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柯云路:工作是最好的养生(图)

(2015-10-21 06:43:59)
标签:

老年

养生

分类: 社会民生

柯云路:工作是最好的养生(图)【工作是最好的养生】

作者:柯云路

 

李骏先生是我的老朋友,我们初识于上世纪的1986年,那时李骏是《家庭》杂志的主编,恰逢中国妇女报刊年会在太原召开,他在会议之余亲临我当时居住的榆次锦纶厂看望,还郑重聘请我为《家庭》杂志的顾问。第二年岁末,我参加海南笔会后回到广州,与李骏先生联系后,他非常高兴,一定要陪我到珠海深圳转转。这一转就是五六天,路上听老李讲了不少他和《家庭》的故事。那时《家庭》如日中天,动辄发行几百万份,是现在的杂志们望尘莫及的数量。老李心中还有许多壮志,当然也意识到自己的年龄,说过不了多久就会退休,但他是“一定闲不住的”。

一晃过去二十多年,我与老李的联系渐少。前些日子突然接到老李的电子邮件,说他现在正办一份刊物,希望我能投稿。接到信后我大致估算了一下老李的年龄,怎么也在八十开外了,还能“时髦”地使用电脑。

再通电话,传来的声音十分健朗。他告诉我,前几年接手了《炎黄世界》,并亲任社长兼总编。刊物开始为双月刊,自去年7月以来改为月刊。

作为写家,这些年我常和刊物打交道,深知办一份刊物须花费的心血和力气,老李以这样的年龄挂帅,说不定办刊方只是用用他的名气而已。于是我说,只要有合适的题材,我一定会写,但以您这样的年纪,约稿一类的事让底下的工作人员办就是了。老李一笑,说:我的工作作风一贯是亲力亲为的。特别是约稿,由于过去在《家庭》当过总编,全国认识一大批作者,他们还认我这副老脸。我亲自联络显得郑重,也更尊重对方嘛。我仔细问了办刊的情况,老李带着点自豪地说:《南方日报》去年“记者节”时曾发过消息,专门讲了我们社的情况,我是社长兼总编,八十二岁,副总编辑张宝锵九十一岁,特约撰稿人、专栏作家周有光一百零五岁。于是我们的《炎黄世界》也被称为新闻界的“三绝”刊物,创造了中国期刊界乃至世界期刊界的“奇迹”。

这番话当下令我大为感佩。1987年我去广州时,《家庭》已经挣下了很大一份家业,那时的编辑们就拥有了宽敞的住房。而老李作为离休干部,退下来的生活医疗一定皆有保障,是不必为“稻粱谋”的。九十一岁的张宝锵先生我不大了解,想来资格待遇不会比老李低。至于周有光先生,我早就对他心存敬意,我曾在网上看过一篇对老先生的采访,特别留意了同时配发的几张照片。从窗外的情景看,老先生住在一片老式居民楼中,书房不足十平米,摆设十分陈旧。老式的没有外包的暖气,堆满图书的没有玻璃门的旧书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旧式二屉桌,已经极少见到的四方木凳……如果我的观察不错,地上铺的竟是早已被流行不屑的地板革,而他写作使用的是一台老式打字机。老人在这里以“二十五岁”的心态生活,每天除睡眠八小时外,其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写作,他说过了八十岁,年龄就要重新计过。很多人说,到了八十岁人就没有用了,我还有用,八十一岁时,我算一岁。按照这样的算法,老人今年才刚二十五岁。在二十五岁这一年,老人出版了近二十万字的《朝闻道集》,受到读者的极大欢迎。

——三位老先生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老有所用”。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成为困扰全社会的大问题。

我以为,养老可以是各种方式:与子女共同生活,享受天伦之乐是一种养老;旅游健身把自己弄得结结实实是一种养老;热心公益也是值得提倡的养老方式。每个家庭和老人都有权根据自身状况对养老做出规划,关键是健康和快乐。三位老先生的“老有所为”,套用一句流行语,无疑是一种很给力的养老方式,值得借鉴和提倡。

柯云路:工作是最好的养生(图)《论老之将至》 

作者:罗素(英国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虽然有这样一个标题,这篇文章真正要谈的却是怎样才能不老。

我的一位曾祖母是吉本(英国历史学家)的朋友,她活到了92岁高龄,一直到死,她始终是让子孙们感到敬畏的人。我的外祖母,一辈子生了10个孩子,活了9个,还有一个早年夭折,此外还有过多次流产。可是守寡之后,她马上就致力于妇女的高等教育事业。她总好讲起她在意大利遇到过的一位面容悲哀的老年绅士,她询问他忧郁的原因,他说他刚刚和他的两个孙子离别。“天哪!”她大叫道:“我有72个子孙,如果每和一个孙子离别就悲伤不止,那我就没法活了!”“奇怪的母亲。”他回答说。但是,作为她72个子孙中的一员,我却要说我更喜欢她的见地。上了八十岁,她开始感到有些难以入睡,她便经常在午夜时分至凌晨三时这段时间阅读科普方面的书籍。我想她根本就没有工夫去留意她在衰老。我认为,这就是保持年轻的最佳方法。如果你的兴趣和活动既广泛又浓烈,而且你又能从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那么你就不必去考虑你活了多少年这种纯粹的统计学情况,更不必去考虑你那也许不很长久的未来。 

从心理角度讲,老年人需防止两种危险。一是过分沉湎于往事。人不能生活在回忆当中,不能生活在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和对去世友人的哀念之中。一个人应当把心思放在未来,放到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的事情上。要作到这一点并非轻而易举,往事的影响总是在不断的增加。人们总认为自己过去的情感要比现在强烈的多,头脑也比现在敏锐。假如真的如此,就该忘掉它;而如果可以忘掉它,那你自认为是的情况就可能并非不是真的。另一件应当避免的事是依恋年轻人,期望从他们的勃勃生气中获取力量。子女们长大成人之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还象他们年幼时,那样关心他们,你就会成为他们的包袱,除非他们是异常迟钝的人。我不是说不应该关心子女,而是说这种关心应该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话,还应是宽厚的,而不应该过分的感情用事。

我认为,对于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好,其活动又恰当适宜并且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人们,成功的度过晚年决非难事。只有在这个范围里,长寿才真正有益;只有在这个范围里,源于经验的智慧才能不受压制的得到运用。告戒已经成人的孩子别犯错误是没有用,因为一来他们不会相信你,二来错误原本就是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是,如果你是那种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人,你就会感到,不把心思都放在子女和孙儿女身上,你就会觉得生活很空虚。假如事实确实如此,那么当你还能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譬如支援他们一笔钱或者为他们编织毛线外套的时候,你就必须明白,绝不要期望他们会因为你的陪伴而感到快乐。

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苦恼。年轻人害怕死亡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年轻人担心他们会在战斗中丧生。一想到会失去生活能给予他们的种种美好事情,他们就感到痛苦。这种担心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对于经历了人生的悲欢,履行了个人责任的老人,害怕死亡就有些可怜和可耻了。克服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是——至少我认为是——逐渐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并使其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直至包围自我的围墙一点一点的离开你,而你的生活则越来越融合于大家的生活之中。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象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的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的,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的更平衡了。然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的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老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且,如果随着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我渴望死于尚能劳作之时,同时知道他人将继续我所未竟的事业,我大可因为已经尽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