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工作假说
(2015-01-24 05:20:51)
标签:
健康 |
科研假说的概念: 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的推测性的说明和假定性的理论解释。
科学假说在科研中的作用
l
l
l
l
科学假说的特征
⒈来源的科学性
科研工作假说的提出应当是以一定事实为依据的,不能主观凭空臆想。假说来源的科学性主要强调来源的客观性:1,个人初步实践的事实依据;2,别人或前人的资料
⒉说明的假定性
尽管假说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经过科学思维作出的推测性设想,但毕竟是对未知问题及其规律的猜测和推断,必然只是一种假定性说明,它具有不确定的性质。
生物医学科学中的问题,不确定性因素建立假说的形式可以是一元或多元。例如:影响感染性休克和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不能确定是哪些因素是预后的决定因素,必须采用多元性假说。
⒊预见的可检性
假说的科学价值在于可被重复和验证。一个好的假说应当是可以重复和验证的,重复和验证的越多,科学价值越大,越接近理论范畴。对于医学科研,科学假说是工作假说,必须在实践中可以重复和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重复和验证的猜想是不能作为科学假说的。
⒋发展的螺旋性
一个真正解决问题的假说成立,一般不会一次完成。需要通过若干次假定——检验——再假定——再检验,根据检验的客观事实,不断修改与补充,才能逐步完善。一个正确的假说的建立,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建立科学假说的基本原则
⒈解释性原则
——提出假说不仅应该有事实依据,而且应能说明与解释已有的事实,不应与之相冲突。要求:
⑴假说既能解释旧理论能够说明的事物和现象,又能解释旧理论不能说明的事实和现象。
⑵假说能够解释的覆盖面越大,表明假说反映客观规律的程度越好。
⑶对于暂时无法解释的难点,可以待假说验证后再考虑难点是否属于反常或特殊情况。
⒉相容性原则
——假说的提出除应有事实依据外,还必须具有理论基础。即假说不应与原有理论中经过检验的真理成分相矛盾。若有矛盾,通常需要增设辅助性假说或限制条件,以进行修改和调整。纵使以新的假说取代旧理论时,也应继承旧理论的合理部分。
例如: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感染性休克微循环学说,强调营养血管灌流量急剧减少。后来休克学说强调细胞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与损害作用。后者并不排斥前者的意义,而是在概念上深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⒊可检性原则
假说应能在观察、实验等实践上加以检验,从而判定其真伪。
假说的科学价值在于可被重复和验证。一个好的假说应当是可以重复和验证的,重复和验证的越多,科学价值越大,越接近理论范畴。对于医学科研,科学假说是工作假说,必须在实践中可以重复和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重复和验证的猜想是不能作为科学假说的。
⒋简单性原则
新假说应具有逻辑上的简单性,即假说体系中彼此独立的假设或公理最少。力求运用尽可能少的概念和公理概括尽可能多的事实和现象,使科学假说的内容结构简单明确,逻辑结构严谨完美。
假说形成的方法
⒈比较分类法
比较分类法首先比较研究对象之间的异同,然后根据异同将对象分为不同类型。受体学说的发展是典型事例。同一活性物质作用于不同器官或细胞,其生物效应不同。应提出什么假说?
——设想由于受体不同所致。
肾上腺素---血管平滑肌----收缩---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⒉分析综合法
所谓分析,就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将动态化为静态进行研究。
综合是与分析相反的一种思维过程。
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复杂的机体,因此采取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符合认识规律的。核内受体超家族学说的发展是分析——综合法的典型。
⒊归纳推理法
从大量的临床现象中,经过综合和系统加工,找出他们的共同的主要现象特征,归纳概括形成假说.这也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把在特殊情况下已经证明无误的规律提高为一般情况下的假说,是建立假说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
例如:多种原因可导致休克,晚期均可发生出血现象,且由DIC所致。据此,可提出DIC与非可逆性休克相关的假说。
⒋演绎推理法
演绎实际上就是推理。它是根据已知的规律来推论未知事物的方法。
例如:已知阿托品属于M-受体阻滞剂,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由于从颠茄中分离出的山莨菪碱也属于M-受体阻滞剂,故推测它也应具有类似作用,这一假说以被大量实验与临床材料所证实。
由于生物科学的复杂性,许多因素尚未阐明,因此演绎推理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推断与实验事实不同,往往提示另有影响因素存在,有时可能是新发现的起点。
假说的形成过程
⒈根据上述现象提出疑问
如果人体内不缺碘,不应发生甲状腺肿。在食物来源不缺碘的情况下,发生了甲状腺肿,是否由于摄人的碘在体内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或被损失掉了?
⒉通过查阅文献认识了以下问题
⑴钙+碘→在小肠中形成沉淀物,不易吸收。
⑵摄入钙增加→氯的再吸收增加→碘的排出增加。
⑶动物长期饲用高钙食物→甲状腺分泌大量降钙素→甲状腺滤泡增大。
⒊形成初步假说
水中含钙增高,会使碘在肠管中沉淀,减少吸收,而钙的大量吸收又会导致碘的损失。少人多出,体内碘必然缺乏,造成继发性缺碘,形成地方性甲状腺肿。
⒋ 验证假说
检验水中钙的含量。经过调查研究,最终证实了饮水中含钙量非常高。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饮用了高钙水的动物也出现甲状腺肿大。采用改水措施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率便下降了。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只有体内缺碘,才能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
⒌假说的形成
它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应用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它虽不是事实的结论,但又要有事实作基础。假说的建立,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实验作基础,而且也需要研究者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有时还要对一个科研题目提出多个假说,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排除失败的、无效的假说,选择可能性最大的假说,并加以验证,直到得出科学的结论。
⒍假说的检验 在下述两种情况下可放弃假说:
⑴多次实验或观察结果与建立的假说截然相反,证明假说是无用的。
⑵即或补充假说也不能弥补原假说中出现的矛盾论点。最危险的是不经质疑就接受了假说。似乎十分合理,但后来的研究表明,这正是最忌讳的饮食,因为低蛋白饮食也能造成肝损害。
例如,“饮水中钙含量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关系”假说形成过程:
一位医生在门诊发现当地居民的甲状腺肿发病率很高,而当地食物主要来自外地,因此碘的来源不应缺乏。据此推测,食物中不缺碘可能也会发生甲状腺肿,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及普遍形成的观点明显不同。
假说向理论的转化
⒈假说的检验
⑴理论检验:逻辑证明与反驳
主要检验假说在理论上是否成立,逻辑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逻辑证明和反驳,即从少量的简单前提出发,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如果和已知的结论和事实不相矛盾,并能推出新颖的预测,则可进行下一步实验检验。
⑵实践检验: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在医学实践中假说的实验检验包括调查、观察和实验等不同方法的验证。方法虽然不同,但基本要求却相同,都要求进行周密的前瞻性科研设计,所得到的结果要具有可重复性。
⒉假说向理论过渡的形式
⑴假说被证实而上升为理论;
⑵假说因部分修正和补充而发展为理论;
⑶假说被全部推翻而为新的假说所代替;
⑷假说本身错误但得出部分真理性结论;
⑸有时对同一事实会产生两个以上不同的假说并存的现象。
⒊假说向理论过渡的条件
⑴假说与已知的事实相符合;
⑵假说所作的预见得到证实;
⑶假说在实际应用中获得成功。
正确对待假说
⒈科学假说既有科学的一面,又有推测的一面。
⒉检验假说切忌主观片面性,固执己见。
⒊正确对待不同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