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文学术演讲的几点技巧

(2014-11-12 22:07:02)
标签:

佛学

杂谈

高质量英文学术演讲的几点技巧

岳中琦

现在,国家和个人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在国内和去海外,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也就越来越多和平凡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专家、教授和学者在国际会议上,同国际同行们同台,用英文探讨科技学术发展和前沿问题和成果(图)。直接用英文在国际学术大会上演讲和报告,的确是一个大力宣传我们自己科技创新成果的最佳方法。

由于英文是我们的第二语文,同时中英文化、思维和生活存在相当大的差别,我们用英文做科技学术演讲的实际效果,有时还不理想。有时难以让不懂中文思维方式的人们,理解和体会的报告内容和意思。这样,他们会对我们创新成果失去兴趣,或不认同我们创新成果。如果这样,我们的学术报告也就没有达到希望的效果。

因此,我们用英文做学术报告一定要让仅懂英文的人听明白、能理解和体会的报告内容和思想。要让他们感兴趣、进一步地认同我们的创新成果,在将来引用我们的创新成果。如果这样,我们的英文学术演讲也就达到应有的效果。特别地,他们知道英文不是我们的第一语文(native English speaker)。如果他们能从我们的英文报告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应该是可以被感动的、是会承认和接受我们的创新成果的。以下是我多年做学术报告的几点体会和技巧。

正是由于人们都知道英文不是我们的第一语文,因此,我们在用英文做学术演讲和报告时,我们要大声清楚地说英文每一个单字,要理直气壮,不要害怕自己说错了英文。要多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要将重点词汇加重发音。要让他人感到你对演讲课题十分感兴趣!

其次,我们要精心制作每张多媒体ppt图片,让听众可听可视。我们要将自己的一个科技创新问题、过程、结果和结论划分成细小单元和步骤流程。用精心制作的ppt,通过图像和简单讲解来动态地、一步一印地演讲它们,并及时附上相应的英文专业词汇和单词。这样,听众可眼视投影屏幕上演示的图像和英文词汇。再通过耳听英文讲解来跟上内容,在脑海中产生正确的形象思维和过程。这些形象思维一般可以与听众自己知识和观察产生共鸣,起到加深明白和理解的效果。

第三,我们要把自己报告的一个新问题和新成果作解析化、具体化和形象化。我们要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解析和具体的。这同我们习惯于综合和抽象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将自己的创新问题和成果解析化和具体化,问题越具体越小越好。但一定要是个问题,值得听、能记得!

第四,我们知道,科技学术演讲和报告时间极短,一般530分钟。因此,学术演讲不同于上课。学术演讲重视一个问题和创新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和过程。这一个问题要让人感兴趣。思路和过程要符合自然规律和逻辑,要让他人能听明白就行了。听众如果真感兴趣,他会查阅和引用我们发表的相关论文。千万不要向在大学上课那样,想完全教会听众,你经多年精心研究才得到的一切东西。这样的演讲就成了教学,听众会很烦的,且时间也不够用。演讲和报告时间短,应着重一个问题和思路。

第五,要让听众透视领悟到我们的研究逻楫和思考过程和转化。在演示并讲解这个问题和思路过程中,听众也可透视到、领悟到,我们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和我们的逻楫和解析思维过程和转化的。听众还可进一步地准确体会,我们经多年学习和研究而掌握的、解析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数理逻辑思维的能力。这样听众不仅得到新的专业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思考与分析问题能力和素质,这更为重要。让听众跟我们学这些能力和素质,是教育他人或让他人知道,我们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的最佳途径。

第六,大家知道,光速比声速大得非常多。因此,用眼睛视察和观看事物的速度和大脑的反应和计算,都比用耳朵听声音要来得、快得多得多。同时,每幅图像所含得信息量比一句文字语言多得多、准确多、定量多。因而,这种可视可听的演讲方法能准确、快速、大量地传递信息给听众。

第七,我们要让听众脑海易快速处理信息和产生共鸣。听众脑海可快速地处理和分析这些信息。同时,以极快地速度比较这些信息同脑海中已有、已知的信息和知识。从而,他可做出迅速判断并对新的信息产生兴趣、吸收、储存或疑问等。进而,一点点新的信息或知识可扎根在他脑海中大量已有、已知的信息和知识之上。可进一步地生根、开花和结果(运用、创新与发挥)。

总之,我们要清楚,英文科技学术演讲的大部分时间是将一个科技问题讲的十分清楚。要设计和定义好自己的问题的空间范围、框架、假设。具体、精细、过目、心动的演讲和报告才能让他人过目不忘,才能一见钟情、一秒定终生。衷心希望我们每位国际学术大会报告者能够演讲或报告的成功,为自己、家庭、单位、城市、民族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取得荣誉。

20141111日晚1830写成于港大办公室

 

 

读了岳中琦老师的《英文学术演讲的几点技巧》,受益匪浅。这里,我也将一些经验和大家分享。本文提到的信息仅适用于理工类的学术报告。

首先得承认,用英语做学术报告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但语言绝不是这些困难的唯一原因,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从一个完全没有经验的新人,到对做学术报告得心应手,要经过千锤百炼——我自己的体会,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个培养思维方法的过程。

 

报告给谁讲,方法大不同

当你准备一个presentation的时候,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答案是——你的听众是谁。这一点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你的报告是否能成功。因为这决定了你要讲述的“故事”应该如何描述,报告的内容深入到何种程度,以及你要带给你的听众什么样的信息。同样的一个学术报告,比如介绍你的一项研究项目,对不同的人,讲述方法完全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别。一个研究者可能做报告的听众包括:给自己的学生(如果你是教授),同系的研究生,同系的同事,兄弟院系的同事(有很好的数学背景,但是对你所在的领域一知半解,或者不了解),受邀给社会公众做科普讲座,参加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又分为非常专业的小同行参加的学术会议,大同行参加的学术会议,交叉学科的学术会议。在以上所有的场合做报告,同样的内容,每个场合所使用的版本都应该不同。有的需要直奔主题、侧重描述你研究的方法和细节——比如给研究生、小同行讲的时候,再复杂、枯燥的内容,他们也想要理解;有的场合需要在讲清楚理论、研究方法和结果的同时,把一些时间放在你的课题的意义上——比如给大同行,或者在交叉学科学术会议上;有的,则是需要将科学的语言,讲述成容易让普通人理解的故事,比如做科普报告。

博士资格考试、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答辩等等也是这样。有一位教授告诉我,他在准备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仔细研究了每一位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背景和研究领域,并以此作为参考信息来决定什么信息展开讲,什么信息可以一笔带过。也据此猜想他们可能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另一位教授说得更直白,他说在准备答辩幻灯片的时候,你应该假想,你是在对着一群土木工程系的教授,讲电气工程的课题——教授们肯定都至少是大同行,工程理论和数学工具都了解,但是课题的细节全世界只有你最清楚,所有讲什么,怎么讲,要好好琢磨琢磨。

定下来报告的对象和内容,结下来就要花心思设计你的报告了。

 

设计学术报告要由简入繁,重点突出;讲故事要由大到小,引人入胜

前半句话的意思是,设计学术报告,就像你构思写一本书,或者一篇学术论文的,最好先大的框架结构,然后逐渐细化,深入到具体内容。不要指望把你的工作的每个细节都面面俱到的放在幻灯片里。回想一下我们以前听过的报告,能有多少细节信息被完全记住?比如每一步公式的推导,或者某个人实验中使用的设备的所有参数?一个成功的学术报告,应该重点突出,让听众听过之后得到几条“take home message”。就是说,听过一个学术报告,听众如果有个像文章的摘要一样的清晰的脉络:这个研究人员,用XX方法,做了关于XX的研究。他(她)的方法是XXX,结论是XXX。下一步可能的工作是XXXXXX方面还可以改进。如果你打算用10分钟讲20页干巴巴的公式推导,打住!因为3分钟以后,台下的呼噜声就响起来了。但是你需要重点描述的地方,要细致的阐述。做的报告多了,经验多了,你就知道听众审美疲劳的阈值在哪里了。

 

讲故事由大到小,指的是开始的背景部分要宽,清楚地向读者介绍你的工作所在的领域的现状,以及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然后逐步将事业缩小到你做的具体问题上。每一个研究,肯定都是某一个领域中都只是冰山的一角。我目睹过有学者在国际会议上用幻灯片上罗列自己文章的光辉业绩,大而空的讲述自己实验室的“优秀成果”,我自己感觉这样是不太合适的。相反,我还见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会议上很认真地讲述具体的科学问题,非常受欢迎。

 

幻灯片的制作也非常重要

如何让幻灯片看起来赏心悦目而很好地为报告服务,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已经被很多优秀的演讲者总结过:比如文字和背景的对比度——千万别在浅蓝色的背景上用深蓝色的字体;要视作报告的房间大小,决定你所用的最小的字体。通常不要用16号以下的字体——包括图表的坐标轴的标注,要让最后一排的人都看清楚你幻灯片上的每一个字母;比如要用统一的模板,看起来规范而一目了然,切忌不同页的标题大的大,小的小;要尽量使用bullet(要点),不要大段的文字摘抄——反正你要花时间讲,别让读者不知道该聚精会神地读文字,还是一心一意听你讲……这些方法可以在网络上查找到,也可以向优秀的演讲者请教。制作幻灯片时,尽量多使用图表、图片。英语里有句谚语: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words,一图胜过千言。

幻灯片做多少张合适?大家普遍接受的原则是一般一分钟对应一张幻灯片。这样报告人的语速和单位时间的信息量会被调整到让听众容易接受的程度。

 

逻辑,逻辑,逻辑!

准备学术报告,怎么样强调逻辑都不过分,这也常常是我们中国人的弱点。做科学报告,要由非常清晰的逻辑线。这是指每一张幻灯片之间的自然、合理地过度,也指你基于数据和分析,得出的每条结论都精确、无误,值得推敲。如果有哪条信息在逻辑上存在漏洞,下面的专家会很容易找出来。我们中国人讲话有假、大、空的毛病,在学术报告里要尽量避免,言之有物才是好报告。

 

不要过多的担心语言问题

语言是我们的弱项。这个没有办法,只能多加练习。不过这一点不用过多的担心,国际会议上通常是南腔北调,什么版本的英语“方言”都有。其实学术圈里头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报告人的语言问题,还是蛮宽容的。但是报告人一定要做好准备。一个基本的要求是,尽量用尽量简洁、流畅的语言将信息表达清楚。穿插个笑话,或者说句有文采的句子,先留给母语是英语的人们吧。

在刚刚出国读博士的头两年,我每一次哪怕是参加组会的报告,也要打腹稿。任何一场稍微正式一点的报告,比如系里的seminar,都要写逐字稿,背诵下来。上场之前,大声朗读几遍,熟练即可。做报告的时候,就像岳中琦老师说的,“要理直气壮,不要害怕自己说错了英文”。

 

关于回答问题

在英语环境中回答提问,是让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我们紧张的环节。在准备报告的时候,最好反复考虑,听众有可能会在哪里提出问题,做到有备无患。当然了,什么样的问题都有可能被抛出来,沉着应对就好。如果自己的研究有缺陷而别人提出来,不妨坦率承认恭维一下提问者的敏锐并感谢一下对方。如果有提问者纠缠于某个问题不依不饶,或者你始终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不妨告诉他(她),更多的问题,我们可以会后一起私下讨论。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一些经验。做好学术报告的能力,是良好的学术沟通能力的一部分,也是优秀学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值得我们不断地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