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萨特波伏娃爱情经典传奇 |
不久前,她将另一篇文章发给我,专谈萨特与西蒙娜。
萨特是法国近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存在主义曾风糜世界,影响了几代人。他与西蒙娜的关系也因其惊世骇俗而成为爱情经典。
他们相爱却没有婚约,在几十年的相依相助中,他们虽都各有过情人,但却是最亲密的伴侣;他们给了彼此最多的爱和最大度的理解与宽容,在精神上彼此忠诚,从无背叛。
仿佛是童话中的爱情,却以一生的坚守将这种美丽毫无造作地呈现给世人。
现在他们已经离去,作为至亲者被后人埋葬在一起。
只在精神上各自都很强大同时又相互深深理解的自由灵魂才能成就如此伟大的爱情。
萨特的哲学已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而他与西蒙娜的故事也将接受后人们的致敬。
需要补充的是,这样的故事在世界大同到来之前,恐怕永远只能是一种向往,是极其少数的特例。
萨特与波伏娃:契约式的恒久爱情
与女伴们讨论爱情,特别是讨论什么的组合才是最佳组合的时候,有的说,互补的好,有的说志同道合的好,其实,一万朵玫瑰有一万种颜色,不过,我还是比较倾向于志趣相投的组合,而萨特和波伏娃的爱情是这种组合的典范。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签订的爱情契约更是离经叛道,颠覆了传统,与他们的哲学思想一样,至今仍让人唏嘘不止。
萨特和波伏娃有许多的相似点。
1924年,萨特考取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参加全国哲学教师的资格考试,考取了第一名,而第二名的就是他的终生伴侣西蒙娜·德·波伏瓦。从此,两个游离的生命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两人当初都是打算一边在中学教书,一边从事写作。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让他们相识,而对爱情的态度让他们一生的交往都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
46年之后,也就是在萨特70岁时,他回忆并总结他的一生:他一生中只遇到过一个可以与之交谈并理解他思想的人,这个人就是波伏娃。这不仅是因为她的哲学知识达到与他同样的水平,还因为惟有她对他本人和他想做的事情达到了同样的认识水平。因此,她是他最理解的对话者,他终生的伴侣。
在决定相守的1929年秋天,萨特有一天对波伏娃说:"咱们作一个伟大的约定吧,两年之内我们不结婚,但彼此是最亲密的生活伴侣并各自保持自由空间;而且,双方不欺骗隐瞒,彼此都有与异性交往的权利,如何?"萨特微笑,波伏娃也微笑,然后彼此慎重点头。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自由与忠诚的誓约"。就在最初的两年间,为了对方的幸福,他们几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但为了给予对方自由的信念,他们最终放弃了结婚的念头。最后,"两年协议"持续了半个世纪,他们执行了一生。他们的坦诚让他们对彼此充满了爱恋和信任,这个决定令所有人震撼。
精神上的和谐和通融,相互的鼓励和帮助,硕果累累的哲学和文学作品便由此产生了。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恶心》《墙》等,波伏娃的《第二性》、《名士风流》,就是最好的明证。
从他们身上我一直在想,爱情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会持久保鲜呢?
除了情投意合外,我认为相互间的经济独立也是关键。波伏娃和萨特依靠写作,收入颇丰,谁都不依靠谁生存。
彼此忠诚和尊重也是维持爱情的关键。对这一点,有些人持反对意见,原因是萨特和波伏娃都有"第三者"。特别是萨特,我在《浅读萨特系列之六》就专门写过萨特和他的女人们。波伏娃一生中也有过其他人。波伏娃和美国作家尼尔森曾有过刻骨的恋情,1997年他们的情书还被结成《越洋情书》出版。但我认为,这说明不了什么。反而我认为他们是最真实的,他们不是坐在神坛上的圣人。人的感情世界是复杂和丰富的,这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有关。他们之间并不隐瞒这些恋情。欺骗才对爱情具有杀伤力。时间证明了一些,50年风雨走过的历程告诉了人们,他们才是最相爱的一对。
巴黎的蒙巴那公墓的右侧有一座平凡的白色石墓。墓碑上刻着两个名字:萨特和波伏娃。他们不是夫妻,他们没有结婚。但人们把他们葬在了一起。
他们是我永远敬重的人。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
柯云路最新作品
《焦虑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