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云路:在中国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被工作累死(图)?

标签:
不焦虑过劳死 |
分类: 社会民生 |
我在长篇小说《超级圈套》中写过一个商海中大行骗术的过客,他做过一个梦,梦到自己在攀登财富大山时吃力地挑着一副担子,担子的前面一个筐里装着财富,后面一个筐里装着罪恶。那么,对于当代许多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他们常常也好像吃力地挑着一副担子,前面一个筐里装着“成功”,后面一个筐里装着“疾病”。用透支生命换取成功,许多人英年早逝或疾病缠身,可能根本没有机会享受成功。
【柯云路:生命担子两只筐】
——摘自柯云路作品《不焦虑》
中国禅宗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六祖慧能。慧能从小失去父亲,贫穷困苦,每日打柴养活自己和母亲。他不识字,但是一听别人念《金刚经》就有领悟。一到东山寺五祖弘忍那里,面对五祖的询问就说出“人有南北、佛性无别”的智慧言语。在那里舂米八个月,到了五祖弘忍要传衣钵时,弘忍的高徒神秀写了一首偈诗在墙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不会写字,叫别人替他题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这一下子,显示出直达自性的境界来。
慧能不识字,却一步登天立地成佛,这颇让古来追求解脱的各阶层人士着迷。
为什么慧能可以这样简单便当地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而其他人就那么难?
人生如赛场
足球赛场上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有倾向性,有的不仅倾向于某个球队还特别倾向某一个球员。至于足球场上的球员,敌我倾向性就更强了。那么,所有的球迷和球员都有可能享受胜利的快乐,同时也有可能承担失败的痛苦。
这里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人有没有可能只享受胜利的快乐而完全避免失败的痛苦呢?或者更理想化地说,遇到胜利快乐,遇到失败毫不痛苦?
不可能。
哪个球迷或者球员越投入、越期待、越用力,那么他得到胜利时快乐越大,这是成正比的。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失败的痛苦也成正比地增加。
这里的第二个问题是,有没有可能在增加投入、期待、用力时只相应增加胜利时的快乐,而避免增加失败时的痛苦呢?
很难。
所以,天下绝无只享受成功的快乐而避免失败的痛苦的可能性。
但正是失败的痛苦铺垫了成功的快乐。人有的时候就喜欢这种成败交加、苦乐交替的生活。
这里的第三个问题是,你作为一个球员或者球迷准备争取成功的快乐,也准备承担失败的痛苦,但是你太投入、太期待、太用力、太狂热了,结果有可能承受不了。就像有些患心脏病的人,一场球赛下来人就不行了。这时,该怎么办?
当然要减少一点投入、期待和用力。
生活就有如球赛。一个人的生活是由多种赛场构成的。学习升学是赛场,求职工作是赛场,追求爱情是赛场,挣钱做事发达光荣都要在赛场上获得。那么,想享受成功的快乐,就要准备承受失败的痛苦。要获得,就准备支出。越投入、越期待、越用力,有可能收获越大,但同时必然支出也越大。天下绝无两全的事情。
如果足球赛场上有一个人对足球的输赢毫不在意,带着一种悠闲超然的态度坐在看台上,下面的拼抢争夺在他眼里有如过眼云烟,他若有若无地看着,渴了就自顾自喝水,饿了就自顾自吃东西,困了就自顾自打盹,或者他观看比赛时还有一种悲悯,悲悯台上台下过分要死要活的玩命,那么,这位先生的态度很有点像古时候的禅师。禅师对大千世界就可能采取这种超然的态度,对于世俗之人斤斤计较的功名利禄无动于衷。在他们看来,那种追名逐利有如痴呆。
一般人会说,当这样的禅师有什么意义?那么,攀登珠穆朗玛峰对一般人有意义吗?游泳横渡英吉利海峡对一般人有意义吗?穿越撒哈拉沙漠或穿越北极那种探险对大多数人有意义吗?那是人类对自身极限的一种探求,它的精神对整个人类有意义。
这样理解禅师们的实践就可以了。
他们也是人类对自身极限的一种探求。
对于人类来讲,有两个最根本的对立倾向。
一个,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投入、期待和用力,到了最极端你也可以说它是最积极,也可以说它是最狂热,还可以说它是最野心最贪心。有一大批人成为这个极限的探险者,成功和失败都可能等待着他们。另一个,就是恬淡虚无,到了最极端的程度就像中国禅宗这样超然度外、不分凡圣、不计得失的大彻大悟。这显然是对人类又一个精神极限的探求。
正是有了这两个极端或者说两个极限,才给我们拉开了一个巨大的跨度。
人类一方面有多得不可计数的鲜花与言语赞扬这个极端最野心勃勃追求成功的探险,另一方面又有一些香火与言语赞扬那种超尘拔俗的极限表现。
人类的大多数处在这两个极限之间的某一个位置。
有的人可能接近那些最狂热入世者。
有些人可能接近禅师的出世。
说前者积极进取后者消极虚无是一种说法,说前者急功近利后者淡泊名利又是一种说法。
站在不同的方向对这两种极限可以有截然相反的褒贬。
两极都有其合理性。一极以欲望为真理,利欲熏心是整个人类进取的动力。另一极以淡泊与泯灭欲望为真理。它们是人类社会需要的一种精神平衡力量。
关键是两极之间要有一个合理的分布。
对整个社会来讲,既需要野心勃勃的人,也需要超尘拔俗的禅师。中间还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有的比较投入,有的比较淡泊。
对一个人也一样。
一,人生要在这两极中寻找一个适当的位置,是做一个比较积极进取欲望强烈的人呢,还是做一个比较消极退守淡泊名利的人,这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
二,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要掌握好自己在两极之间的位置。这一阶段是要更积极更野心一点呢,还是应该更消极更安守本分一些,要根据此阶段的情况而定。
三,每时每刻要善于自然而然找到自己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位置。
欲望的冲动随时制造着野心,而身心的支出代价随时在提醒一个人大彻大悟,既不可能极端地投入极端地野心,也不可能极端地彻悟。需要的是两种力量的平衡。
许多人不可能完全放弃尘俗欲望,因此不可能彻悟。但是,又不可能极端地坚持和扩张自己的欲望,还需要向往彻悟的境界。一生追求成功、追求完美的人,由于太投入太期待太用力,受不了了,就要往超脱这个方向位移一些。要下调一下愿望与目的,提醒自己淡泊一些。
欲望和野心看来是被自我调节的,说到底是被处境调节的。
欲望和野心的本能是无限扩大,只有挫折可以抑制它。
焦虑的时代,不焦虑的智慧
这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我们身陷其中,应该如何面对?
有没有可能一方面积极入世一方面大彻大悟?一般人没有这个可能。可能的是,不断地有这样或那样的顿悟,每一悟都多少解脱一点,明白一点。过一段时间可能又执迷不悟了。这种迷悟交替将会贯穿相当长的时间,它体现了两种极限力量在一个人身上的平衡机制。
如果一定强求自己大彻大悟,就要形成新的思想冲突,甚至形成新的强迫观念。一方面有贪心,想做这想做那,另一方面又想使自己毫无利欲之心地大彻大悟,这种鱼和熊掌兼得的企图恰恰成了最大的贪心。这个最大的贪心实现不了又想努力实现,就会成为内心新的冲突。
儿童们踢球踢得很快乐,赢了很高兴,输了也没什么。这种状态就好。可是他们踢的时候也很投入,也是想赢不想输。但是到了世界杯赛场上,运动员踢球的状态就大不一样了,事先事中事后不知多了多少儿童们游戏踢球没有的东西。小孩踢球的态度就是恰到好处的态度。
研究这里的差别,就有了人生的全部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