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报道】在很多人印象中,体坛怪才马俊仁是绝对不会和“温情”二字联系到一块儿的,但近日,颇受争议的作家柯云路却在其即将推出的新书《温情马俊仁》中为这个东北汉子重新定位。昨日在接受金陵晚报记者采访时,柯云路指出,对很多人来说,马俊仁就是拿金牌多,性格粗,但他的经历与遭遇却鲜有人理解,他太需要一次心对心的对话了。
不知柯云路为何人
与以往出书不同,《温情马俊仁》的写作对柯云路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柯云路告诉记者:“首先要对马俊仁进行采访才能去了解他,才能让他对我展示其内心。”据柯云路介绍,从采访到完成这部20万字的书他只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而从他着手准备写作马俊仁这样一个人物,到说服马俊仁接受自己的采访却经历了不少反反复复,柯云路告诉记者,“自1998年文字风波之后,马俊仁对媒体一直持有戒心,对记者和作家更很警惕,在其训练基地甚至没有订阅任何报纸杂志。”
马俊仁对柯云路竟然一无所知,柯云路半是自嘲半是理解地向记者介绍说:“无论从社会还是从文学角度,像马俊仁这个年龄段的人没听说过我的还真不多,只是后来接触多了才发现他整个精力都放在了训练上面,对社会其他领域的知识相当单纯。”
揭示多重秘密
柯云路说:“在书中马俊仁第一次披露了自己的身世,第一次公布其训练奥秘,同时也是第一次谈到1994年马家军兵变后的心理感受。”
据介绍,马俊仁从小生长在山里,艰辛的生活养成其酷爱琢磨的劲头儿。当时每天都要跑十几里地去上学的他不仅要琢磨怎么跑得快,同时,当带的玉米饼子吃不饱肚子时,他还要琢磨一个饼子如何顶两个吃。冷吃比热吃耐饿,他就冷吃;快吃比慢吃耐饿,他就快吃;吃饼子如何喝水才能既撑饱又饿得慢,他就又如何就着饼子喝水。
对于1994年事件之后,马俊仁在为父亲奔丧后从鞍山回大连的路上开足180马力并导致车祸这件事,柯云路分析说,“当时出车祸是有一定心理原因的,马俊仁甚至想到过死,死给那些离他而去的女弟子们看。”而在1995年举行的一次马拉松比赛上,昔日的得意弟子王军霞也参加了,马俊仁以为自己非常希望她输,他赌气地认为王军霞“离开我肯定不行”,结果王军霞果真输了,他心里却又难过起来。
侧重心理分析
柯云路否认《温情马俊仁》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他向记者声称:“我不喜欢报告文学这个概念,它也许更像一部侧重心理分析的传记文学。”
在整个采访调查与写作过程中,柯云路还得到一个结论,即当下的文化中缺少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以及那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平等精神。柯云路向记者介绍说:“马俊仁表面粗犷,看上去很爷们儿,但在采访过程中讲到很难过的地方时,又不好意思流露,就涨红着脸赶快跑到卫生间去,这时就听到里面的流水和擤鼻涕的声音。”对马俊仁的“温情”印象就这样在柯云路心中扎下了根。
马俊仁:我是个粗人
【金陵晚报报道】 找到马俊仁颇费了些工夫,他告诉记者,还有三四个月就要退休了,对于柯云路在书中说他“温情”,马俊仁则会心一笑,认为那完全是作家艺术的夸张手法,他说到底还是个粗人。
马俊仁向记者坦承,1998年风波后一度对媒体很抗拒,“现在我不反对别人写我,但要把握一个‘不利于安定团结的话不写’的原则。”对于柯云路用“温情”一词来形容他,马俊仁表示很是惭愧,“在修养上我确实存在着缺点,脾气躁,在行为方式上有时也比较粗暴,经常有不理智的举动;而她们离家这么远,又过早地荒废了学业一心扑在训练上,在生活等方面的确需要很多照顾和指引。”
在一切事端都已平息之后,王军霞曾经打电话给马俊仁亲口说,“在高原上训练,一天要跑40多公里,马教练身体又不好,只得骑辆破自行车吭哧吭哧地跟在后面。”马俊仁则告诉记者说,一次带19个运动员从北京坐火车到青海,但他只买到2张卧铺票,最后他只能自己一个人睁着一双眼睛守着,等一个站一个站地别人下车了,再过去补票,一直到兰州才补齐,“她们白天要训练,晚上要睡不好第二天可怎么训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