日共接待游客达14亿人次,约占全国国内旅游市场的32%”,“旅游收入达到15757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年旅游收入的40%左右”。
五、旅游区域结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中国国内旅游报业发展年度报告2017》的判断,“2016年,我国国内旅游产业发展仍然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局面,总的来说,东强西弱,南强北弱”。“旅游发展指数”从东向西、从南向北递减,东、中、东北、西部四大区域之间表现为0.56:0.47:0.28:0.23。
20多年来,旅游企业员工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和人均利税额长期徘徊,甚至下降势头。旅游业三大支柱行业增速快、数量多,但旅行社业和酒店业总体微利、景区多数不景气的局面持续多年。以星级饭店为例,2016年全国10550家饭店的利润总额仅4.7亿元,实现税金134.4亿元,人均实现利税仅1.1万元,人均利润仅390元,客房出租率54.7%(多年如此),足以说明旅游企业的经营的窘迫状态。正是由于“宏观形势大好”与“微观日子难熬”并存,才出现了时下旅游高层管理部门与旅游官方媒体讲的,与多数基层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经营者的感受大不相同的现象。
年云南省国内旅游收入年增率44%、接待国内游客年增率34%,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但同年“旅游服务质量指数”为7.0,位于全国末位,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的“不平衡”。
六、旅游发展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不平衡不充分”
旅游接待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与旅游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低下的状况并存。20多年来,旅游企业员工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和人均利税额长期徘徊,甚至下降势头。旅游业三大支柱行业增速快、数量多,但旅行社业和酒店业总体微利、景区多数不景气的局面持续多年。以星级饭店为例,2016年全国10550家饭店的利润总额仅4.7亿元,实现税金134.4亿元,人均实现利税仅1.1万元,人均利润仅390元,客房出租率54.7%(多年如此),足以说明旅游企业的经营的窘迫状态。正是由于“宏观形势大好”与“微观日子难熬”并存,才出现了时下旅游高层管理部门与旅游官方媒体讲的,与多数基层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经营者的感受大不相同的现象。
2016年云南省国内旅游收入年增率44%、接待国内游客年增率34%,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但同年“旅游服务质量指数”为7.0,位于全国末位,这个例子足以说明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的“不平衡”。
七、旅游综合竞争力要素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旅行和旅游竞争力报告2017》,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全球旅游竞争力指标因子的排序分别如下(括号内为序位数):
第一板块“有利环境”:商业环境(92)、安全防范安全保障(95)、健康与卫生(67)、、人力资源与劳动力市场(25)、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准备(64)、行业的价格竞争力(38)。
第二板块“旅行与旅游政策和有利条件”:旅游业的优先程度(50)、国际开放度(72)、行业的价格竞争力(38)、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32)。
第三板块“基础设施”:航空运输基础设施(24)、地面和港口基础设施(44)、旅游服务基础设施(92)。
第四板块“自然与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自然资源(5)、文化资源与商务旅游文化资源(1)。
近几年来,中国大陆的竞争力排名从四十多位、三十多位提前到2016年的15位,可以认为世界经济论坛的这个排名总体上是客观的。在分项评估中,文化资源(1)、自然景观(5),航空运输基础设施(2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市场(25),说明我国旅游竞争力的强项主要在自然与文化资源方面,其次是人口众多的人力市场及航空能力;我国旅游竞争力的弱项主要在健康与卫生(67)、国际开放度(72位)、旅游商业环境(92)、安全防范安全保障(95)、旅游服务基础设施(92)、旅游安全与保障(95),环境可持续性(132)等方面。
2014年,中国旅游舆情智库曾发布十多个国家《来华旅游舆情报告》表明,外国人不愿来中国旅游的主要因素是在“空气污染”、“食品安全问题”、“治安不好”、“签证不便”“语言不通”、“价格偏高”、“服务不好”方面,与《世界旅行旅游竞争力》的评估大体吻合,表明中国旅游的国际综合竞争力在资源与环境、硬件与软件、安全与开放度等方面突出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