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柯云路
柯云路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684
  • 关注人气:347,4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柯云路:人生的痛苦与解脱之道(图)

(2017-08-02 06:54:45)
标签:

佛教

分类: 大爱健身

人类社会一直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世俗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经济、政治,人类全部的生产、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就是宗教,它表现为对世俗的超脱与逃避前者是人类的追求,后者是人类的安慰

柯云路:人生的痛苦与解脱之道(图)

【释迦牟尼的成佛之路】

 

释迦牟尼的经历很简单。原名乔答摩·悉达多,公元前六世纪的人。他是迦毗罗国净饭国王的王子,自小受过很好的教育。幼年时代就有独自沉思冥想的习惯。后来,世间的各种痛苦现象引起他越来越深的思索。烈日下耕作的农人劳困饥渴,犁地的牛在沉重地喘息,衰竭的老人,呻吟的病人,被送葬的死人,都使他心思萦回。他有权势,有地位,有金钱,有美色,有享受,然而,他的心不系于这些。并且,他发现这一切都无法解脱世间的痛苦。

他也研究过当时的各种宗教经典,同样没有使人解脱痛苦的方法。

终于有一天,他离开王宫,离弃妃子、儿子,出走了,到森林中去修行了。为了寻求解脱痛苦的真理,他历经各种艰辛困苦,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了六年之久的苦行,有时一天只吃一粒米,饿得瘦弱之极,皮肉都近乎透明,仍然没有成功。后来,他放弃了苦行,饮用了一个牧羊女供养的牛奶,得了气力,独自来到一棵菩提树下,面向东方盘腿而坐,发誓,不证到无上觉悟,宁死不起此座。这样,他静坐冥想七天七夜,终于在一天夜里,他战胜了最后折磨、诱惑、干扰他的魔障,达到了彻底的觉悟。他成了佛。

于是,他便成了释迦牟尼。

牟尼,即圣人之意。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之意。

 

释迦牟尼的诞生,佛的出现,是有着宇宙学意义的。

人类社会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在演化,在“燃烧”;人类社会也在演化,在燃烧。那横流的利欲,那利益的竞争,力量的较量,生存的角逐,弱肉强食的残杀,都是人类社会的生命。都是人类社会的新陈代谢。都是人类由童年走向青年,再壮年,再老年,再衰亡的生命过程的表现。

然而,人类社会中自有一种超社会、反社会的力量。那是被各种痛苦制造出来的。

各种各样的痛苦使人企图逃离社会,超脱社会。这几乎是人类每个成员都多少会有的精神现象。痛苦来了,人们就超脱,就企图遁世。痛苦没了,人们可能又忘了要超脱,又投身于利欲熏心的生活,去生存,去斗争,去发达,去伟大,去光荣,去享乐,去幸福,然而,不知何时又会有痛苦,就又会有超脱的精神现象。无数的人,在战胜无数的痛苦,谱写他个人的史诗,也在汇合成整个人类的史诗。


柯云路:人生的痛苦与解脱之道(图)


诸种痛苦终究会在某一个点上,某个时空上,某个人物身上汇合聚集成强大的“超脱”的力量,终于,便在那时空点上,在那个人身上,抛弃了社会生活对他的全部束缚、牵挂,一切利欲、情感都不能维系他与人伦社会的联系。他超脱尘俗了,他从社会那“不可抗拒”的制约中挣脱出来了,解放出来了。他的思维超脱人类的一切价值判断、道德伦理判断,苦乐判断,甚至超脱了一切是非判断,乃至超脱了一切逻辑判断,包括人类有关自然科学的全部逻辑判断。那时,他就进入另一种思维,另一种境界,另一种智慧了。

对人类、人生的痛苦、苦恼没有深刻体验的人,是难以理解佛的超脱的。


释迦牟尼能够彻悟,能够解脱,首先就在于他对人世间的痛苦有着深刻、敏感、集中的体验。他才能下如此大决心,毫不反悔、毫无动摇地去修行,去证无上觉悟。

他有那样大的诚心、决心、恒心,那样完全彻底、那样集中、巨大的意念力,他才能突破种种障碍、隔离,超然进入另一个层次,另一个境界。

后人很少能够达到他这样超脱的智慧。谁能有他那样的彻底超脱尘俗的意念力呢?


一个利欲炽热的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志得意满的人,一个在世俗竞争中雄心勃勃的人,一个对人生充满切近追逐的人,一个对人类痛苦没有深刻体验的人,一个没有沉思冥想习惯的人,是很难获得释迦牟尼那样的彻悟的。

 

 

柯云路:人生的痛苦与解脱之道(图)

有人会问:社会要在竞争中发展,人生就充满了斗争、进取,像释迦牟尼那样躲到森林里去超脱,有什么用?

我们回答:这是一种通常的社会价值判断。

然而,释迦牟尼本身就是“超社会”的。在那种境界中,原本就不存在这种价值判断。在那种境界中获得的一切其实都很难用人类社会现有的逻辑来说明。 

社会与“超社会”是两种境界,当然有不同的思维。

即使在世俗社会中,不同层次的人,他们的价值尺度、思维方式也迥然不同。


——摘自《显现的灵光——柯云路谈禅与现代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