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上班族正在遭受“缺氧”危害

(2007-03-02 10:51:40)
警惕:上班族正在遭受“缺氧”危害除了缺钱 缺房 缺车 我们还缺氧警惕:上班族正在遭受“缺氧”危害
    
警惕:上班族正在遭受“缺氧”危害
    
    柯云路说明:陈一文先生是我通过互联网认识的一位朋友,知道他后,才注意到这个名字常常出现在一些环境保护的活动中。陈一文先生目前担任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
  陈一文先生出生于英国牛津。他的父亲于1950年初离开新华社伦敦分社来到北京参加新中国的对外宣传事业,自此,陈一文先生在中国生活、学习与工作了五十七年,亲眼目睹中国五十七年来的变化。近年来,他关注研究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能源与环境、地震预测、防震减灾等诸多领域跨学科问题,在网络上发表了独特视角的41组400多篇文章。〔详见《陈一文顾问网站》∶http://cheniwan.sea3000.net〕。
  近日,陈一文先生将他向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的进言《必须增加对低层大气二氧化碳与含氧量水平的监测!——中国政府1982年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存在严重缺陷和片面性》发给我,希望能帮他做些宣传。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注意,我国正经历和付出着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经历和付出过的环境代价。对于环境被破坏的种种现状,我是忧虑的。
  不久前,我的博客曾转发过陈一文先生的文章,现在,我将陈一文先生的这篇文章再次放上博客,但对于可能发挥的作用并不抱幻想。
  然而,这样想了,我还会努力,就像我曾经做过的许多努力那样,这与先人教导的“道法自然”并不矛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某种情况下或许也是“道”的一种体现呢。
  像唐·吉诃德那样去战斗,希望这种努力能够唤醒更多的社会力量。
 
【相关报道】
 
现代上海人最缺的是什么?
      
  随着空气污染增多、氧气减少,上海人正在越来越多地遭受“缺氧”的危害。特别是写字楼里的白领,普遍都在遭受“体内缺氧”的威胁。
    
“缺氧”威胁上班族
  
    记者从不少租绿企业了解到,很多企业纷纷租赁植物为办公室添绿,但不久后就全军覆没。写字楼内出现绿色植物迅速死亡的情况,其实是空气污染严重的指标,在这种污浊空气下,办公人群会出现头痛、恶心、气喘气促、鼻咽部不适、情绪不良等“办公楼综合征”。
  “最近我脑子不是很好使,老忘东西,没办法,大楼全封闭,脑子缺氧。”一位长年在写字楼内工作的员工告诉记者。前不久,沪上某公司对员工进行了一年一度的体检,报告结果显示:员工普遍缺氧。
  据介绍,这些写字楼往往采用全封闭设计,虽然也设有“通风系统”,但却不能完全解决“缺氧问题”,所以上班族“缺氧”几乎不可避免。
  缺氧会给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心、脑是人体的耗氧大户,缺氧会使这些器官的功能减退,诱发心脑血管病;心、脑疾病又使器官自身对氧的利用率降低,使缺血、缺氧更加严重,加重胸闷、气短、头晕、头疼等现象,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哮喘等病。(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陈一文文章】
    
中国政府1982年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存在严重缺陷和片面性
作者:陈一文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顾问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 顾问
    
  编者按∶英籍华人陈一文先生出生于英国牛津。他的父亲应邀于1950年初离开新华社伦敦分社来到北京参加新中国的对外宣传事业,将陈一文带到北京。自此,陈一文先生在中国生活、学习与工作了五十七年,亲眼目睹中国五十七年来的变化。近年来,他关注研究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能源与环境、地震预测、防震减灾等诸多领域跨学科问题,在网络上发表了独特视角的41组400多篇文章。
    详见陈一文顾问网站∶http://cheniwan.sea3000.net    
  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全球温暖与气候变化问题,正在成为全球人类的共识。但是,很少人考虑∶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是有限的,而不是无穷无尽的;所有燃料燃烧时的排气中每增加一个二氧化碳〔CO2〕分子,大气中同时就少了一个氧分子〔O2〕;随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大气中的含氧量则越来越少。因此,"以人为本"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监测时,既应当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监测,更应当对大气中的氧含量进行监测,道理非常简单。
  对"能源与环境问题"跨学科综合深入研究过程中,作者对中国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1982年4月6日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了研究。
  该《标准》正确地指出∶1
  l 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的规定,为控制和改善大气质量,创造清洁适宜的环境,防止生态破坏,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而制订的。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大气环境。
  《标准》进一步正确地规定∶
  l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l 空气污染物三级标准浓度限值列于《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的表1
《标准》的表1中规定了需要进行监测的六种"空气污染物"为∶总悬浮微粒;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NO2计);一氧化碳;光化学氧化剂(O3)。
  但是,科学常识与人类甚至无法短时间停止呼吸的经验告诉我们∶"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监测的内容必须包括对空气质量两个方面进行监测,而不是仅对一个方面进行监测。
  第一个方面∶大气中对人类、动物以及植物有害成份方面的监测与规定,即大气中对人类持续健康生存有害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不得超过的浓度限值。
  l 综合分析上述六种"空气污染物"后,作者不是做结论,但是提出一个问题∶众所周知,目前全球温暖问题是过量二氧化碳造成的"全球温室效应"问题。尽管一定比例的二氧化碳成份对植物的生长是必须的,但是如果局部区域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对人类与动物的健康也造成危害。
  l "以人为本",在《标准》规定需要监测的"空气污染物"中,为什么不同时包括对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监测及其不得超过的浓度限值?
  第二个方面∶大气中对人类、动物有益成份方面的监测与规定,即对人类与动物持续健康生存至关重要必须呼吸的空气中的含氧量的监测与规定。
  《标准》中为什么没有规定不同大气质量标准下大气含氧量不得低于的水平限值?
  l 地球上没有受到工业过量燃烧污染的接近于海平面 "绿色环保"平原地区大气含氧量大约为20.9%!
  l 国内外医学专家研究证明,适应接近海平面平原地区正常大气环境的人类如果长期处于大气含氧量19.5%以下水平的环境,将对人体健康状况造成永久性的损害!由此推论,在这样的地区,即便大气中上述《标准》规定的六种"空气污染物"维持在"一级标准"浓度限值标准之内,如果大气含氧量处于19.5%以下水平也会对人类的持续健康生存造成严重的危害!不仅如此,几十年来许多医学专家的研究证明,"缺氧"是癌症、心脏病以及严重损害人类健康的变质性疾病的主要原因,造成人类免疫水平、思维判断能力下降等一系列症状。2
  l 为此,"以人为本"进行考虑,《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不仅应当规定不同空气质量级别下的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空气污染物"不得超过的对应的浓度限值标准,还必须规定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生活与工作的接近海拔高度平原、丘陵地区的不同大气质量标准级别中大气含氧量不得低于的不同最低浓度限值标准。
  中国政府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必定是中国环境与大气科学家和医学专家研究工作基础上与配合下编制的。目前实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存在的严重缺陷与片面性,反映了参与编制《标准》的中国环境与大气科学家和医学专家当时对上述问题的认识有片面性与局限性。
  作为在中国居住了五十七年的外籍"纳税人",特地向中国全国政协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建议∶
  1)中国《大气质量环境监测标准》必须增加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含氧量的监测指标,以及接近于海拔高度地区低层〔人们行走时地面大约二公尺左右以下范围,以及住宅、办公楼的高度以下范围〕大气质量标准不同级别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最高限值与大气含氧量最低限值的监测规定内容。《标准》还应当规定,确定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一、二、三级标准时,大气含氧量水平是优先考核指标。
  2)中国还应当立法规定∶在中国组织任何形式的城市生活质量水平评比时,包括大气含氧量监测水平在内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是城市生活质量水平评比中处于优先地位考核评比指标,即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相对较差的城市不得评为城市生活质量水平领先的城市。
  3)不仅为中国人民的持续健康生存考虑,也为全球人类的持续健康生存考虑,中国必须尽快建立全国范围低层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氧气含量水平波动情况的监测网,密切关注中国大城市、经济发达能源大量消耗地区、交通密集的公路网周边地区、农村地区、森林覆盖地区、荒漠地区低层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情况与大气含氧量水平哪怕微量持续降低变化及其对于这些地区人类〔特别是年老体弱者与儿童〕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的有害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