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您自己的人格
李冰(信报):能不能介绍一下你自己的童年,将你自己的人格具体分析一下?
柯云路:《童话人格》的前半部写的是有关男人和男孩子的故事,比如《西游记》、《狮子王》、贾宝玉、托尔斯泰等,后半部是关于女性的,如《海的女儿》、《白雪公主》。那么,里面写的有关男性的情结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里我讲讲孙悟空的故事。
前段时间有个年轻人写来一封信,他说,看了《童话人格》以后,最喜欢的是我对《西游记》的分析。他说,里面讲了《白雪公主》,讲了《灰姑娘》,也许人们不看书,也能想到灰姑娘情结,或丑小鸭情结,但《西游记》不同,这本书很多人都看过,也都很喜欢,但都觉得这是一个神怪故事。当然,有一些学者或者文学批评家也指出,《西游记》还讲了被压迫者对统治阶级的反抗。
在我的解析中,《西游记》最重要的东西不是这些。《西游记》为什么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呢?你看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时候,大人看,老人看,小孩也看。而且我发现,每当孙悟空受委屈的时候,小男孩会难过得眼泪汪汪。这时,我突然得到灵感:所有的小男孩都是孙悟空。
《西游记》讲什么呢?我发现里面有一组非常重要的关系,就是孙悟空和如来佛与观音菩萨的关系。如来佛是父亲的象征,观音菩萨是母亲的象征。一听到这样的观点,可能有的人觉得突然,但是直到目前,还没有人反对我的分析。
我以为,孙悟空在石头里蹦出来,代表一个小婴儿的诞生。他在花果山的玩耍,代表他快乐的童年。他去学道,代表他去上学。他大闹天宫,代表小孩子进入了无法无天的调皮时期。这个时候,大人先是哄他,给他封了一个弼马温,没有哄住,又给了一个齐天大圣,当孙悟空的无法无天激起公愤的时候,出现了如来佛。如来佛就是父亲的象征,他和孙悟空说话的方式就是父亲的方式,一开始论理,论理行不通,只好压服,把手化成五行山,把孙悟空压在那儿。这多像现在的俗人世界啊!父母对孩子说服不了就压服。
可是父亲是不是绝对把他镇压了呢?不是的。在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时,已经惩诫过他的父亲不好出面了,怎么办呢?观音菩萨出来了。把孙悟空解救出来,告诉他去西天取经吧。这多像现在的社会?爸爸把孩子打了一顿,妈妈又出面说情。取经是去哪儿呢?是去西天。西天就是如来佛那里,就是父亲的地方。这就象征他走上了父辈成人的道路。去西天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遇到困难时,母亲观音菩萨就出现了。而遇到最大的困难,连真假猴王都分不清了,母亲无能为力的时候,父亲如来佛出现了。孙悟空历尽千辛万苦取经成功了。在成功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给了他条件,所以,我认为《西游记》恰如其份写了一个小男孩从小到大成长的故事。
按照我的研究,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故事?我觉得吴承恩在写作的时候,可能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个,这是他潜意识中的东西。他本身是由小男孩成长起来,他在写神话的过程中,不由自主的把家庭的人伦关系,与父亲母亲的关系流露出来。那么,不仅是作者这样成长,整个社会的男人都是这样成长的,所以他的故事代表了很多人的故事。