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做一个有心的、用心的管理学者----学习《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所感所

(2015-01-13 16:49:13)
标签:

转载

田力

我们所工作的环境,我们所从事的业务,决定了我们天天都要了解客户、联系客户、研究客户、服务于客户。我们的客户是谁呢?是企业,是企业中的领导者、是企业中的各级管理者。这就为我们成为一名管理学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说的我们,不仅指与我们合作的专家学者,也包括公司的每一名员工。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是一本指导我们从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好书,其中一大批在国内外工作的管理学领域的博士生导师与我们分享了从事管理研究、成为管理学者的方法与规律,整本书就是一个辅导硕士生或博士生从事研究工作的全过程。

书中指出,“目前中国企业的多姿多彩以及它所处的特殊成长期都为中国管理学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场地。当前中国的经济环境为管理学者创造了一个黄金时代,使得他们能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中国企业的成长做出贡献”。“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做咨询项目应该不是仅仅为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出来,并把这些抽象出来的概念的联系挖掘出来。”

研究什么?

我们一直倡导“以客户为中心、以应用为背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本书中的论述也最大程度地支持了我们一直以来的这一工作指导思想。本书第二章题目是“研究的起点:提问”就是介绍找问题、确定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的方法。

彼得·德鲁克指出:“管理学研究者的主要任务不是解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不仅能够指导研究的方向,而且能够决定研究的结果。

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途径:

1、 个人的观察与深度思考

大部分研究问题的来源都是个人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对于有心者,任何现象都可以成为研究问题的素材。

比如看到身边有人在人际沟通方面总是出问题,那么就可以深入研究一下沟通;看到有人心态总是调整不好,就可以深入研究一下态度。看到有人总是不会正确地申请报销,就可以研究一下财务报销的制度和流程。所参加的会议总是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就可以深入研究一下会议管理。

比如,对于我而言,公司管理与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员工和专家们的所有牢骚、意见和矛盾都是我深入学习与研究、寻找管理改进之道的契机和动力,也是我长久保持工作激情的重要原因。太一帆风顺,人就会变得懒惰。

2、 个人对研究的专注热情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是成功的源泉。对某一现象的痴迷,也可能是发现值得研究之问题的重要渠道。痴迷,即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入迷,使得研究者在观察和解释问题时产生独特的视角,看到现象背后常人所看不到的本质,以及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特别联系。在痴迷状态下产生的灵感常常别具一格,超越一般人的想象。

比如,我一直对于各个管理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感兴趣,有一段时间天天琢磨研究,并利用一切机会与客户和同事沟通讨论,于是灵感爆发,提出了战略之旅十化模型。又有一段时间,对流程管理很感兴趣,天天研究流程,与客户探讨流程管理项目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原因,痴迷积累到一定程度,灵感爆发,提出了流程管理四阶段论和流程管理五原则、无层次理论,对于流程管理领域的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

3、 阅读文献

在院校研究领域,许多人没有我们这样天天接触企业、接触鲜活实践的机会,他们就通过阅读以往的文献来发现某领域近期的研究热点,或挖掘值得研究的题目。好处主要有三方面:研究风险较小,易被认可和易被发表;能为研究找到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研究工具;让你了解做该类研究使用的一般方法,从而使你的研究有路可循。不足之处是研究题目新意不足,有炒冷饭之嫌,激情不易保持,一旦题目过时,就得另起炉灶。

比如最近,对民主产生了兴趣,就开始研究罗伯特议事规则,上网搜集并浏览了很多有关民主的资料,写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未来,践行民主从开会学起”的文章。甚至想到将会议主持人作为一个培训产品进行研发。

4、 与他人交流

这里的“他人”指的是同事、合作专家以及客户。对于老师而言,还包括学生。在课堂上,我们的互动研讨,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学员们提出的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劣势,都可以成为研究课题。我们的员工学习会、项目分析会、客户分析会、专题研讨会厚德空间等等,都是公司为员工和专家们创造的沟通交流平台。有些人善于运用进步很快;有些人敬而远之,敬而远之的代价就是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既然是交流,双方的心态应该是开放的、性格应该是外向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不能以势压人;沟通应该是坦诚的,不能有所保留或绕弯子。交流寻找机会,交流触发灵感,交流赢得友谊,交流得到认同。有些人自称“内向”甘于“独处”,其实这实在不应该成为阻碍职场沟通和学术交流的理由。一是要调整心态和改变性格,二是要打消顾虑不患得患失,三是要用心学习提高能力,具备沟通交流的资格,四是要心胸开阔提高自信,不要总是宝贝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生怕别人学了去。愈是自信的人,愈是乐于分享;愈是乐于分享,愈是进步迅速。

如何研究?

“科学研究过程是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系统的、受控的、实证的、批判的调查,他可以始于理论、也可以终于理论”。科学研究过程是包括以下两类研究的重复活动循环:

1、 从理论开始的研究被认为是演绎的、检验假设的研究(deductive hypotheses testing study)。通过观察资料的搜集,从理论开始来证实或拒绝假设的过程被称为演绎的方法。其结果是证实或拒绝一组概念之间的假设关系。这些结果被用来改进理论,如果调查不能完全回答提出的问题,可以建议更多的研究。

2、 从观察开始的研究则被认为是归纳的建立理论的研究(inductive theory building study)。归纳研究的结果是解释疑难的具有洞察力的理论观点,并形成新的暂定的理论。研究者对最初提出的研究问题的可能回答往往是新的概念和新的命题。新的理论在未来用于解决相似的或相关的问题。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第二部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第三部分 管理学研究中的测量统计部分”。对于我们从事课题研究、课程开发和管理咨询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作用。这些内容不系统掌握,不善于应用,实在是有愧于“管理学者”和“管理专家”的称号。此外,还要通过发表论文,进入管理学研究者圈子,所以文章第四部分介绍了“研究发表的旅程”。

所以,我们的管理培训课程,不是讲完了就算完了,应该将其中的理论创新整理出来,发表出来;我们的管理咨询项目,不是交完报告收到钱就算完了,应该将研究中的创新点和结论整理出来,发表到管理期刊上或出版成书,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这样做还有助于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消除在学术交流中怕被别人剽窃研究成果的担心。

科学伦理与科学价值观

要做一个好的管理学研究者,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责任心、有良知的好人。不然的话,就会出现“教授杀人、学者作假、唯利是图、唯权是听”的学术疯子、傻子和帮凶。所以《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开篇有一段介绍科学伦理和科学价值观,对我们很有启发。摘录部分如下:

爱因斯坦说过:“人类最重要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性而奋斗,我们的内部平衡、甚至我们的存在都依赖于它。只有我们的行为具有道德性,才能赋予生活以美和尊严。”

科学家具有从事任何他认为有兴趣或重要主题的研究的自由,但是科学家们为他们的研究行为和研究结果对科学界负责。不可以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

价值观影响我们对研究课题的选择。我们反对机会主义,机会主义研究往往是快捷、粗劣且投机的,它不是由内在兴趣指引的,而是由外部回报指引的。

我们反对拜金主义。学术生涯不会让你发财。学者的财富是具有思考的自由以及有机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是对学者的学术生涯的重要的回报。

我们反对名利思想。学术生涯不会让你出名,至少不会很快地出名。成功追随那些视贡献为成功的人,而不是来自个人的名声或个人的收入。

科学家的成功应该由创造的知识、而不是发表论文的数量来决定。从失败中学习并且不断改进的能力也是成功的一个合理定义。

对管理学者而言,科学能帮助组织效率更高、产出更多、利润更高,也能帮助组织成为更友善的雇主,为员工提供有回报的职业。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