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云路:告别抑郁的十条锦囊妙计(图)
标签:
不焦虑走出心灵的地狱破译疾病密码工作禅二十四式抑郁症 |
关于“改变认知”,有一个很有名的禅的故事:一个老太太终日苦恼,阴天时为卖鞋的大女儿担忧,晴天时又为卖伞的小女儿担忧;后来,禅师改变了她的认知,每逢阴天时,她就为卖伞的女儿高兴,晴天时,就为卖鞋的女儿高兴;结果就终日高兴了。

人到中年如何防治心灵感冒?
文/柯云路
童年的创伤与我的抑郁症
柯老师:您好!
我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几年来,一直挣扎在自杀的边缘。
我在生活中找不到快乐,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自己觉得有兴趣,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年幼的女儿,一直也很努力地尽着母亲的职责,尽可能在她面前保持正常的情绪,当然还有我的父母,不想让他们为我太担心。我一直在想,如果女儿长大成人了,可以自己正常的思考和面对问题的时候,就是我退出这个世界的时候了。我只想解脱自己不再活得痛苦。以前不理解张国荣为什么会有勇气在高楼上一飞而下,而今,我有同感,可以肯定那是一种长期禁锢了的心灵的放飞,离开这个自己早已厌弃的世界是一种多么快乐的事情呀,那不会是害怕,而是一种向着自由与安祥飞奔而去的快感。
从小我就是在一种高压式的父爱母爱下长大的,家里对我的批评总是“没用”、“只有去死”这类的指责和打骂,小时候自己也就有那种,每过一阵就自己拿皮带狠狠抽打自己来换取快感的时候,常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本就多余。按步就班地长大后,我知道要理性地控制自己。后来做了母亲的我,发誓不让女儿受我那种童年的思想煎熬,所以,作为一个母亲,我自觉非常民主,看着女儿幸福成长,有了一种自己的生命在其身上延续的感觉,更确切地讲,是看到了另一个幸福的自己在重新成长。
但自己除了给予之外,从任何事情上都得不到快乐。只想结束生命而换取重生。其实我很理智,知道这种想法是自欺欺人,生命结束怎会有重生呢,若我能摆脱忧郁的困扰或许才是真的重生。
我怀疑真有药物能控制人的情绪吗,药物能医治人的快乐吗?
没有的话,要我自己走出来,我该怎么走呢?(阿真)
不焦虑的智慧:走出心灵的地狱
阿真;你好!
你在信中谈了自己的痛苦,我想告诉你的是,焦虑和抑郁已是当今世界相当普遍的精神现象,许多人承受着与你一样甚至比你更大的痛苦。说明这一点,是想让你知道,你并不孤单,许多人和你一样在为摆脱和战胜这种痛苦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努力,这其中不仅仅是病人,也包括许多心理学专家和精神领域的医生们。
对于身体的疾病,人们往往会投以关怀和爱护,但对精神类疾病,人们往往认识不足,以为“小心眼”或“思想狭隘”一类,这类患者也因此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和治疗。我之所以写《走出心灵的地狱》,也是想以自己的努力为遭受此类痛苦的人们有一点切实有益的帮助。
生命是宝贵的,在人类伦理中,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不可轻言放弃。作为一个母亲,看着女儿健康快乐的成长,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快乐。你由于童年的创伤导致了今天的痛苦,那么,如果女儿失去母亲,那打击之大肯定不会亚于你童年时遭受的创痛。
你谈到重生,信中有一句话特别好,“摆脱忧郁的困扰或许才是真的重生”,是这样的。药物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根本的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情,热爱人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在《不焦虑》一书中有一段文字,谈到如何走出神经症,附在信后,或许会有帮助。
祝好!(柯老师)
柯云路:告别抑郁的十条锦囊妙计
如果你确认自己已经患有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等任何一种神经症,情况严重,建议你去找心理医生,情况较轻,可以考虑自疗。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本方案都可供参考。
一、放松思想,不要为你的神经症紧张。
认识到它本身就是我们心身对生活的一种应对。
对其要听之任之,泰然处之。见怪不怪,其怪必败。
二、神经症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持续的不良情绪状态。任何不良情绪如果顺其自然,不对它强行抑制并设法消除维持它的新刺激,它总会自然消解。
三、神经症很可能有童年创伤做根源。可以尝试做些自我分析。
分析不出来也不要紧,把它笼统归为根源于童年创伤即可。
四、神经症在更明显的意义上是现实造成的,它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不堪承受的压力所致。对此也可以做些自我分析,看清自己陷在哪些现实的冲突之中。
譬如林黛玉的抑郁症,就和她在贾府的现实处境相关。
五、林黛玉身陷贾府就很难从根本上解除抑郁症。林黛玉应该走出贾府。我们如果患神经症,也一定要设法从造成神经症的情境中走出来。
记住,不是克服神经症,而是走出神经症。
譬如夫妻吵架,你很烦恼,再想说服自己与对方不吵不烦都很困难。走出家门,面对外面的大人小孩不得不打招呼说话,家中争吵的烦恼也便过去。
六、如果生活工作压力过重,设法自我减压。
七、减压不等于不工作,一定要有所事事。切忌无所事事。此点攸关重要。
八、注意避免过劳,特别避免感冒。如果因过劳与感冒诱发或加重了神经症倾向,要很好休息。相信劳累与感冒过去后,情况会大不一样。
九、走出家门,避免在家人面前扮演终日诉说痛苦的呻吟角色。
尽可能参加一些使自己感到轻松开朗的社会活动。
十、找一两个能够帮助你的人好好聊聊。他们可以是心理医生,也可以是朋友。
找几本比较好的心理医学书籍,帮助你解除顾虑。
改变自己的六个途径
一、改变认知。
认知是情绪和行动的中介。改变认知就能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
当我们受到非议时,如果认为这是不该有的挫折,便会烦恼焦虑。如果认为这是提示自己避免重大损失的有力信号,就会心情舒畅。
一念之差,产生两种不同情绪。
二、改变愿望。
我们的大多数烦恼、焦虑都源于不切实际的愿望。
将不切实际的愿望调整过来,狭窄的心胸立刻宽敞。
三、改变行动。
这是改变情绪乃至改变我们性格的最有力手段。心情烦恼时,对自己说一千个道理都可能难以宽解。然而,一个积极的行动就可能改变一切。
四、改变生活。
这是改变行动的另一种说法。
对自己做千百种规范,不能指挥自己的情绪,而只要把我们的生活改变了,顿见成效。在垃圾堆旁想克服心窄很难,一走到宽阔草地上自然而然心胸开阔。有时每天仅增加一次过去不曾有过的散步,就可能使情绪大为改观。
五、改变对世界的态度。
如果你对家人怨恨不已,你就是一个苦恼人。如果你对家人宽厚和蔼,你就是一个安详人。如果你对环境怨天尤人,你就是一个病人。如果你换个态度宽容达观,你就是一个健康人。态度一变,不仅心理变了,生理也同步变。
请尝试一下改变态度的妙处。
善意对待了别人,也便善待了自己。
六、改变与世界的关系。
当改变了认知、愿望、行动、生活和态度,你会发现,你和世界上各方人事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人的身心状态其实是它与这个世界关系的综合反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